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虎
(泰興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農機中隊,江蘇泰興 225400)
農機安全生產是全社會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農機安全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農村持續快速發展。農機安全監理所是從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職能部門,其基本特征為法制性、公共性、服務性和專業性。隨著農機化事業的迅猛發展,農機的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加,而我市現行農機監理在運行體系方面難以適應農機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加以改革創新,最大限度保障農機手生命、財產的安全,從而促進農機事業的健康發展。針對我市農機監理運行中存在鄉鎮(街道)沒有專職農機安全監理職能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將農機安全監理職能進一步下放到鄉鎮(街道)的必要性。
據統計,泰興市在籍的農業機械有3 158余臺,其中變型拖拉機31臺,手扶拖拉機運行機組1 016臺,純農機械2 111臺。仍有300多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由于種種原因未納入安全監管,處于無牌行駛、無證駕駛的違法狀態,且廣泛分布于農村的千家萬戶,農機安全隱患極大,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鄉村道路安全。2020年到目前為止,全市共發生農機道路交通事故45起,死亡1人,傷21人,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相當嚴峻。
2005年機構改革時,原來的農機站與農業服務中心合并,雖然掛有農機站的牌子,但在人社局設置崗位時,鄉鎮(街道)沒有設立專業從事農機安全生產的農機監理員崗位,市級農機監理編制35人,實際20人在崗在編。由于鄉鎮(街道)不再有農機監理職能,市農機安全監理所履行全市農機監管職能,農機安全監理所下轄4個區域性農機監理執法中隊,每個中隊4人轄4個鄉鎮,平均1人對口一個鄉鎮進行農機安全監管,尚能應付。
2015年我市進行了第二輪試點的農業執法綜合改革,將所有涉農執法部門進行整合改革,將農機安全監理所及其下轄的4個農機執法中隊一起撤并到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成立農機執法中隊保留“泰興市農機監理所”牌子,這次改革促進了我市農機安全監理體系的進一步薄弱化,將原監理所的35人編制壓縮到11人,監理人員上收,分流到其它崗位,農村農機安全監管出現真空狀態,目前農機安全監理所精力全部應付在每年的上道路運營拖拉機、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的年度檢驗、駕駛人員的教育培訓考試等工作上。根本沒有能力對田間場院農業機械安全運行進行監管、更加無暇履行農機經營、農機維修等其它職能的監管。職能零星的對全市的農業機械進行源頭執法管理、法律法規宣傳、農機事故處理等業務工作。
市農機監理所在鄉鎮(街道)無對應的工作部門,全市農業執法的基層對接工作部門就是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簡稱農服中心),農服中心在進行三定方案時就沒有農機安全監理職能的認定,農機監理所向下傳達國家相關農機安全監管的政策時,鄉鎮(街道)的農服務中心也會以無農機安全監理職能加以推脫,畢竟安全監管不是小事,誰也不愿承擔這個責任,何況各鄉鎮(街道)的人員編制本身就非常緊張,根本無暇顧及農機監理工作。
目前,我市農機安全監管體系相隔10年經歷了兩次改革,2005年鄉鎮體制改革和2015年縣市級農業執法綜合體制改革。改革沒有強化農機安全監理職能,反而是一次比一次弱化,改革之前全市從事農機安全監管的人員每個鄉鎮農機站5個人,其中兩人專職從事農機安全監理,全市約有90人間接或直接對農機進行安全監管,現在鄉鎮沒有農機安全監管職能,市農機安全監理所也只有11人,農機安全監管人員的配比被根本性逆轉。全市農機安全監管體系人員配置的不科學,弱化了農機安全監管地位。從國家層面,卻一次次將農機安全監管提升到一個非同尋常的高度,并相繼立法確立農機安全監理的地位,需要地方與中央保持同步,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力度。
2.1.1 改革沒有及時反饋出《江蘇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對鄉鎮(街道)基層農機安全監管精神。根據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第2號公告,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蘇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五條第三款明確規定:“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明確承擔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單位和人員,按照規定職責做好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當前基層農機安全監管形勢相當嚴峻,但是機構改革沒有及時跟上法律法規的步伐,導致我市鄉鎮(街道)缺失農機安全管理的專職人員,使得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出現真空,農機安全管理基層工作處于脫節,無法形成農機安全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存在著農機安全管理制度死角。
2.1.2 改革沒有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對基層安全生產的監管精神。根據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八條第三款明確規定:“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應當按照職責,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狀況的監督檢查,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農機安全生產也是基層安全生產的重要一環,是《安全生產法》明確監管范疇,加大對基層農機安全生產的監管刻不容緩。
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辦公經費不足,以前都是依靠打報告,市負責人審批才能滿足農機安全監管工作經費,能從制度層面徹底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讓農機監理職能部門能很好的履行農機安全監管職責的需要;同時鄉鎮(街道)無農機監管職能,財政根本無專項投入,這也是基層缺乏經費支持的主要原因。合并前,我市農機監理所是屬于全額撥款監理機構,工作人員僅有4名是全額撥款,其余13人是差額撥款和3人是自收自支工作人員,監理規費除去政府統籌后,只能維持日常工作開支和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這影響了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工作主動性不高,農機安全監理隊伍凝聚力減弱,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將會受到沖擊。合并后,雖然辦公經費由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統籌,但是經費來源依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農業執法大隊依然是一個事業單位,跟中央倡導的執法單位參公管理甚至轉公務員管理的精神不相符合。
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江蘇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明確鄉鎮(街道)的農機安全監理職能,及時糾正鄉鎮(街道)無農機安全監管職能的錯誤做法。同時,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盡快落實縣級農機安全監理所和農機安全監理人員公務員管理,名正言順的行使行政執法職能,提高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權威,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責。泰興市積極向上爭取,與2020年要求每個鄉鎮配備一名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目前已經通過培訓考核到位,發放了農機安全監理證,從制度層面解決了基層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缺失的問題。
一是希望以法律法規等政策性文件形式增加對鄉鎮(街道)基層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投入,讓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執法重心下沉;二是由財政專項安排資金,在鄉鎮(街道)、村組建立農機安全協管員制度,以彌補基層農機安全監管人員的經費不足問題,建立完善以市(縣)為主體,鄉(鎮)、村協調統一的農機安全監管網絡;三是利用2020年底的全市鄉鎮職能重新整合改革的契機,提升農機安全監管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地位。
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面廣量大,不但涉及農田、場院農業機械的安全生產;還涉及到上道路行駛從事道路運輸拖拉機的管理,單憑農機部門一己之力很難做好,希望政府協調安監、公安、交通、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系統的、完整的、并切實可行的聯合執法機構機制。認真抓好農村農機安全生產,公安部門要加強農村道路上運行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動態監管,主動吸收農機部門參加交通安全監管;交通部門要配合鄉鎮做好危橋危路改造,設立必要的警示標志,維護管理鄉村道路,改善農機安全通行條件;安監部門要加強對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借助《安全生產法》的修改實施,加大基層安全生產工作統一督查管理力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開展好各項農機安全監管工作。
各級鄉鎮(街道)政府對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機安全生產由政府行為變成了實際農機部門行為,建立有效考核機制,將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重點考核項目,放大考核分數。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好壞直接關系到全市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好壞,而農村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好壞又直接決定于鄉鎮政府的重視程度,將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對鄉鎮政府的考核會有效保障基層農村農機安全生產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