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軍
(濰坊市坊子區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1206)
玉米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畜牧業和工業生產提供資源。社會不斷優化革新市場中對玉米的需求逐漸攀升。應該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全面探究,牢牢把握玉米種植的各個環節,從根本上提升玉米的產量,保證玉米的質量,使其滿足社會發展的根本需求。所以應該認真探究現有的高產栽培技術,提升推廣的力度,為山東省的玉米種植工作進行助力,增加總體的玉米產值,優化農業的發展模式。
2020年10月28日山東省糧食和儲備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著重介紹夏天糧食收購情況和秋天收購準備。今年省內的玉米價格處于逐漸攀升的狀態,在年初階段玉米的收購價在2元/kg左右,隨著各個各業的復工和不斷發展,玉米的價格有所上漲,達到2.6元/kg左右,并還存在著不斷上漲的趨勢。
不同類型的玉米,它的生長態勢和產量也具有極大的不同。在選種環節,應該對玉米的生長習性和區域內的環境進行探究,考察單位面積的產量以及后續潛力等指標,應該保障所選品種能夠與氣候環境、種植模式相適應。需要優先選擇那些生命力旺盛,就有高抗病蟲害的種子。如果當地條件允許,可以先開辟一塊試驗田進行種植,直觀地判斷種子種植效果[1]。
在正式種植之前,應該對種子進行處理,清除其中不達標的種子,保障整體的穩定發展。第一,在進行倉庫存儲前,需要進行晾曬,避免發生霉變的問題。在晾曬后把種子與藥物混合,加強它們的抗病蟲害能力,為玉米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形成良好的生長環境。第二,應用玉米種包衣技術,在表面附著一層殺蟲劑,降低病蟲對玉米的侵擾,為其營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
充分使用土壤翻耕技術,對土壤的性能進行優化,提升整體的肥力,確保玉米的根系能夠深深地扎在土中。同時,對土壤進行深耕處理,能夠起到搶種的效果。提前處理天地中的秸稈和雜草,能夠為玉米種植營造良好的環境,提高總體的產量。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塊和前茬,選擇不同的翻耕模式,比如秋翻春起壟、深松起壟以及秋耙起壟等。在深耕翻地的過程中,深度應該控制在22 cm左右,避免出現遺漏或者錯誤立壟的情況。每個壟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125~135 cm之間,在翻耕之后就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操作。
第一,及時進行間苗和定苗,一般葉片的數量確定具體的時間,在3片時進行間苗,在5片時定苗。在定苗期間可以多種植5%左右,以便后期去除病苗。第二,中耕的深度在5 cm左右,在拔節期之后可以適當進行加深,控制在10 cm左右,在苗期主要進行兩次中耕操作。第三,及時追加肥料和澆水。可以應用氮磷鉀等肥料,或者有機肥等[2]。
第一,去除田間病株,提升根部的活力。因為玉米種植的密度較大,經常會存在一定的病株或者弱株,它們不僅會占用一定的空間,還會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所以應該盡早地去除。第二,對于高產的玉米應該重施氮肥,施肥的標準為550 kg/hm2。第三,病蟲防治工作。玉米種植中常見的病害有玉米銹病、小斑病、大斑病這三種。玉米種植中常見的蟲害有鐵甲蟲、鉆心蟲、薊馬、灰飛虱等。應該根據實際的病蟲害情況制定對應的優化措施。
第一,及時進行澆水工作,做好排澇準備。對水分進行細致管理,增加灌水次數和水量。在花粒期間應該注意兩次澆水工作:第一在開花到籽粒期間進行澆水,能夠增加玉米的粒數。第二,在乳熟期,能夠提升玉米粒的重量。第三,去除空株,為剩余的健康植株提供充足的養分,以實現高產的目的。
玉米存在“假熟”的情況,所以應該進行適時地晚收。在正式收獲之前,應該進行系統的田野調查,分析各個區域玉米的成熟情況、秸稈的倒伏數量、玉米的種植密度以及各個玉米果穗的下降程度等。結合數據制定系統地收割計劃,提升玉米的總體產量。應該發揮玉米后熟的作用,當植株的下部葉片變黃后,根莖的葉片逐漸干枯,苞葉為黃白色,在進行收割工作。當機器收割后,在用人工收取被機械推倒的秸稈和遺落在田間的玉米。在收獲后應該及時地進行晾曬,避免發潮,出現霉變的情況。
玉米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農作物之一,與人們的飲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推廣它的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它的產量,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還能穩定社會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革新。同時,玉米還在工業和飼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能為他們的迅速發展進行有效助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山東省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區域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玉米種植工作,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能夠提升農民的實際經濟效益,促進城鄉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城鄉一體化提供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的農業資源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農業研究工作一直放在首位。現階段我國的栽培技術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山東的各個農業高校對現有的技術進行優化和改革。
3.1.1 各個部門加強聯系。政府應該積極發揮引導的作用,為高產栽培技術和農民們構建交流的橋梁,從而更好地進行技術推廣工作。應該及時與科研部門聯系,安排農業人員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把獲取的高產栽培技術投入到政府的農業戰略發展中。應該派遣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人與農民們進行深切交流,要扎根于農村的土地中,及時解決農民在應用推廣技術時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加強農民對高產栽培技術的信任感。如果問題較為棘手、難以解決,應該及時進行上報,并向科研部門反映,從而對問題進行辨析,判斷是因為操作不當而導致的種植失誤,還是研究技術本身存在問題。此外,政府應該為研究部門與農戶提供面對面交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把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到農戶的玉米種植工作中,從根本上提高玉米的產量。還能為科研人員提供真實、可靠的第一手玉米種植數據為今后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
3.1.2 提升對下鄉技術人員的要求。政府應該提高對下鄉技術人員的考核標準,選取真正適宜的人員,從而更好地為農民的種植工作進行助力。第一,應該優選那些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玉米種植工作的人才,這樣能夠保證高產栽培技術和實踐經驗,進行有機結合,避免發生空談理論缺乏實踐的情況。如果栽培技術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就會增加農民的抵觸心理,從而影響推廣工作的順利實施。第二,對下鄉技術人員進行全面考核。確保能夠從多個角度應用高產栽培技術,并能巧妙地進行推廣工作,減少農民心中的困惑。此外,政府還應該為下鄉技術人才提供定期的崗位培訓工作,幫助其掌握最新的栽培技術,確保農民應用的技術一直處于研究的最前端。
3.1.3 加強宣傳的力度。政府在進行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時,應該與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基準,不能強制進行。充分尊重農民的個人意志,確保其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試驗工作,與下鄉技術人員進行完美配合。所以應該不斷優化宣傳的模式,提升整體的感染力,利用多項信息渠道加深農民的印象。例如利用新媒體技術,在各個短視頻APP或者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推廣,拓寬信息的渠道和傳播模式。利用電視臺或者各個區域的報紙、廣播等媒體,提升農民的信任感,確保對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充分了解。同時為繼續參與試驗工作的農民提供一定的資金援助。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應該循序漸進,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基準,從根本上解決種植問題。例如在經濟較為貧困的區域,在最初階段采取密植和科學補種的模式,確保區域內的玉米產量有所提升,為農民提供信心。在此基礎上更新農業種植的機械設備,采取集約化的經營模式,逐漸深入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對于無力支付機械設備的區域,政府可以運營一定的經濟補貼[3]。
第一,尋找社會力量。我國應該加強科技研究的力度,與社會企業形成合作關系。與國家進行共同投資,為優化農業生產模式,促進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提供經濟保障。第二,確保科研成果能為農民所用。農業研究會受到地域的制約,所以技術研究人員應該與農民們進行交談,明確他們的需求,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增強研究成果的地域性。第三,開展試驗性農田檢驗研究成果。在獲得研究成果后,應該在試驗田進行檢驗,保障研發出來的種子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種植的要求。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應該有針對地進行處理,提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
綜上所述,在進行玉米種植工作中,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應該對每個生產環節進行重點把控。選擇優質的品種,進行嚴謹的播前處理工作,及時翻耕土壤,采取系統化的田間管理和肥水工作,及時消滅病蟲害,并進行晚收。應該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確保研究的成果能夠為農戶們進行助力,提高它們的實際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