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農用物資,用于病蟲草害防治,在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生產中,有的農民憑借經驗用藥,存在盲目、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會造成藥害,甚至污染環境和影響農產品的質量。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應科學安全使用農藥,達到農藥減量目的。農藥減量不是單純減少用量,而是利用統防統治、綠色防控來減量,是以保產穩產為前提。
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加快,水稻種植由原來的精耕細作轉為粗放式管理。在水稻沒有發生病蟲害時,往往不會使用農藥提前預防,見了病蟲害就下重藥防治。這樣的做法會使得病蟲害對藥劑的抗性產生快,如水稻二化螟,等發現大量枯鞘、枯孕穗時,蟲齡較大,耐藥性更強,不得不增加用藥,使得防治成本高。
水稻病蟲草害日趨嚴重與用藥習慣有關,噴藥要用足水量,噴施均勻、細致、周到,有的藥劑無內吸傳導作用,病菌或蟲子接觸不到藥劑,可能效果不佳。即使是內吸性藥劑,均勻周到噴藥絕對有好處沒有壞處。
第一個錯誤觀念是什么藥好就連續用,連續使用帶來的結果就是一些農藥逐漸失去防治病蟲害的作用,如氯蟲苯甲酰胺,多地二化螟對其產生高抗性。第二錯誤觀念是多用幾種農藥混在一起施用更放心,尤其是面對難防病蟲害時,胡亂地將多種藥疊加混配施用,認為這樣能控制病蟲害。這樣做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浪費農藥、增加成本,還容易造成殘留超標問題、增大環境污染。
防治水稻病蟲害建議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策略,要重視預防,改變傳統的見病蟲才防治習慣。下面總結幾項適合水稻應用,能少打藥少花錢的防病蟲害措施:
首先,耕漚滅螟,是一種簡單、高效防控水稻鉆心蟲(二化螟)的技術方法,是農藥減量增效的重要措施。水稻種植本就需要用旋耕機、拖拉機耕田,只是早晚問題,耕漚滅螟不過是要求在特定時間段(3中月下旬到4月15日前)完成耕田灌水而已,春季雨水多,灌深水浸漚并不難。
第二,種子處理,是控制水稻種傳病害(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主要病蟲害最簡便、經濟的方法,但不少農民會忽視,或者不愿意花少量的錢去做好。用咪鮮胺、氰烯菌酯浸種可預防稻瘟病和惡苗病,用殺螟·乙蒜素預防干尖線蟲病,用噻蟲嗪、吡蟲啉等種子處理劑可預防稻飛虱、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稻薊馬。
第三,秧田送嫁藥,是一種水稻輕簡化施藥的高效技術,可嚴防大田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蟲害,不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一般在移栽前2-5天施用內吸傳導性、持效期長、活性高的農藥,預防蟲害還需加入具有殺卵作用的殺蟲劑。
其他綠色防控措施還有性誘劑誘殺、燈光誘殺、釋放稻螟赤眼蜂、種植誘蟲植物、稻鴨共育控害,在適用性、防治效果沒有上面3種好。
每個地區水稻病蟲害發生有一定的規律,也制定了防治指標,如稻縱卷葉螟,防治指標為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孕穗后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強調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每年都會結合越冬基數和氣候趨勢預報等因素綜合分析新一年水稻病蟲害發生態勢,在水稻生長季節會發布病蟲情報,可以給農民防治病蟲害提高指導。
根據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高效、低毒、對環境影響小,對天敵安全的藥劑,一般防治稻瘟病可選用三環唑、春雷霉素、稻瘟靈、吡唑醚菌酯、咪鮮胺等藥。預判當地病蟲害的抗性情況、抗性方向,合理調整用藥方案。也可選用生物農藥,提前預防效果好于防治,適合比化學農藥提前2-3天用。
使用二次稀釋法配藥,注意科學輪換、混配使用農藥,避免抗性過快產生。適當添加有機硅、橘皮精油等助劑,提高防治效果。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稻米質量安全。
傳統人工施藥很難做到統防統治,隨著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現代高效植保機械的普及,具備統防統治的基礎。采取植保無人機作業,選適宜飛防的藥劑及助劑,避免在大風天氣下作業,注意作業溫度、濕度及周邊環境(包括水產養殖區),合理規劃航線,選擇合適的飛行高度、行距、飛行速度、畝用量等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