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康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昆明 650000)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民的經濟條件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上個世紀80、90年代我國的農村出現了大面積的自建房建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自建房隨之又不斷地翻新、重建。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正伴隨著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不斷的改善。
還有一批農民,在改革開放后離開農村進城創業并且成功的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在城市的喧鬧中,這部分從農村出來的成功人士追求著“衣錦還鄉”的夢想,并伴隨著“鄉情”和“田園生活”向往。他們希望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一座屬于自己的自建房“鄉村別墅”。從而衍生出對自建房設計的個性化、美觀化、舒適化并伴隨著質量和安全的更高要求。
20世紀國家為了滿足和保護農民的最根本的居住權,農民沒有宅基地的可在集體建設用地上申請自己的宅基地。但是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長久的小農思想造成老百姓的質量安全意識不強。所以大部分老百姓本著“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傳統思想選擇自己合適的宅基地。但是這種選址方法是極不科學的。隨意性的選址可能就會存地質條件的不穩定性,地下有暗井、古井、流沙等影響房屋主體結構危險性的因素。最終可能會導致房屋墻面、現澆面出現裂縫,有的更甚至出現房屋整體位移的現象,使房屋的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遭到破環,從而使房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這種自建房在遇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擾后會直接威脅到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但是至今這種選址的“隨意性”依然存在農村自建房市場中。
由于農村自建房的規劃和建設在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執行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并且沒有相應的設計規范要求。聘請專業的設計人員或有相應資質的企業的費用超出了老百姓的可承受能力,以及農村的傳統思想攀比心理一味的追求“高”、“大”尺寸布局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或者參考同村其他房屋的建設進行。沒有科學合理的統籌尺寸方案和房屋空間布局方案設計。從而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老百姓的居住舒適性、安全性和美觀性,甚至造成巨大的資源的浪費。另外,建筑材料規格的選用全憑自己或者農村建房師傅的經驗決定,使農村房屋的結構的安全性無法得到有力的保障。
由于在農村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還是占據自建房蓋與不蓋的很大一部分的考慮因素。所以“價格優先”的概念在老百姓心里應運而生。所謂“價格優先”就是老百姓按照建筑材料的價格便宜程度和可接受程度進行選購,完全忽略了自建房所用材料的質量性。正因為這部分的需求,從而促生出了針對農村建房的次品建筑材料市場的“繁榮”。
在沒有完整地質勘探資料和設計圖紙的情況下,再加上老百姓請不來專業(有施工資質)的施工隊。老百姓往往無奈選擇鄰村或者近鄰的一些“土師傅”。而這些師傅的廉價性也是一部分老百姓選擇的一個動因。而這些“師傅”沒有經過正規的施工工藝培訓和安全培訓,單憑自己的經驗進行野蠻施工。由于嚴重缺乏相應的管理,從而導致在農村自建房建設的過程中質量、安全管理完全處于失控的狀態。安全、質量事故頻發,以及沒有完整的后期保修制度,從而極大的侵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權益并最終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偏遠性,農村自建房的建設大部分位于農村,有的還甚至處在偏遠的山區。這些施工環境從而為農村中自建房的施工條件帶來很大的挑戰,比如:施工道路不暢、沒有施工用水,沒有合適的材料堆放場地和施工用電滿足不了要求以及施工工人的飲食和居住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分散性,由于農村自建房的業主大多數的個人意愿比較強,一個村里有住房改造需求的就一家兩家,沒有辦法形成規?;┕ぃ瑥亩黾恿斯芾淼某杀尽P⌒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管是在城市的巍峨高樓還是在偏遠農村蓋的小小住宅,他們所使用的工程機械類別、周轉材料、施工工藝以及施工工種大體都是相同的。因此農村自建房建設的偏遠性、分散性、小型性決定了農村自建房規范性施工和管理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大幅增加,超出了老百姓的經濟可承受范圍。因此很難吸引有資質的設計施工企業參與到農村自建房的市場中去。
2019年我國修訂了《建筑法》,在其中規定,農民的自建低層住宅的建筑活動不適用于本法。國務院在2000年1月10號發布的《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并在2017年10月7號,2019年4月29號分別作了修訂,也沒有將農村自建房納入其管理監督范圍。在國務院1993年公布實施的《村莊和集鎮規劃管理條例》僅對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的建筑工程,以及2層(含2層)以上的住宅,必須由取得相應的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設計,或者選用通用設計、標準設計。唯獨排除了農村自建房的規定。由于這一規定對我過農村的現狀把我不全面,在現實生活中,對地方政府來說,對偏遠的農村的自建房的監管難度很大,落實不到位。因此健全法律制度,成為我國農村自建房所面臨的首要緊迫的任務。
盡管近些年我國各地在農村實行了“易地搬遷”、“美麗鄉村建設”“集中安置”、“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工程,這些工程從選址勘探到設計施工都是由具有相應資質的企業進行實施建設的保證了質量、安全的前提還給老百姓的脫貧攻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給農村的建設做出了樣板和示范。但是例如山東省推行的“合村并居”政策極大的違背了農民的意愿,嚴重脫離了我國的實際國情,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反響,并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治理的基本國情。因此國家應從根本上大力發展并盤活農村經濟,使老百姓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建自己的住宅。做到“老百姓主導,政府引導”可能更符合我國現有的國情。
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影響提高老百姓的自我權益維護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這些在80、90年代下海進程的成功人士,大多為50后、60后、70后。對于他們來說沒有經濟壓力。他們具有很強烈的家鄉情懷和對農村自建房有較高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以及對舒適性、美觀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人自動放棄了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從而導致回鄉無宅基地建設的局面。針對這讓部分人農業農村部已經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鄉賢回家與當地老百姓合建農村住宅,不僅可以滿足當地百姓的居住需求很大程度的解放了當地老百姓的思想提高了老百姓的自我維權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近幾年各地的特色民俗民居的大力發展也印證了這一方向的可行性。
調查我國農村自建房的現狀,考慮各地的民風民俗。出臺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自建房的質量安全監督,嚴格落實政策和法規,從設計-施工再到原材料的購買把不合格的農村自建房消滅在萌芽階段。
在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巨大的環境下,我國的中小設計企業、房產企業、施工企業面臨生存、轉型的巨大壓力。鼓勵這些中小企業合并轉型,積極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去。盡管農村自建房的“偏遠性、分散性、小型性”的特點,決定了企業的管理成本、施工成本、設計成本的增加。但是企業應提高政治占位和自身的設計品質和施工品質,先針對有能力承擔的對返鄉的成功人士進行服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降低農村建房成本。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提高當地老百姓的安全和質量意識,并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針對農村宅基地嚴格落實的“一戶一宅”政策和這么多年的“美麗鄉村”的建設,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特別是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大幅度“下沉”到農村,為農村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另外各地一直倡導的“家風、家訓”的傳承和鼓勵知識分子和鄉賢回鄉創業。從而促生出這部分群體對老家自建房的需求和巨大市場。據調查,在中小城市的企業中層、行政事業單位的中層以上干部,大部分都有回老家蓋房子的意愿,離開喧鬧的城市回歸恬靜平淡的鄉村生活是已經成為這部分人的追求。這部分人的綜合素質和自我保護意識比較高,但是沒有相應心儀的設計和施工隊伍遲遲下不了決心。
大力發展能使我國大部分老百姓能夠在經濟方面承受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改善現有的施工工藝,并且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強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如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的裝配式建筑,它不僅有施工快、經濟、環保的優點并且在結構安全上能滿足老百姓的使用,并且能過抵御一定的自然災害的威脅??梢試L試推廣到農村市場中去。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和近些年的自然災害中,老式的磚混加預制板結構的房屋是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最大殺手,近些年一起又一起的農村自建房倒塌事故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我國自建房的改革和發展迫在眉睫。需要政府引導,老百姓主導,企業參與。加大對農村經濟的開發力度,在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文化追求、精神追求不斷提高。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自建房所帶來的質量和安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