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鋒
(中牟縣農村能源環保站,河南中牟 451450)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土資源越來越緊張,用于農作物種植的土地比較有限,為保證糧食供應與人們的食用需求,必須應用高效的栽培技術。在小麥種植中,傳統的種植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有效提升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所以必須加強小麥栽培技術創新升級。通過科學整地、合理選種、優化種植以及精心養護,真正做到小麥的高產質優。
在小麥種植中,提升小麥產量,并保證其質量,小麥選種至關重要。首先,選擇通過市場認證的優良小麥品種,重點關注小麥的抗病性、小麥品種的產能與品質、小麥的抗寒性以及小麥的抗倒性[1]。其次,做好引進試驗工作,選擇多種小麥品種進行栽培試驗,從中選擇最優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
在小麥栽培種植中,整地是關鍵,只有給小麥提供良好的田間生長環境,才能提升其產量與品質。在小麥種植前做好土地深翻與深耕工作,這樣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經過深耕、深翻的田間土地,其土壤疏松、透氣性好,利于小麥根部發育,可避免小麥倒伏與早衰情況[2]。以往在整地上,大都使用旋耕方式,長期下來,很有可能造成田間耕作層變淺,所以在進行小麥耕作時需深耕,以促進小麥成長。與此同時,選擇好小麥栽培種植地塊,對于多茬旋耕的土地使用不得超過三年,以免影響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除此之外,如果前茬是玉米種植,可將玉米秸稈深埋于田間土壤中作為小麥種植肥料,因為玉米秸稈具有一定的肥力,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
在小麥種植前,施足基肥,以此改善土壤條件,提升土壤肥力。在田間土地中施足糞肥、秸稈返田肥等有機肥,同時小麥種植人員應當控制好有機肥使用量,保證土地施2 500~3 500 kg/667m2即可[3]。此外,在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搭配一定量的化肥,比如氮磷鉀復合化肥,以保證田間土壤的營成分,為實現小麥的高產質優創造良好條件。
在選擇好小麥品種后,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通常情況下,小麥種子存在麥殼破損、籽粒大小不一等問題,小麥種子可能摻雜著一些雜物,需要做好種子處理,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及時清除小麥種子中的雜物,以免影響小麥種子的出芽率及成活率。在選擇優質小麥品種的基礎上,做好小麥種植處理,比如使用苯甲·吡蟲啉溶液進行拌種,提升小麥的抗病性,盡可能避免小麥病蟲害。與此同時,對小麥種植田間土地進行處理,使用甲基異柳磷乳油,有效降低田間土壤發生病蟲害的概率[4]。除此之外,想要真正在栽培種植出高產質優秀的小麥,相關種植人員需要選用科學的小麥栽培播種方法,比如足墑播種。一般情況下,在小麥田間種植過程中,其土壤中的相對含水量在80%左右,為了有效避免小麥出現欠墑或者是絕墑的情況,相關種植人員需要選用科學的小麥播種方式以達到足墑播種。值得注意的是,關注小麥田間排水量,在保證小麥存活率的基礎上,提升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選擇小麥最佳播種期,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根據小麥總之區域的氣候特征,確定小麥播種使其,氣溫、氣候條件保持在15~18℃,以免發生小麥冬春凍害,從而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
科學控制小麥的播種量,結合小麥種植區域的現實情況確定小麥播種密度,保持適中,既不能過密,又不能過稀,以保證小麥的高產優質。與此同時,做好小麥的精細化播種,控制好小麥種植深度,一般保持在4~6 cm的范圍內。采用機械化播種與人工播種相結合的播種方式,以提升小麥種植的精細化程度,從而保證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在具體的小麥種植過程中,根據小麥品種選定播種期,做到適時播種,以促進小麥健康茁壯生長。做好精播與半精播工作,控制好田間麥苗生長密度,為提升小麥分蘗數,培養大穗打好基礎,以保證田間小麥產量。除此之外,加強田間溝箱管理,根據小麥生長需要,確定好小麥壟寬、腰溝深度,安排好麥田排灌溝,保證溝溝平直,以便于麥田后期管理。
小麥田間管理包括多個方面,小麥種植方式、水肥管理、病蟲害防護及小麥生長養護等等。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想提高小麥的產量與品質,田間管理同樣十分重要,高效的田間管理有利于調節小麥生長、加強病蟲害防護,有利于給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優化小麥田間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小麥植株生長中,科學施肥,根據小麥長勢追加氮肥,追加氮肥量控制在55%~75%之間,這樣可是小麥麥穗飽滿、莖葉挺拔,同一單位面積可容納更多的麥穗數量。待到小麥揚花期,在光合作用下,促使小麥生長更加茁壯。這樣有利于提高小麥麥粒中的蛋白質含量,提升小麥質量,真正實現小麥的高產優質。
二是,現代化農業生產中,運用藥劑、田間調節及施微肥等都是促進小麥增產的有效措施。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在播種前,及時清理干凈麥田間的雜草,相關種植人員可使用少量的化學藥劑進行田間除草,此時的雜草量少、抗藥性弱,使用藥劑可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
三是,做好麥田病蟲害治理工作,在氣溫回升前做好小麥矮化、小麥黃葉病、小麥紋枯病等預防工作,噴灑適量的農藥,并進行補充施肥。待到小麥拔節期后,種植人員需要重點觀察小麥生長情況,觀察小麥是否出現紋枯病或者是銹病,一旦發現,必須及時進行施藥處理。重點防治小麥赤霉病,其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小麥赤霉病蔓延速度快,必須加以有效控制,種植人員可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處理。
四是,時刻關注小麥長勢,記錄小麥的田間生長狀態,在小麥返青期,一旦發現小麥生長速度過快,就應當噴灑相應的藥物抑制其生長,使小麥保持正常生長速度,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
五是,科學使用氮肥,使用少量氮肥作為麥田基底肥,在小麥拔節期時,根據小麥長勢,配合使用氮肥,控制氮肥施肥時間以及用量,以保證小麥品質。
在小麥栽培中,做好劃鋤工作,選擇適宜的時間,旱田小麥種植需要在雨后或是灌溉后進行劃鋤,疏松土質,幫助小麥生長,切實提升小麥產量與質量。
在小麥種植中,根據小麥長勢做好灌溉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入適量的化肥。在旱田小麥生長中,對于長勢緩慢的麥苗需要適當多澆水灌溉,灌溉完成后視情況而定,施適量的尿素。對于長勢喜人的麥田,則需要科學施肥,根據其狀態及時補充養分,保證小麥植株營養均衡,以保證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在一些地區小麥種栽培種植過程中可能受到寒流的影響,比如霜凍,避免發生霜凍,需要預先做好補救措施。從前些年的小麥種植經驗上來看,每年的2月份或是4月份一些地區都很有可能發生2~3次的寒流,相關種植人員應當重點關注這一時期的天氣變化,做好應對處理,以防止發生霜凍。對于已經發生霜凍的麥田,則需要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通過澆水降低霜凍的影響程度。
做好小麥后期管理,保證小麥的高產優質,一般在小麥籽粒形成是,存在因水分不足造麥粒退化的情況,所以需適當澆水。在小麥揚花15天左右,為保證小麥根系活力,同樣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在小麥葉面上進行噴肥處理,避免也小麥早衰現象,以提升小麥質量。此外,科學選擇小麥收獲時間,不可過早也不可能過晚,在農機設備進行小麥收割時,需要保證小麥顆粒的完整。
綜上所述,在農業生產中,運用小麥栽培技術,做好種植前準備工作,做好整地、澆水、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等各項工作,給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