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軍
(四川省富順縣人民政府東湖街道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富順 643200)
生豬養殖中,不同類型非洲豬瘟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其中高急型非洲豬瘟在短期內病豬體溫會快速升高,呼吸較為急促,患病持續時間較短,短期內會死亡;慢性型非洲豬瘟:皮膚中存有廣泛的充血,呼吸急促,伴有間歇性咳嗽現象。眼部有結膜炎,充血突出,存有較多粘稠性分泌物。患病達到中晚期之后,腹瀉現象突出,腹部以及耳鼻位置有血斑,養殖后期血管逐漸病變,產生心力衰竭等問題。脾臟是生豬血細胞新陳代謝以及機體血量循環的重要調節器官,屬于機體最大的外周淋巴組織,具有良好的免疫作用,對于病原體感染敏感。非洲豬瘟病會導致毛細血管深處紅細胞聚在被膜下,脾臟出現異常腫大且伴有彌漫性點狀出血情況。具體如下:
(1)在淋巴結有豬瘟罕見的某種程度之出血現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腫之結節較淋巴結多。
(2)脾臟異常腫大,髓質腫脹區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濾胞小而少,有的豬脾臟發生小而暗紅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3)循環系統:心包液特別多,少數病例中呈混濁且含有纖維蛋白,但多數心包下及次心內膜充血。
(4) 呼吸系統:喉會厭有瘀斑充血及擴散性出血,比豬瘟更甚,瘀斑有發生于氣管前三分之一處,鏡檢下,腸有充血而沒有出血病灶,肺泡則呈現出血現象,淋巴球呈破裂。
(5) 肝:肉眼檢查顯正常,充血暗色或斑點大多異常,近膽部分組織有充血及水腫現象,小葉間結締組織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及間質細胞浸潤,同時淋巴球之核破裂為其特征。
非洲豬瘟與豬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癥狀和病變都很相似,它們的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產現場實際上是不能區別的,因而必須用實驗室方法才能鑒別。現場如果發現尸體解剖的豬出現脾和淋巴結嚴重充血,形如血腫,則可懷疑為豬瘟。在生豬規模化養殖中,當生豬出現高熱等疑似病例后,要注重選取科學化調控措施和診斷方法。在耳、鼻、腋下、鹛腹、會陰、尾、腳無毛部分呈界線明顯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腫脹,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邊緣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膚肉眼可見到。顯微鏡所見,于真皮內小血管,尤其在乳頭狀真皮呈嚴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見的紫色斑,血管內發生纖維性血栓,血管周圍有許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層組織內,可見到血管血栓性小壞死現象,切開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許多澄清、黃或帶血色液體,尤其在腹部內臟或腸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響更甚,于內臟漿液膜可見到棕色轉變成淺紅色之瘀斑,即所謂的麩斑尤其于小腸更多,直腸壁深處有暗色出血現象,腎臟有彌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腫特別明顯,及心包出血。
(1) 紅細胞吸附試驗:將健康豬的白細胞加上非洲豬瘟豬的血液或組織提取物,37℃培養,如見許多紅細胞吸附在白細胞上,形成玫瑰花狀或桑椹體狀,則為陽性。
(2) 直接免疫熒光試驗: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如見細胞漿內有明亮熒光團,則為陽性。
(3) 動物接種試驗。
(4)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將非洲豬瘟病毒接種在長滿細胞毒素細胞的蓋玻片上,并準備未接種病毒的細胞毒素細胞對照。試驗后,對照正常,待檢樣品在細胞漿內出現明亮的熒光團核熒光細點可被判定為陽性。
(5)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照成立時(陽性血清對照吸收值大于0.3,陰性血清吸收值小于0.1),待檢樣品的吸收值大于0.3時,判定為陽性。
(6) 免疫電泳試驗:抗原于待檢血清間出現白色沉淀線者可判定為陽性。
(7) 間接酶聯免疫蝕斑試驗:肉眼觀察,或顯微鏡下觀察,蝕斑呈棕色則為陽性,無色則為陰性。
基層養殖技術人員要針對養殖場發展現狀,擬定各項綜合性管理措施。從各個地區新引入的生豬群要進行隔離飼養,依照新的《動物防疫法》要求進行檢疫、檢驗。
規模化養殖場要對進入豬場的各類車輛與運輸設備進行嚴格管控,嚴禁外來車輛進入到養殖場內部。針對本養殖場運輸車輛與運輸設備在進出豬場中均要選取嚴格規范的消毒措施,針對未能及時清洗以及消毒車輛,要求其與養殖豬場保持安全距離。依照基層養殖場經濟與技術條件,能在養殖區域中建立完善的消毒體系以及車輛清洗系統,對各類運輸工具進行清洗,劃分相應的應用區,避免車輛與設備混合交叉應用。
從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現狀來看,軟蜱是重要的傳播宿主,也是重點傳播媒介。因此在養殖環境管理中要注重做好軟蜱殺除操作,有助于提高非洲豬瘟防控成效。在日常飼養管理中不能飼喂剩余食物以及泔水,降低非洲豬瘟發病概率。日常飼養階段,要對飼料質量進行控制,嚴禁在疫區內進行采購。
目前在養殖場內部基于非洲豬瘟危害性認識,管理人員要擬定科學規范化的消毒措施。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則。首次對地面、墻面(內外兩面)、屋頂、圍欄、料槽、房間、通道及設施設備等使用5%燒堿噴灑。在日常消毒操作中,要選取科學化的消毒藥物,選取更多廣譜消毒藥劑。在環境消毒中選取低殘留、安全性較高、腐蝕性較低的藥物,各類藥物在應用中不能隨意混合應用。養殖管理人員要定期對養殖區域以及周邊環境實施3至5次消毒控制,對養殖區域水源狀態進行監控,防止水源環境受到較大污染。
管理人員要對進入養殖場的各類物品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嚴格控制周邊動物疫區物品進入到養殖場內。外來生豬及生豬產品嚴禁進入養殖場,對非養殖場管理人員的各項物品不能直接帶入到養殖場地中,未經消毒處理的物品嚴禁轉入到養殖場中。在養殖場人員管理中要注重擬定人員入場管理制度,基于隔離、消毒、洗浴、更衣等操作擬訂完善的流程。人員在進入生豬養殖生產區域中,要做好人員規范化的消毒操作。對于養殖場內部相關人員在進出中,也需要對衣物進行消毒。工作人員外出階段不能與各個養豬場生豬隨意接觸。
當規模化養殖場產生疑似病例之后,管理部門要及時做好針對性處理工作,確定防疫責任,明確監管要求。針對發病區域實際發生現狀做好隔離操作,展開臨床視察,不能隨意移動養殖區域各類物品,做好養殖環境消毒操作。全面依照規定要求進行采樣送檢,做好疾病排查與監控,強化監控力度。在各項應急處理操作開展中,當確定養殖區域內感染有非洲豬瘟疫情要及時對疫區進行封鎖。對疫區疑似病例以及感染病例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飼養器具以及活動區域集中處理。做好養殖封鎖管理,采取各項無害化處理操作。
首先要集中力量清掃沖洗養殖欄圈,能集中清除50%左右病原。機械化火焰消毒操作要在消毒之前展開,有助于提高消毒成效,注重對區域環境通風換氣情況進行控制。物理消毒中,通過充足的陽光照射能促使病原微生物蛋白凝固后死亡。高溫環境將會導致病原微生物蛋白逐步變性、凝固。紫外線應用對不同抗體、毒類、酶類均具有良好的滅活作用,能促使微生物蛋白發生變性。其中紫外線殺菌強度和照射強度具有較大聯系,照射距離較近,實際殺菌作用更強。依照防疫要求,可以選用酚類、醇類、堿類、氧化劑、甲醛類消毒劑。在規范化養豬場還能應用生物消毒法,做好糞便以及多數污物堆積發酵,能實現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