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李曉梅,趙月星,韓素霞
(永年區農業農村局,河北邯鄲 057150)
1)根據都市農業特點和《邯鄲市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要求,全力打造以廣府古城為中心的環古城休閑旅游圈,充分利用廣府古城5A級景區以及蔬菜聚集地效應,形成休閑旅游與蔬菜采摘有機融合,形成依靠景點提升人氣、依靠產品吸引游客,大力提高蔬菜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廣府城周圍的蔬菜基地發展休閑觀光蔬菜園區,支持引導耐思農業產業園、科瀚蔬菜園因地制宜引進建設智能溫室、塑料拱棚和日光溫室等;示范應用節水、綠色防控等配套的先進技術;栽培草莓、果蔬、葉菜等優良蔬菜品種,推廣無土栽培、盆栽蔬菜等特色種植模式。其中,建設高端設施6.67 hm2,推廣新技術5項,引進蔬菜新品種10個。通過建設現代化蔬菜觀光園,促進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帶動全區蔬菜產業結構調整。
2)著力打造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區現代化水平。按照“一縣一業”總要求,重點發展以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為目標的糧食生產。繼續結合優質高效綠色小麥生產創建項目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在小龍馬、東楊莊、西蘇3個鄉鎮建設優質強筋小麥核心示范區0.2萬hm2,在劉漢、劉營、講武3個鄉鎮建設小麥良繁基地1 333.33 hm2和鮮食玉米、高淀粉玉米示范區666.67 hm2,帶動全區發展強筋小麥6 666.67 hm2、優質專用玉米0.2萬hm2;探索完善共享農業聯合生產模式,在小龍馬鄉曹八汪等村建設千畝聯合生產示范基地,密切政府部門、龍頭企業、科研院校、金融保險、村集體組織和農戶合作,共同提高糧食全產業鏈生產效益。推進現代化農業全程托管服務規模,組織更多的小農戶參與聯合生產,穩步增加參與聯合生產的農戶數量,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
3)著力加快精品路線提升完善工作。一是圍繞永年區豐厚的歷史、農耕文化以及豐富的農業資源,在原有路線基礎上,繼續豐富并規劃春夏秋冬精品旅游路線分別為春觀花路線:許莊(梨花)-劉營(櫻桃)-吳莊(油牡丹);夏采摘路線:耐思(蔬菜采摘)-喆興(西紅柿、黃瓜采摘)-劉營(櫻桃采摘);秋采摘路線:滏北(蔬菜采摘)-賈寨(鴨梨采摘)-現海葡萄(葡萄采摘)-張伊葡萄(葡萄采摘)-劉窯(核桃采摘);冬季鬧新春游:廣府-李孟灣-王邊-張邊(美麗鄉村游)。二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河北鋪、杜劉固等12個精品村在鞏固過來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基礎上,繼續提升村容村貌,加強村莊基礎設施維護和管理,切實做到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健全,特色富民產業快速發展,讓游客在觀賞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過程、農民生活、鄉俗文化,體驗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新成果。
4)著力抓好都市農業發展保障工作。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健全。農業生產上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新品種和適用綠色農業新技術,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為載體,共培訓農民10萬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戶2 000多戶,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0個,養殖新品種13個,累計推廣先進農牧技術50多項,接受群眾咨詢5 000余次,發放綠色技術資料20萬余份,舉辦綠色技術培訓專場200余次,有力地強化了群眾科學綠色生產意識,有效地推動了永年區都市型農業健康發展;同時,突出典型引領作用,按照區級抓基地、鄉鎮抓園區、村級示范戶的思路,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構建了三級示范網絡。區級以省級廣府現代農業園區、市級葡萄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主,抓實優質糧、拱棚蔬菜、永年大蒜、張西堡葡萄、西部小雜糧、薄皮核桃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各鄉鎮分別建立綠色發展示范園區,每個村發展綠色種植示范戶,初步形成區鄉村三級綠色農業示范網絡。
永年作為主要蔬菜生產區,如何根據本地農業資源優勢做強做大蔬菜休閑觀光產業,滿足市民休閑、觀光、體驗、文化和科普多種功能,豐富蔬菜品種以及提升科技水平仍需不斷改進。
優勢農產品在加工、儲藏、包裝、品牌建設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工作相對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拉動能力較弱;農業投入不足。農技專業人員、技術力量、農業發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土地等投入與都市型農業發展協調配套能力不高,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一是成規模的電商企業較少,難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建點投入大,見效慢。覆蓋行政村乃至自然村的農村電商服務站,建設初期投入大,維護費用高,收益有限,對合伙人積極性有一定影響。
都市農業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如何更好地運用網絡與都市農業共發展是應當探討和思考的問題,無論從種植基地建設、人才和科技培訓、現代化灌溉系統、農業管理、植保監測、景區管理都需要網絡的支持。
1)一是依托有機農業種植基地建設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新增有機農業種植基地166.67 hm2,其中在小龍馬鄉大龍馬村發展甜玉米基地46.67 hm2,在界河店鄉劉窯村發展核桃120 hm2,全區有機農業基地總面積發展237.33 hm2。二是永年大蒜特優區,鞏固提升了以小龍馬鄉為核心的永年大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化水平,在小龍馬鄉北護駕村建設永年大蒜特優區核心區66.67 hm2,硬化了田間道路。建設了“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永年大蒜示范區”,引進新品種10個,示范推廣了大蒜收獲機和大蒜播種機,實現機械化作業60%以上,提高勞動效率10倍以上,降低了勞動強度,實現農藝與農機的高效結合,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大蒜的發展,大蒜種植面積達到1 666.67 hm2。三是拱棚葉菜特優區,以西河莊鄉河西堡村為核心的拱棚葉菜特優區4 000 hm2,重點推廣了蔬菜移栽機、黃板、設施結構優化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高效種植模式等,推廣面積1 333.33多hm2。
2)根據產業現有布局和未來發展需求,在產業發展上,謀劃推動以點、線、面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即以糧食、大蒜、蔬菜、雜糧等優質農產品基地為基礎,聯結廣府、可利爾、博遠、葡萄等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形成綠色農產品基地、鄉村休閑觀光農業同步發展的格局,引導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鞏固“永年蔬菜”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打造“永年大蒜”品牌。在全區范圍內推進有機蔬菜、綠色蔬菜認證步伐,鼓勵蔬菜合作社、家庭農場、蔬菜企業、種植大戶等蔬菜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兩品一標”認證。推進品牌創意、銷售創新,發展品牌銷售,不斷提高蔬菜產品品質,達到溢價增收的目的。
3)加大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力度。采用“廠家直供、即買即得、整合資源、讓利百姓”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一條龍的購物信息服務,網上商城、線下商鋪、產品推廣、送貨上門、廣告服務等功能幫助客戶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保持銷售額的穩定增長,充分開拓市場、降低成本等,讓農村消費者享受到與城市消費者一樣的購物體驗。逐步實現從消費到終端,去掉更多的銷售環節,降低費用,讓商品更實惠于百姓,同時,解決食品安全、消除假冒偽劣商品,通過網絡平臺,把本地特色商品更好的推廣與銷售,利用互聯網優勢,以永年區為模式,進一步覆蓋全國農村市場,整合進銷渠道,擴大市場規模,實現一網多用、城鄉互動、雙向流通、平臺共用、融合一體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解決了此前對網絡購物瓶頸之一的等待問題,通過電商平臺無需等待,購買完直接就可以將商品帶回家,也避免了購買之后由于色差等問題的退貨流程,大大方便了購物操作,給老百姓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4)都市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園區、采摘園建設緊密相關,在城市近郊發展休閑觀光產業,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鄉村文化資源,引導扶持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打造半小時城郊休閑旅游圈。以鄉鎮為單元,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構建鄉村旅游片區,進行差異化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在現代化級果品、蔬菜種植為一體的采摘園進行條塊化土地認領,市民認領土地后通過遠程手機監控遙控種植,等到收獲后可自己留用或者網上銷售,全力做好土地認領、遠程網上種植等物聯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