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中建(上海)新型城鎮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706]
隨著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全面推進,建設美麗鄉村成了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鄉土植物這一重要因子被引起重視。
鄉土植物又稱本土植物,是指當地原產或者經過人工馴化后、非常適應本地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生長良好的一類植物。其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區域具有高度生態適應性[1]。
鄉土植物的保護和利用是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對美麗鄉村的建設具有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創造良好而富有寓意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保留場地中原有的自然和人文元素[2]。保留植物,從本質上讓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更加具有生命力,讓鄉土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景觀基底和基本框架。因此,鄉土植物的保留在設計應用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保留植物相對于新種植物的美學價值在于,其是經過鄉村粗放養護、甚至無養護的條件下,自然生長的植物,經過自然的篩選依然能夠枝繁葉茂、綠樹成蔭,甚至形成“獨樹成林”的自然景觀。在景觀設計時,僅須簡單地進行植物的穿插搭配以后,就能夠快速形成宜人的景觀效果,避免了較長時間的景觀生長期。
一棵 50 a 樹齡的大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 20 萬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 40 萬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 20 萬元;涵養水源價值 24 萬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 24 萬元;產生蛋白質價值1.6 萬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創值約 128 萬元。對于已經適應該地區的地質及氣候條件的大樹,本身已經構建了一個獨立的小型生態系統。它所起到的生態作用正在顯現。因此保留植物的生態作用不被輕易中斷,這也契合了目前全球化視野下推行的碳交易市場機制。
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保留植物的價值也直接降低了景觀建設的總投資。鄉村建設相比于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設,投資力度往往并不大,因此能夠適當進行保留,并且達到原有的設計理念,則是大大節約投資的有效方法。鄉土植物能很好地適應當地土壤、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因子,經過自然選擇和生物演替,可以很好地融入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中[3]。因此在后期不需要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進行管養維護,直接降低了建設期的成本及后期的運營成本。
“蟠桃一實三千年,銀杏著子三十載”—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因景生情,留下傳承千古的文化瑰寶。保留下來的植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成為一種自然文化遺產,既能反映出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同時也承載了一代人的鄉愁與眷戀。從歷史的角度,為當地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考證的依據。對原生植物的保留,即是實現了對藝術文化、歷史人文的保留和延續。
章堰村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北側 3 km,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源遺存、文化底蘊深厚,是上海市級傳統村落。2015 年年底,青浦區政府授權重固鎮人民政府與中建聯合體簽訂了《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新型城鎮化 PPP 項目合作合同》。規劃總用地面積約 84 020 m2。建筑面積約 42 775 m2。圍繞匯集章堰的總體概念,對歷史章堰的特色進行深度挖掘,提出以“智慧之慧聚”為發展目標,打造以農業田園、商旅復興、智慧集聚為特色的田園人文村落。項目秉承城鄉統籌、產城融合、指揮小鎮的理念,結合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的目標,將章堰村打造成為江南新水鄉的建設范本。
在章堰村項目前期策劃階段,進行調研過程中,對村中現有植物進行喬木、灌木分類梳理。通過植物景觀滿意度調查,結合章堰村的當地文化,走訪確認,明確保留下水杉、闊葉女貞、銀杏、櫸樹、榔榆、烏桕、構樹等品種。
通過現狀調研,結合總體設計定位考量,將場地內保留的樹木分為特殊保留樹木與其他保留樹木,以便于后期對其采取不同設計策略。
組織不同專業設計人員及植物學專家進行現場踏勘,從建筑、景觀設計的綜合角度出發確定保留的實施性。對特殊保留樹木與非特殊保留樹木區分標記,并且運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進行樹木的點位測量,對樹木進行有參照的照片記錄,以供設計推敲。
(1)闊葉女貞。章堰城隍廟內部原有 1 株近百年的闊葉女貞,與城隍廟共同共長,承載著鄉愁與眷戀,記錄了城隍廟曾經的香火鼎盛。因此,在前期策劃便開始研究如何讓這樣 1 棵樹形成一種景點,對植物空間與院墻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最終確定將原本圍合在圍墻內部的闊葉女貞,原地保留,通過圍墻向內的退讓,形成河道與城隍廟之間的廣場空間,并且將女貞樹完整地保留下來。樹下以材質質樸的老條石形成樹穴,滿足種植要求,通過黑山石桌椅的小品,產生新舊對比。在細節上呼應與古為新的整體設計理念。
(2)水杉。在上海市的鄉土植物中,水杉作為較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樹種,具有一定的識別性和代表意義,象征著水鄉文化的同時,也撐起了整個村莊的景觀骨架。在前期的規劃階段,先行明確水杉、古橋、老墻等一批具有歷史文化保留意義的鄉土元素。其中水杉在村中大約有 6 處,胸徑約在 25 cm以上,可以稱得上是章堰村的“活化石”。村中水杉胸徑較大,作為深根系樹種移栽難度大、成活率低。場地中水杉的分布較廣,對設計提出極大挑戰。
建筑圍繞水杉建造,將水杉保留在建筑的中庭水景中,讓建筑在自然中生長,保留植物的同時,體現出建筑的自然之美。外圍的老墻,更好地詮釋建筑的新生,而中間保留的水杉更是點睛之筆。
圍繞一片水杉設計成的林下休憩空間,使得夏有蔭涼冬有陽光;春天有希望的新芽,秋天亦有詩意的枯黃。保留下原始的風景,采用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段,讓章堰村的文化歷史在現代的技術手段下得以重生、延續、傳承。
通過將建筑鑲嵌在密林之中,將建筑設計成由視線聯系的內外空間。建筑按照既有水杉的點位形成穿插,景觀將水杉林由外向內進行組織,建筑室內室外形成通透的視線聯系,同時設置室外平臺,將室內空間向室外進行延伸,形成一個整體。讓人在品茗的同時充分享受自然的愉悅。在安靜的樹林中,喝一杯茶,將都市人的匆忙與浮躁,沖淡在寧靜的鄉村自然風光之中。這即是鄉村振興給予都市人的精神寄托。
(3)烏桕、榔榆。場地中的烏桕、榔榆在建筑紅線內。為完整保留鄉村景觀的風貌,完整再現千年章堰的人文底蘊,在建筑設計時犧牲建筑面積,讓 2 棵樹木完全穿越 2層的建筑平臺。塑造出一個建筑與樹木共生的景觀空間。在視覺上建立起建筑立面與周圍環境的呼應關系。
(4) 構樹。構樹較少用作景觀樹種,但是因其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繁殖能力,在鄉村的樹林中隨處可見。本項目中沿河而生的構樹,形態各異,能很好地銜接河道與新建建筑之間的關系。通過新建老船木平臺作為小品布置,將保留樹木與濱水步道聯系得更為緊密,從視覺上削弱新建痕跡,保持美麗鄉村的原汁原味。
隨著我國全面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景觀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展示窗口,越來越多元、開放,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植物的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被不斷挖掘。反觀章堰村項目在植物保留領域所作出的努力,前期對植物保留價值的認識,通過植物滿意度調查,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準確測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運用先進的設計手段包括:①建筑的退讓,讓保留植物自成一片空間;②建筑的圍合,讓建筑從自然中生長出來;③建筑在密林中鑲嵌,讓其與自然融為一體;④保留植物在建筑中生長,讓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終保留下來一代代人對章堰村的文化記憶,讓這些歷經百年的樹木重新見證章堰村的興起。終于使章堰村前承千年章堰,又發展成為后起時尚水村。其中發揮植物保留的作用,在鄉村景觀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