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文
(四川省原良種試驗站,四川 成都 610200)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產品種類和數量大幅增長,營銷額也逐漸上升。這一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通過網絡營銷,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資金支出,并提高營銷效率。同時打破了傳統模式下的地域信息不暢通、市場信息閉塞等局限性,實現了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節省了交易成本。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農產品營銷渠道得到了拓展,使商業交流和溝通更加頻繁、有效。以四川地區的農產品營銷為例,其受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影響,在以往農產品銷售中,經常出現銷路窄、市場信息不及時等情況。基于互聯網+模式,則可通過網絡信息共享,農戶能夠更加及時地掌握市場供需情況,適當調整種植結構和農產品加工結構等,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積壓等問題。另外,農戶還可借助互聯網查找及咨詢相關農業生產技術問題、病蟲害防治問題等,從中獲取專家意見,以此指導種植,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利用互聯網可實時了解市場需求情況,擴展農產品銷路,進一步降低農業產業園的營銷和囤積成本,增加農業經濟收益。并基于信息平臺,確定農產品的營銷價格,為銷售定價提供準確指導,實現農產品價格的合理管控,提高農業經濟發展質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網絡支付形式日益多樣化和安全化,為農產品網絡交易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近幾年,電子商務以及網絡銷售、帶貨平臺的完善,促使傳統農產品的營銷逐漸趨向線上交易模式。基于互聯網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系,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選擇需求,同時可最大限度地穩定農產品價格,節省中間環節,保證農戶可獲得直接收益,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比如四川地區目前對農產品的網絡營銷方式有依靠電商平臺接收訂單、直播平臺帶貨等,豐富了營銷交易方式。
“互聯網+”模式日益成熟,對農產品營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利用網絡銷售平臺建立電子商務,是未來農產品營銷的主要趨勢之一。但由于農村地區的信息匱乏,基礎設施簡陋,而且部分農戶的信息化素養不高,難以有效利用電子商務開展農產品營銷。因此相關部門及技術人員需要強化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和指導培訓,比如派駐專業人員對農戶開展專門的培訓,再由政府投資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同時組織農戶統一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傳授基層農戶電子商務營銷管理及操作技能,實現“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有效建立,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業收入。四川省營銷以茶葉、水果、草藥、鮮食玉米、食用菌、泡菜、蜂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為主,依托比較大型的電商平臺,開展網絡銷售,著重介紹產業園區信息、農產品質量信息、價格信息等,吸引消費者購買,截至目前取得良好的營銷成就。2020年四川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萬億,其中農產品交易額占23.45%,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為提升農產品互聯網的營銷效果,應當解決網絡銷售存在的弊端,其中最為主要的即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四川省農業產業園基于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結合全省“三品一標”建設,建立了統一的農產品標準,以此確保農產品的質量。比如對蔬菜等農產品農藥殘留制定嚴格的標準,并強化上市檢驗檢測和質量跟蹤機制,全程保證農產品生產、流通、儲存等環節的質量安全。此外,在農產品的生產階段,通過發布質量標準,限制產業園及農戶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盡可能降低化學物質殘留,符合綠色食品的檢驗要求,提高市場營銷競爭能力。
對于四川省農業產業園的農產品互聯網營銷,應當注重打造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營銷效率和收益。在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中,首先,要確保農產品的質量,保證生產、供貨、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得到科學管理,確保消費者能夠購到優質的農產品。其次,農業產業園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深入挖掘農產品的市場潛力,增加附加價值,實現利潤高效增長。以四川省三臺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其通過打造“三臺麥冬”品牌,提高營銷收益。借助互聯網宣傳三臺麥冬的500多年種植歷史,并展現當地土壤、大氣、水文環境,從產品采收到生產加工環節,利用互聯網對消費者進行全景式展示,以此打造優質麥冬農產品品牌。在2020年該農業產業園已帶動3000余戶農民增收致富。
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緊張,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導致農業勞動力數量較少。在四川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其周邊農業資源出現不協調、失衡的狀態,限制了當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而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當地農業部門對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建設農業產業園,較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以三臺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農業專家深入分析當地土壤性質、氣候特征等,應用互聯網了解自然災害、市場需求等,科學選擇農業作物種類和種植方式,因此保證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在該縣建立現代農業大數據工程,涵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以及農產品標準信息服務等內容,有效地整合了縣域范圍內的各項農業資源,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實現高質量發展。
由于四川省位于我國西部地區,其整體科學技術水平和交通,都弱于東部地區,在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需要新技術的支撐,進而改善當地農業經濟結構。所以為有效利用互聯網+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應當利用新媒體,強化技術宣傳和推廣。比如以三臺縣農業產業園為例,可依托當地的融媒體中心,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移動終端等,普及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營銷理念等,從而提升農業產業園的技術水平。同時也可借助互聯網平臺與農業領域專家學者進行直接溝通,針對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給予一定的指導。如此,則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性。同時也減少了農業產業園的投資成本,盡可能地降低經營風險,推動農業經濟向前發展。
為實現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應當重點依托互聯網實現合作經濟,高效建設農業產業園,助推產業化和規模化,改變小農經濟模式。因此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出臺地方政策,鼓勵散戶建立合作社,以龍頭農業企業為主,建設產業示范園區,集農作物生產、管理、加工、包裝、銷售等,形成完整產業鏈,擴大經濟規模。同時有利于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以及標準化管理,可有效增加農業經濟收益。
綜上所述,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推廣電子商務模式、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管理、打造農產品營銷品牌等,提高營銷效率。同時為促進互聯網+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趨向現代化農業模式,則需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農業資源、通過新媒體推廣和宣傳農業技術、依托互聯網實現合作以經濟助推產業化,切實增加農業收入、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