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丙貴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安徽 淮北 235065)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只有農業經濟穩定增長,農民收入穩步增高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小麥作為重要的經濟糧食作物,對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應重視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并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保證小麥優質高產,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小麥種子選擇需要根據種植地情況具體分析,如果當地缺水現象較為嚴重,那么盡量選擇抗旱、抗逆、經濟效益高且不早衰的小麥品種。只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合適小麥品種,才能使小麥適合本區域發展。目前安徽選擇小麥品種包括濟麥22、淮麥28等多個品種,并且這些小麥品種還具有抗病蟲害能力。
1.2.1 種子處理工作。購買回來小麥種子不能直接進行種植。在種植之前需要曬種,并且還要選擇立克秀對種子進行攪拌,防止種子自身攜帶的病蟲對其發芽產生影響,只有從根源上對病蟲害進行預防,才能減少后續種植成本。例如在安徽地區,曬種工作一般進行2至4天,據研究分析,當種子晾曬4天左右時,其發芽率最高。
1.2.2 選擇合適時間。小麥播種時間需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進行選擇,并且小麥高產還需要適量播種。依照小麥生長習性選擇合適的播種溫度,當溫度在15度左右時最適宜小麥播種,此外小麥播種還需要在一周時間內完成。
小麥種植對土壤有著嚴格要求,這需要在整地期間嚴格按照小麥生長習性進行操作,例如在土壤深度方面,小麥種植深度大約為20到25厘米左右,所以土壤深度也要與之保持一致。此外在進行整地時,要確保麥田土壤分布均勻。一般情況下,土層要下面實上面虛。在預留溝廂時,廂寬應在2.7米左右,溝寬在0.3米左右,而溝深在0.3到0.5米之間最合適。就安徽省而言,播種深度一般在3至5厘米之間,如果播種深度過深,則會使小麥出苗時間延長,過淺則會導致小麥在越冬時被凍死。
首先要嚴格控制好施肥量,小麥施肥包括農家肥、磷肥、碳銨,并且每種肥料需要按照相關標準用量,避免過量施肥污染土地資源。其次,農家肥用量要足,并且將農家肥翻至底層,再將化肥放至農家肥之上作為中層,而上層肥料為種肥少量施加。要注意的是,這些工作需要在小麥播種前完成,
小麥播種需要根據小麥種植時間決定。一般情況下要選擇合適的時間盡早播種并且還要精量播種,在播種時需要根據肥力對播種量進行調整,使肥力與播種量成反比。
首先要對四溝進行排水工作,確保清理及時。其次要檢查小麥苗完整程度,如果小麥苗出現缺苗狀況,需要及時將小麥苗補充到位。再次,如果小麥苗過密則不利于小麥生長,那么還需做好間苗工作。當麥苗長出3片麥葉時,要做好追肥工作。最后,小麥出苗后需要清理雜草,以免雜草吸收土壤養分,影響小麥生長。
在小麥分蘗期,需要將底肥留住,確保小麥越冬土壤肥料充足。在冬至到小寒前后進行施肥,施肥量要根據小麥苗實際生產情況決定。如果小麥苗長勢較弱,那么需要適量增加農家肥和氮肥施肥量。對于長勢較旺的麥苗,可以不施肥或者少施肥。除此之外,本階段還要做好除草工作,并且在氣溫較低時,需要注意防凍。
此時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大施肥量,施肥主要以尿素為主,磷肥鉀肥為輔,同時要做好抗旱防洪工作。在此階段小麥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遇到春旱情況,應當對小麥進行及時灌溉。當降水量較多時,需要做好排水工作
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預防小麥病蟲害以及干旱。在小麥乳熟期,可以對葉片噴灑肥料,主要噴灑1%-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7天噴2次,同時要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以免對小麥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除上述種植技術外,還有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技術。以安徽淮北地區為例,對其種植技術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造墑播種技術主要是在對小麥進行澆水灌溉之前,將土壤淺層進行翻整,是對皖北地區傳統小麥種植技術的改良。通過翻整淺層土壤,使淺層土壤得到疏松,并使土壤板結問題得到解決。此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還可以將小麥根系挖出,其作用是加強田間留水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當土壤進行淺翻后,要及時進行一次性大灌溉,并且在大灌溉一到兩天后才可以進行播種,增加小麥出苗率。
芽前封閉技術是指在小麥將要到達播種期之前使用除草劑對農田進行封閉,從而降低田間雜草生長率,防止雜草吸收土壤中養料,使小麥生長發育不良。通過運用芽前封閉技術,可以極大降低雜草生長率,并且對于節約種植成本、增加小麥經濟收益具有重要作用。結合當地種植情況和歷史經驗,除草劑一般選擇異丙隆、拜寶瑪等。以拜寶瑪為例,其優點是除草效果最理想,但是缺點在于去除對抗性雜草效果不明顯。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會出現更多除草效果理想的化學制劑幫助農民簡化除草工作,從而增加經濟效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草劑用量需要根據麥田面積進行合理配置,避免除草劑用量造成土壤污染。
由于小麥生長周期較長,所以不同時期的小麥會受到不同病蟲侵襲。因此只有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才能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得到提升。就安徽地區而言,小麥病蟲害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小麥紋枯病多發于小麥返青-拔節期,其主要癥狀是小麥近地表葉稍上產生黃褐色病斑。在小麥拔節后,葉稍上病斑表現為云紋花狀。在疾病后期會形成橢圓形眼斑,從而使小麥出現倒伏現象,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小麥死亡,且麥穗呈白色。
為防止小麥在返青-拔節期出現紋枯病,可以在拌種工作中使用藥劑進行預防。當小麥出現紋枯病時,采取5%井岡霉素水劑進行合理配比后對小麥進行噴灑,噴灑時間最好選在上午有露水時,對于情況較為嚴重的麥田,需要噴灑2次藥劑,間隔時間為7天。
小麥蚜蟲是小麥最嚴重的病蟲害之一,多發于小麥嫩葉或莖稈處,并且蚜蟲生長迅速、繁殖能力極強,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重難點問題。在防治上主要采用10%吡蟲啉可濕粉劑1000倍溶液進行噴灑。物理防治法還可以使用綠色燈光誘殺。
小麥赤霉病多發于小麥穗部,赤霉病發病初期在小麥穎殼上出現邊緣模糊的褐色斑,進而導致小麥枯萎、發黃。在病程后期,小麥根基部位會出現膠質霉層,呈粉紅色。其主要發病原因是小麥感染真菌,并且發病部位決定小麥損傷情況,真菌在小麥揚花期對其進行侵害,到小麥灌漿期時小麥穗部會出現相應癥狀。當小麥成熟時,真菌直接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并且小麥赤霉病易發生在連續3天及以上陰雨天氣時。
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需要從小麥揚花期開始,選用80%的多菌靈超微粉并配比相應比例的水,混合后對小麥進行噴灑。如果天氣情況出現持續降雨,那么還需要在一周后對小麥再次進行噴灑。
小麥銹病具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條銹、葉銹以及桿銹。主要以葉銹為主,屬于遠程氣傳病害。其主要癥狀是小麥葉片上出現紅褐色如鐵銹一般的孢子。條銹和葉銹危害部位為小麥葉片,桿銹則對小麥葉稍和莖稈產生影響。
小麥銹病的防治方法與小麥赤霉病相似,在拌種時,可以使用預防銹病藥劑,例如0.003%的戊唑醇等。此外在春季時可以使用烯唑醇超微可濕粉劑與相應水進行混合配比,根據小麥發生銹病嚴重情況,可噴灑2至3次,間隔時間為7天。
總而言之,小麥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在進行小麥種植時,需要做好曬種、拌種、土地翻整等一系列相關工作;在出苗后還要做好施肥、灌溉、除草等工作。此外,在小麥生長不同階段,還要防治病蟲害,保證小麥健康生長。只有把握住小麥種植的各個環節,才能增加小麥產量,提升小麥質量,從而使農民經濟效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