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華
(廣西鹿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西 柳州 545600)
現階段,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污染形勢嚴峻、生態系統退化以及資源約束增強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而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會持續趨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扭轉,想要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需要健全完善的保護體系。
農業資源環境是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關系著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也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現。做好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體系的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一是能夠確保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農業部門可以借助多層次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機構以及相應的技術服務體系,構建起權責分明、運轉協調同時反應迅速的組織保障系統,使得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能夠有序實施;二是可以發揮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主體作用。通過對管理體制的梳理以及相應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能夠形成省市縣區思想認識的統一,有效合理地推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目標的順利完成;三是可以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服務能力。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應該加快市縣級農業資源環境檢測和保護體系的建設工作,形成完善且高效的農業資源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構建起覆蓋各省市地區的農業資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提升相應的服務能力。
對農業資源環境進行保護,關系著地區局部利益和農業發展的全局利益,而當利益發生沖突,單純依靠市場力量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政府部門需要參與進來,做好宏觀性的制度調整和安排,協調不同利益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從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出發,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起硬性約束機制和統一的評價標準,限制乃至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發展,營造出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經濟環境下,規模經濟是企業降低資源消耗的一個重要手段,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對于企業的整頓力度,使得其能夠從原本的粗放型生產轉化為集約型生產,帶動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對企業集中排放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問題。
另外,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優化區域分工,對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進行明確,做好相應的補償工作,盡量保證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一致。從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組織和個人應該得到一定的生態補償,以減少利益沖突。在實施新農村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將新農村建設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同步,在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時做好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完善垃圾、廢水、固體廢棄物等的處置措施,做好植被的保護工作。對于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同樣應該做好環境監測及環境影響評價,確保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會引發相應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法律規范可以說是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主體力量,借助法律法規的強制力,能夠切實保證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體系建設和實施的效果。在進行相關立法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規范進行完善。我國現行的農業資源環境立法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只能保證農業生態環境不惡化。對此,應該在基本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對相應的保護責任、規劃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做出明確規定。同時,應該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完善,從客觀需求的角度出發,制定出具備綜合性的農業環境管理條例或者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條例,將所有農業資源環境因素整合成一個整體。從執法層面,執法部門必須對相應的執法程序進行規范,加大執法力度,必須在堅持公正執法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對存在破壞農業資源環境行為的人員進行管理,如果情節嚴重,可以適當加大懲罰力度,以儆效尤;從司法層面,司法機關在面對農業資源環境相關的案件時,應該做到認真對待,嚴格審查,做出的判決必須保證公正性、合理性;從守法層面,應該加強對于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宣傳,確保人們能夠真正認識到農業資源環境在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價值,引導其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約束自身行為,主動參與到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中。
現階段,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環境保護機制中缺乏公眾的廣泛參與。這個問題可以引入環境公益訴訟。有關部門應該建立起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確保公眾能夠有科學的渠道來對環境破壞方進行起訴,形成環境執法的外部壓力。在實際操作中,想要確保公眾有效地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一是要求其必須具備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確保依法治國理念能夠真正深入人心;二是應該做好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順利實施創設良好條件??沙掷m發展理念的深化,使得民間環保組織的數量不斷增長,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其能夠將一定區域內的個人力量集合在一起,構建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民眾基礎;三是應該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體系進行完善,對原告范圍進行拓寬,明確舉證責任分配,同時降低訴訟費用。在很多環境污染案件中,因為受污染主體的不確定性,又或者缺乏證據,受害方在起訴后,法院往往不予立案,導致公民及民間組織很難成功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提起訴訟。通過對原告范圍進行拓展的方式,可以提升公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對于舉證責任,可以采用責任倒置的方法,將主要的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方,原告只需要擔負較輕的舉證責任。另外,為了鼓勵民眾對于環境公益進行保護,應該在環境公益訴訟費用的相關條款中,做出有利于原告的規定,減輕其提起訴訟所需要承受的負擔。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能夠實現對于農業資源環境的充分利用,在緩解農業資源壓力、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構建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借助先進的科技成果,對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于現有的優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如秸稈還田、噴灌滴灌等,應該進一步地推廣和優化,加大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研發利用,關注有機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也可以利用微生物資源來實現對各種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例如,應該修建相應的農田小水利工程,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等,實現對于農業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另外,應該完善相應的管理責任,做好必要的宣傳教育,將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確保農業循環經濟理念能夠真正深入人心,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轉化為民眾的自發行為。各級政府部門及相關管理機構需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將農業循環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要求有關部門能夠積極配合,形成明確的目標管理機制,推動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總而言之,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化背景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起來,結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建立起完善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體系,加強農業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解決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帶動區域農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