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和,張再杰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主要由山地、丘陵地形,緯度較低,全省平均海拔高度較高,垂直海拔落差較大,因此降雨充沛,冬暖夏涼,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此外,當地森林覆蓋率已超過58.5%,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適合多種作物發展的貴州省,受到交通條件不便、資金較為缺乏、思想觀念落后等因素的制約,農村產業一直無法擺脫品種齊全但不成體系和規模的現象,農產品無法做到精細化、市場化。面對這樣的形勢,貴州省利用特質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以及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定產業基礎,以因地制宜為原則,根據對當前市場環境的把握,明確提出了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12 大優勢產業為主導,分別制定各自的發展推進方案,從每個產業中篩選出主推的品種,通過統籌可利用的資金和資源及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促進其發展,旨在突出省內農產品比較優勢,并將比較優勢轉化為實際成果,從而幫助農業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推進和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落實,貴州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在農業產業扶貧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發展產業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貴州省聚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目標,下大力氣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不僅在標準化種植、培育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進行產品深加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還在提高科技參與度、打造完整物流供應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創新農村產業金融服務等方面下狠功夫,將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對于扶貧工作的影響效應發揮到最大。
隨著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的不斷向前推進,其在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品質規模、栽培規范以及加工標準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全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整體素質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規模有所擴大,產業效益獲得提升,幫助產業內一批農民實現增收,脫貧致富[1]。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的牽頭作用,積極推進穩崗協議的簽訂和穩崗責任的落實,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推進中,確保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根據自身特色、著力擴大規模,全方位擴大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完整產業鏈上的就業容量,力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更好地實現人崗精準匹配,貴州省建設起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就業平臺,用以解決部分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共計442 萬人,其中包括邊緣戶中的勞動力,在對口幫扶城市和省內中心城區的統籌協調下進行有效對接。發揮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的帶頭引領作用,將貧困群眾引導到參與農村產業革命的隊列中,進一步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助力一批貧困群眾的增收和脫貧。以“9+3”重點縣區為主要對象,出臺了扶貧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成立了12 個縣產業扶貧幫扶工作專班,細化工作措施,建立工作臺賬,周密安排產業布局,開展生產動態調度,加強利益聯結,提高扶貧精準度。在12 個縣的扶貧產業發展中,共有480 家龍頭企業參與,其中有345 家直接參與了12 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扶貧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貧發展不斷深化,基本完成了全面覆蓋貧困人口的目標[2]。
2019 年,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貧效果顯著,112萬貧困人口在產業扶貧系列舉措的推行下實現增收,“9+3”縣(區)特色產業需臨時用工總數約1.1 億個,折算累計200 天以上用工崗位數約54.9 萬個。2020 年,全省12 個特色優勢產業預計需要臨時用工總數10.3 億個,較2017年增加3 億個,增長率在41%左右、年增長率在12%左右;臨時用工總數折算累計200 天以上用工崗位約516 萬個,較2017 年增加約150 萬個。
特色優勢產業規?;季?、標準化生產程度仍然不高,產業的集中度和規范化管理還有差距,導致產品的產量、品質等得不到有效提高,規模效應難以發揮,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甚至個別地方或產業仍然存在以小規模經營為主生產的情況,帶動能力不強,產業扶貧成效不顯著。
全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核心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較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產品深加工等方面亟須提高。一些產業面臨良種供應不足、地方特色品種優勢不強、品種退化、種源混亂等問題,導致產業效益低下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貴州省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反映最多的問題主要有融資渠道不多、成本較貴、門檻較高、程序煩瑣、制度不暢等問題。同時,扶貧資金利用效率不高,資金量匱乏且無法保證在需求層面的有效配置,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較小,沒能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難以真正惠及貧困群眾。
全省農業經營主體已有一定規模,但整體實力不強,特別是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具有全省帶動力的大型龍頭企業不多,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共享,不能很好地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此外,仍存在經營主體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進一步發展時資金不足,而貧困戶雖然獲得了小部分扶貧貸款卻沒有技術支撐,無法形成產業化效應的問題。即使一部分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已經在合作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但合作程度仍然較低,遠遠未達到系統、完整的效果。因此,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得不到良好發揮,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也尚未凸顯。
12 個農業特色產業現代化水平整體不高,全產業鏈的融合效果比較差。貴州省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優勢發揮不明顯,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力度不足,特色產業與休閑觀光、鄉村旅游、避暑康養等產業結合不足。大眾化產品較多,綠色、高端化、高附加值的產品較少,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大多數還是初級農產品,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到位,不利于貧困戶收入的進一步提升,新的就業機會不多[3]。
實現產銷智慧對接的差距大,將信息化數據化應用到產銷對接的技術手段還不夠成熟,搭建農商互聯平臺、創新產銷銜接機制還有待加強,拓展市場、實現線上線下協同還需精準發力。個別地方對農產品市場預估不充分,產銷對接方式方法不多,出現低價銷售現象,對于貧困農戶增收無益。
要想實現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貧的良好效果,必須加強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規?;健藴驶矫?,可制訂生產加工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加大“三品一標”等認證推廣力度,通過標準這一門檻規范農產品質量,只有農產品有了質的飛躍,才能使其真正立足市場,惠及農民。同時,在達到標準化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具有現代化特征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規?;a基地。通過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集約化發展,優化農業產業品種結構,實現規模經濟,獲取經濟效益,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的規?;a和供應,通過提標準、上規模奠定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堅實基礎。
開展特色作物品種選育,建立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建立一批區域性特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工廠化集約化育苗基地,以加強良種推廣應用。加大力度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資源進行保護,并利用農業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發,強化農技服務,使貧困戶從科技成果的轉化中受益[4]。
保障財政對貧困農戶的投入,整合涉農資金,統籌規劃好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的使用,加強金融創新支持,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開發農險產品,建立健全災后理賠應急機制。
發揮好龍頭企業作用,重視有較強帶動能力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的引進,構建較為完整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發揮好農村經紀人的隊伍作用,把農村經紀人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經紀人的培養,發揮農村經紀人深入基層、扎根農村、對市場有充分了解的優勢,將分散的貧困農戶手中的農產品快速收集并推向市場;發揮好農村電商作用,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建設,建好覆蓋縣鄉村的快遞物流體系。鏈接貴州省內外大型批發市場銷售數據,實現產銷信息高效互通,使特色農產品得以出現在更廣闊的銷售平臺上,幫助貧困農戶更好地推廣產品。
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鏈的形成與質量提升,進一步優化種養品種結構,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效益和質量提升;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技術,推進一批重大加工項目的建設,推進一批重點龍頭企業的培育,推進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打造,基本構建與種養規模相匹配的農產品加工體系;發揮特色優勢產業多功能優勢,不斷豐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體育、健康、商務等深度融合。
進一步提高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在貴州省內及全國的市場占有份額,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加強產地預冷基礎設備建設,依托省內農業龍頭企業打造全產業供應鏈主體,指導企業開展分揀、包裝、加工業務,提升農產品品質,高效銜接生產與消費,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損耗率。強化扶貧協作,全面推進消費扶貧,積極拓展全國市場。
貴州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正以良好的勢頭蓬勃發展,對于農戶脫貧和增收的效果日益彰顯。產業內外部各主體應發揮積極作用,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優勢,突出特色,全方位保障貧困農戶權益,充分將資源、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實現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取得更好的扶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