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莉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糧食產量能夠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沒有為農民的收入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改善。我國“三農”問題日益凸顯,使得農業發展進步緩慢,新的農業技術在我國應用得并不廣泛,許多農村地區還在使用傳統的耕種方式,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互聯網+”背景下,將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農業融合,可以使農業種植更加智能化;物聯網的應用還可以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銷售、流通的問題,使得我國的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智能化,進而有效發展農業經濟。
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可以實現我國農業智慧化。智慧農業應用了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云存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可通過數據將農業產業立體化地呈現出來,并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智慧農業系統的運轉主要是建立在對數據的采集、分析上,之后通過合理、科學的方式,實現對農業全過程智慧化的調控。在構建智慧農業系統的過程中,一般主要分為控制終端、數據處理中心、數據的傳輸、數據的采集這四個部分[1]。
智慧農業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了生產效率,還可以同時對農業生產活動時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控,使得智慧農業的生產向可持續和綠色化發展。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智慧農業借助遙感技術、GPS 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的環境實時定位,采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如溫度、濕度等,從而根據作物的生長情況,智慧化地開展相關種植處理措施。在養殖生禽的過程中,也可將智慧農業新技術應用到養殖的過程中,實時監控生禽的信息,將后續生禽流入市場的各個環節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不僅為養殖場的管理人員帶去了方便,而且能借助信息的溯源,更好地保證每一只流入市場生禽的品質,一旦發生問題,就可以進行溯源、回收。在智慧農業養殖中,MTC 信息平臺應用得最為廣泛,生禽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的各個人員都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實現對生禽信息的查詢。在水產養殖中,借助智慧化的農業技術,如云計算與信息采集設備的互聯,能夠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互聯網上傳至云計算中心,監測水產的養殖環境,之后借助平臺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實現水產養殖的智能化、綠色化。
智慧農業的管理主要是依靠信息平臺管理實現的,主要分為生態環境、災害預警、商務應用三個方面。生態環境管理主要是借助互聯平臺實現農民與專家的對話,同時也可以幫助農民實現和政府、金融機構服務的良好溝通,從而為農民創造良好的服務生態環境。災害預警管理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段,及時向農業的生產者和管理者發布農業的重大災害警示,讓農業的從業者提前做好相關預防措施,從而把損失降到最低。在商務應用中,“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的銷售形式和消費方式都有了巨大的轉變,智慧農業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農產品進入市場后的所有環節統一起來,讓農產品形成系統的產業鏈,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使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傳統的農業發展中,農業的生產、流通、銷售和市場是脫節的。農民對于市場的變化并不了解,獲取的信息也比較滯后,不利于農業生產,而且信息的不暢甚至會讓農民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智慧農業借助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了市場信息與農民的有效聯通,農業的從業人員能夠及時獲取市場上農產品的實時信息,能夠迅速得知市場對農產品的反饋,從而為后期的農產品生產提供依據。
農村的信息基礎建設不到位,使得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手段主要依靠傳統媒介,如電視、報紙、政府的宣傳彩頁、電臺等,對互聯網認識不足、需求不大。相較于城市地區,通信運營商建設農村地區信息設施時付出的成本高,獲利微少,加上后期還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資金去維護,不符合市場經濟下企業的逐利原則,因此其對于農村信息建設投入不大,積極性不高。我國各級的村政府對信息化的認識也不足,沒有將信息化與農業的生產、流通、銷售、發展聯系起來,沒有認識到信息化建設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核心;只重視技術的推廣,沒有將市場和農業的生產與發展聯系起來,缺乏對市場的預判。這就導致農民對市場信息的獲取存在滯后性,只能根據現有的信息進行農業生產,承擔了更多的市場風險,一旦市場出現變動,農民就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2]。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推動,農村本身就是人才匱乏的區域,而智慧農業技術的應用十分依賴人才。目前,我國農業的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難滿足智慧農業發展的需要。出現這種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國在教育中更重視對高新科技人才的培養,對于農業人才培養不夠重視;城鄉建設的兩極分化,導致大量農民向城市遷移、發展,使得人才無法在農村生根發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的花費不斷增加,而農民的收入還沒有得到大幅度提升,更加重視能夠立馬帶來收益的項目。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然而個人信息安全的風險也不斷提升,信息安全問題給人們帶來的損失無法估計。在農業中,信息安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信息不真實、信息時效性不高等。農民在獲取到不真實的信息后,使采購的種子、肥料、農藥等農業物資的質量都無法得到保障,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下降,甚至會出現沒有收成的狀況,對農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同時,在現今信息泛濫的社會,農民沒有有效過濾信息的手段,日常生產生活中會接收到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如果不讀取又會錯過重要信息,致使農民無法專注從事生產。農業信息失效之后,農民也無法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化,調整農作物的生產種類和規模,從而承擔了更大的市場風險,這方面造成的損失對于農民來說是難以估計的。
村級、鄉鎮政府應該積極學習和研究智慧農業,合理規劃,積極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生態化、智慧化。在規劃的過程中,要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科學化的試點嘗試將投資吸引到農業生產中,使得投資方和農民協同發展,以點帶面,從而促進農業智慧化發展。同時,在智慧農業的建設過程中,應重視對物聯網的應用,將新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形成智慧農業體系。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應積極促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統一的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利用好互聯網資源,將農業信息及時告知農民,還可以借助信息平臺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政府還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創立試點時要制定扶持和優惠政策,從而提高農民和投資方的積極性。
智慧農業發展的核心就是對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借助物聯網可以有效地實現對整個農業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面管理,從而提高農業的運轉效率。智慧農業在發展中不僅依賴于軟件的設計,而且對硬件的需求也非常大,這就需要在智慧農業的建設中加大對軟、硬件的投入力度。立足于傳統農業,將智慧農業的軟、硬件和傳統農業的生產結合起來。使用傳感器采集信息數據,借助“互聯網+”下的大數據、云存儲計算,實現對農作物生長情況的全面了解,之后根據具體情況,科學化、智慧化地管理農業生產。農村軟、硬件的投入,不僅體現在農業的生產上,還體現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上,能提高農村信息終端的普及率,如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通信設備。智慧農業對信息傳輸的質量和速率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加強對這方面的投入和建設。資費一直是農民使用信息設備時的障礙,而智慧農業又離不開信息設備,這就需要政府與通信商溝通好,讓通信商積極投入智慧農業的建設中,推出更加優惠的資費套餐,推薦適合農民使用的終端產品[3]。
在智慧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僅是政策的制定者,還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服務者。在助推智慧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除了要制定相關政策、補貼,還要推動農業信息平臺的建立。利用好互聯網資源整合的優勢,招商引資,轉變農產品的銷售方式,積極推動線上交易的完成,幫助農民把握變動的市場信息,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在智慧農業銷售方面,可以為每件農產品編制一個身份信息,借助大數據和云平臺對農產品的消費地、供求關系等信息進行分析、預測,從而幫助農民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種植情況和銷售方式,這對于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穩定具有積極意義。另外,借助這種方式,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可以形成品牌效應,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4]。
綜上所述,智慧農業能夠很好地協調和解決“三農”問題,保障糧食的產出,提高農民的收入,使我國農業發展更加智慧化,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