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關工委
鄒曉瓏家的客廳里擺著一張照片,一個男孩騎在馬背上,笑容燦爛。這個男孩就是鄒曉瓏與丈夫陳華清的獨生子。然而,這燦爛的笑容卻在男孩13 歲時戛然而止。
“那時我們工作忙,孩子剛上學時我們只得把孩子送到貴州親戚家,孩子一去就是4 年,我們只能在春節期間去看望他三四天。” 鄒曉瓏說,夫妻倆對沒能好好照顧孩子感到內疚,在孩子11歲時,他們把他接了回來。 “他一頭扎到老陳的懷里,又笑又跳。” 鄒曉瓏至今都記得兒子回到自己身邊時那個高興勁。
一家團圓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兒子患上了白血病。鄒曉瓏與陳華清兩口子的愛,單位、學校、親朋好友的援手最終也沒能從病魔手中把孩子拉回來。
兒子的離去,讓鄒曉瓏一度抑郁。在丈夫的鼓勵下,她到醫院去看望患病孩子,還會帶去一些善款。慢慢地,她從陰影中走出來。他們決定把自己對兒子未盡的愛獻給其他的困難孩子。鄒曉瓏說,她沒有錢,但是她依然能幫助別人。活著就是她一生的修行。
1994 年6 月的一天,她偶然看到電視上關于通江縣貧困學生的報道,看著看著,她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她跟丈夫商量后決定要幫助這些從未謀面的孩子們。通江縣向夫妻倆推薦了一位叫小珍的失學女孩,兩口子一年就資助了這名孩子上千元,孩子得以重返校園。1995 年,兩人又資助了另一名女孩。兩口子省吃儉用,傾盡所有來幫助病患、貧困、留守兒童,他們還動員幾位親戚加入,親戚們也先后捐助了5 名貧困生。不僅如此,2005 年,兩口子一起登記成為成都市紅十字會的遺體捐獻志愿者。
然而,命運卻并未因為鄒曉瓏的善良而善待她。
2007 年,鄒曉瓏的丈夫陳華清身患重病,離開了人世。她的世界幾乎坍塌,感到身無所依的她曾兩度自殺。但是,想著還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她幫助,想著丈夫與自己并肩走過的公益路上還有許多丈夫未盡的心愿,想著那些關心自己、幫助自己的好心人,鄒曉瓏又扛著命運重新站了起來。
按照丈夫的生前志愿,把他的遺體捐獻用于醫學教育后,鄒曉瓏更加忘我而堅定地走上了愛心助學的公益之路。
“我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那就把這份愛給那些困難的孩子們吧。”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鄒曉瓏拿出國家給自己的“失獨家庭補助”資助了一名在都江堰中興鎮九年制義務學校就讀的災區女孩小俊。鄒曉瓏曾兩次去都江堰中興鎮看望小俊。她為小俊送去衣物。當時女孩正在學校,通過女孩父親的手機她聽到小俊叫她“鄒婆婆”。鄒曉瓏向小俊承諾,只要她好好學習,就會一直資助到她上完大學。
回到成都的鄒曉瓏在一次坐出租車時看到了資助都江堰中興鎮建學校的“愛心車票”,她買下了出租車上所有的“愛心車票”,第二天又拿出積攢的1800元,專程到市紅十字會捐給地震災區。“我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鄒曉瓏的愿望一直是這樣樸實。
2010 年,鄒曉瓏看到媒體報道山東農村一名3 歲的小女孩為了在火災中搶救出媽媽的新裙子而燒得面目全非。她打聽著找到了小女孩。家庭困難又善良的小女孩,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山東和四川兩地攜手援助,全力搶救她。鄒曉瓏也盡心盡力地幫助這個小姑娘。直到現在,她還一直和這個女孩保持著聯系,每年200 元的壓歲紅包一次也沒落下過。
鄒曉瓏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替我的孩子感恩、回報社會。我是一個普通人,凡事盡力而為。我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特別希望天下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這些年里,我接連遭受失去愛子、失去愛人的重創,如果沒有那么多好心人關心我、幫助我,我也走不到今天,我要好好活下去,把公益慈善和關心下一代當作我余生的事業,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