于 晨 谷仁壯 崔文成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3.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山東濟南 250012
哮喘以反復發作性喘促氣急、喉間哮鳴為特征,嚴重者不能平臥,唇口青紫。本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季節性,兒童呼吸系統及臟器發育不全,抵抗力差,導致該病頻發,對患兒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目前,我國兒童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臨床多應用激素類藥物治療。但隨著藥物耐藥性增加,一旦停藥,病情易反復,長期服用又會出現副作用。另外由于患兒家長對激素的排斥心理,故多放棄或者不能堅持用藥。因此,探求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以提升治療效果意義重大[3]。中醫學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在取得明顯療效的同時還能減輕西藥造成的不良反應[4]。崔文成教授是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從事中醫兒科臨床三十多年,用麻蚣清金寧哮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熱性哮喘具有確切效果。
選取2020 年7 月至2021 年2 月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門診收治的熱性哮喘型患兒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A 組(60 例)和B 組(60 例)。A 組男33 例,女27 例;年齡3~15 歲,平均(6.25±0.37)歲;病程最短11 個月,最長4 年,平均(24.28±1.17)個月;哮喘程度:輕度31 例,中度29 例。B 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3~13 歲,平均(6.17±0.31)歲;病程最短12 個月,最長3 年,平均(22.85±0.69)個月;哮喘程度:輕度33 例,中度27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醫學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 年版)》[5]制訂西醫診斷標準:①反復喘息、咳嗽、氣促、胸悶,多與接觸變應原等因素有關,常在夜間和/或凌晨發作或加劇;②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③上述癥狀和體征經抗哮喘治療有效,或自行緩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氣促和胸悶。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結合兒童哮喘(熱哮型)的臨床特點制訂中醫診斷標準:氣喘,喉間哮鳴,咳痰質黏色黃,身熱,或胸悶,呼吸困難,或鼻塞流黃涕,口渴,咽癢,或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紫。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或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3~15 歲;③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1.3.2 排除標準 ①近2 周內使用過除糖皮質激素外的免疫相關藥物;②伴有肺結核、先天性心臟病等呼吸、循環系統其他疾病;③重度哮喘;④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
對兩組患兒進行健康宣教,指導家長在氣候變化時注意患兒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清潔,攝入富含營養的飲食,帶領患兒進行適當運動,使家長能及時發現哮喘發作先兆,早期就診治療,鼓勵患兒堅持規范化治療[7]。
A 組: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規格:2 ml/支×30 支,生產批號:LOT326086),以氧驅動(氧氣流量6~8 L/min)霧化吸入,每次0.5 ml,每天2 次,連續治療7 d,據患兒的實際情況調整劑量。
B 組:在A 組的基礎上予麻蚣清金寧哮方,組方:蜜麻黃6 g、杏仁6 g、生石膏24 g、蜈蚣1 g、夏枯草9 g、金銀花15 g、黃芩9 g、連翹15 g、板藍根15 g、蜜百部9 g、麥冬9 g、清半夏9 g、青果9 g、石菖蒲9 g、炒萊菔子9 g、生甘草9 g。顆粒劑,水沖服,日1 劑,日服5~6 次,或少量頻服,連續治療7 d。
1.5.1 療效評分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的療效判斷標準執行。①顯效:治療后咳嗽、喘息癥狀消失,中醫證候主要癥狀(氣喘、喉間哮鳴、咳痰質黏色黃、身熱)及次要癥狀(胸悶、呼吸困難、鼻塞流黃涕、口渴、咽癢、小便黃赤)明顯改善,證候積分下降75%~100%;②有效:治療后咳嗽、喘息癥狀改善,中醫證候主要癥狀及次要癥狀均有好轉,證候積分下降30%~<75%;③無效:治療后咳嗽、喘息癥狀無改善,中醫證候主要癥狀及次要癥狀均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下降0%~<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2 血清NEUT%、CRP、EOS、BASO 濃度 濟南市中醫醫院檢驗科采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譜法,應用美艾利爾A00039 試劑盒測定患兒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濃度;采用希森美康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通過全血分析法測定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T%)、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s,BASO)的濃度。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描述,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前血清NEUT%、CRP、EOS、BASO 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NEUT%、CRP、EOS、BASO 濃度均較治療前下降(P <0.05),且B 組治療后血清NEUT%、CRP、EOS 濃度低于A 組(P <0.05),但治療后兩組BASO 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EUT%、CRP 的比較[M(Q1,Q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EOS、BASO 的比較[M(Q1,Q3)]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小兒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約為3.02%,并且隨著我國空氣及環境污染、體質下降等原因,發病呈上升趨勢[9]。該病發病率高,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積極規范的治療有重要意義[10]。
《景岳全書·喘促》云:“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麻蚣清金寧哮方針對熱性哮喘的急性發作具有疏風宣肺、平肝降逆、清熱解毒之功。方中以麻黃為君,取其宣肺平喘之效[11-12]。《幼幼集成·哮喘證治》云:“蓋哮喘……非麻黃不足以開其竅。”石膏辛寒,暢肺之壅熱;杏仁配麻黃,宣降相司,氣通肺暢則壅消[13];與蜈蚣共為臣,蜈蚣搜剔邪風為最,甚適痙咳之狀[14]。夏枯草、黃芩、連翹、金銀花、板藍根清熱瀉火;百部、麥冬濡津潤陰止嗽;半夏燥濕降氣化痰;石菖蒲開竅化濕;青果清熱生津,利咽解毒;萊菔子化積除痰以消伏邪,旨防哮復[15];生甘草清熱調和,共為佐使。
哮喘是涉及多種細胞成分的氣道炎癥反應。哮喘患者氣道中的NEUT 可以減少組織抑制劑對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物的抑制作用,從而改變氣道的結構,并降低第一秒用力呼氣量[16-17]。CRP 主要由促炎因子產生,當機體發生炎癥時,其水平呈上升趨勢[18-19]。研究表明,CRP 在氣道炎癥中起著重要調節作用,其不僅能夠反映機體炎癥發生,也可用于評估組織損傷程度[20]。EOS 祖細胞能通過骨髓遷移至肺組織中[21-22]。Joseph-Bowen 等[23]在哮喘患者的外周血、痰液及肺泡灌洗液中發現EOS 及其產物,提示哮喘持續存在。EOS 的浸潤程度不僅與氣道重塑和肺功能下降有關,而且與總肺量和胸腔積氣量呈正相關。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患者哮喘的嚴重程度與EOS 的浸潤有關。過敏狀態下,BASO 釋放組胺的能力增強,從而增加了哮喘反應的強度,持續痙攣的支氣管導致氣道纖維化[24]。
哮喘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神經和遺傳學背景等因素相關。本研究比較分析了兩種治療方案對小兒熱性哮喘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EUT%、CRP、EOS、BASO濃度降低,B 組結果優于A 組,這提示聯合治療對哮喘炎癥反應的減輕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麻蚣清金寧哮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熱性哮喘臨床效果好,且安全可靠,并且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性。本研究尚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隨訪時間較短或臨床試驗中心單一等,這都是我們今后的研究方向,從而為小兒熱性哮喘的治療提供更可靠的臨床和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