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俊
(溧陽市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300)
“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新興的一個職業名詞,隨著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而出現。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的農業戰略,目的是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而要想真正實現現代鄉村的農業振興,構建一個現代化的鄉村農業技術生產力和經營管理體系,就必須對當代我國的農民定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通過鄉村職業教育促使他們真正了解并掌握鄉村農業生產、加工以及生產經營的專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更好地將鄉村農業生產與現代化的鄉村農業經濟的發展緊密銜接,促進我國鄉村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展,進而真正解決關乎國計民生的“三農”問題。
生產型職業農民主要是掌握一定的新型農業開發生產管理技術,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運營經驗,并長期從事經濟作物生產、鮮活食品加工、園藝等現代農業工作,具有較強和高附加值的新型農業生產者。其主要組織成員主體包括各種大型農業開發合作社的全體社員以及在農業相關特種農場、農業開發示范生產基地和各種農業開發相關生產企業中被雇用的人員、從事各種農業開發、生產的“農業工人”[1]。
服務性職業農民主要是指掌握著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服務管理技能和工作經驗,并長期從事我國農業產前、產中與產后各項農業服務管理工作的農民[2]。其主要工作成員一般可細分為農資產品銷售員、農作物品種植保員、獸醫、農機車輛駕駛員、修理工、農產品運輸收購管理人員等。
經營型職業農民主要是指不僅具有一定的經營技術和創業資金,同時還掌握著一定的新型農業經營生產管理技術,具有一定的新型農業經營生產管理經驗,并長期從事與農業產品生產經營相關的農業經營生產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其主要職業代表為各種類型農業生產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者、農業協會主要負責人、農場主、養殖場或其他農業產品生產開發基地技術帶頭人,以及各種農產品深加工和加工經營企業的生產經理等[3]。
新型農村職業教育的首要職責就是要盡快解決當下的“農民荒”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目前,“三農”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地方政府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外出務工,以解決農村脫貧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農村很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村地區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4-5]。“農民荒”問題越來越嚴重,究其根本,在于當前我國的鄉村農業綜合生產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傳統的鄉村農業生產方式不適應當前的鄉村農業綜合生產經濟形式,因此直接導致很多農民群眾辛辛苦苦一年,并沒有真正獲得他們預期的經濟收益,甚至還可能出現大量賠本的現象,這就直接使很多農民失去了從事鄉村農業綜合生產的基本動力,也因此導致很多邊遠地區的鄉村農業綜合生產經濟發展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想真正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必須通過開展各類職業培訓轉變現代農民的思想,提高他們現代農業經濟的文化素養,并通過幫助他們學習,引入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技術及生產經營和市場管理的先進理念,從而有效地提高農業技術生產的工作效率,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農業經濟收益,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荒”問題,解決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三農”問題。
在當前情況下,要從思想上有效加強對職業農民的實用技能培訓,將他們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型實用職業技術農民。地方各級政府以及相關農業職能部門與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合作時,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共同著手。
地方政府以及相關農業職能部門應積極聯合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鼓勵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職業培訓,不僅要面對長期留守的農民群眾,還要針對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專科院校的學生群體進行職業宣傳,這樣不僅能有效擴大農村職業技術農民技能培訓的生源,還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整體的綜合素質[6]。為此,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相關農業職能部門和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應積極采用多種宣傳方式,借助各級電視、廣播、報紙和報紙雜志等各種傳統宣傳媒體進行各種規模的宣傳;借助多種新媒體載體進行宣傳,利用微博、微信等多種即時通信網絡工具進行網絡宣傳。此外,還可以直接選派相關宣傳員,進行鄉村宣傳活動推廣,或是直接組織鄉村基層村委會成員進行宣傳活動推廣。總之,地方政府的職能主管部門和與其相關的各級農業實用技能人員應積極進行宣傳,同時學校也要不斷創新學校招生宣傳形式和方法,切實解決學校生源不足問題,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職業農民而努力。
目前,要改變思想,加快建立高效的新型現代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教育工作,解決我國當前農業存在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不足問題,以不斷創新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服務培訓職業教育的主體內容與教學形式[7]。我國由于幅員遼闊,不同農業地區的現代農業創新生產技術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因此在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時,地方政府及其相關農業職能部門與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應當根據當地的發展實際情況,創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項目內容與活動形式,制定合適當地農民群眾的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和內容,使所有參與教育培訓項目的農民群眾熟練掌握各種符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的現代農業新生產技術,并熟練掌握各種當地獨具特色的農業經營和生產管理業務能力,從而實現新型現代職業鄉村農民綜合素養與我國農業社會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有機契合;反之,就可能影響當地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無法有效促進當地特色農業持續生產。因此,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培訓時,地方政府及其相關農業職能部門與新型農業實用技能農民培訓學校必須綜合充分考慮當地新型農業技術生產的實際情況特點,有效加強當地新型實用職業技術農民培訓隊伍的各方面素養建設,全面考慮培訓的具體內容,向所有參與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傳授更多符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新農業技術,并真正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素養,從而促進當地新型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首先,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快構建和配套完善的產業扶持政策機制。針對當前農民缺少的問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應繼續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經濟扶持補貼力度,根據不同農業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制定和推出不同的農業扶持補貼政策,給予他們一定的勞動資金和農業技術支持,解決他們在農業起步階段勞動資金和農業技術儲備嚴重不足的現實問題。其次,還要著力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經濟社會主體地位。對于通過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應給予其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及一定的現金獎勵,以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深入參與現代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隊伍的轉化建設。最后,還要加快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管理制度。換言之,就是要嚴格掌控好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市場進入條件,對此,相關職業培訓學校可以采用寬進嚴出的管理策略,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考核,對于技能考核不過關者,采取降一級取得資格證書或暫緩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培養出一支具備高素質且具有高專業素養的新型優秀農民隊伍,真正使農民具備一定的現代農業技術,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加速農民的轉型,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農民荒”以及糧食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前我國的商品糧食安全質量問題,無法將數億中國人的黃金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針對這一普遍現象,地方政府及其相關農業職能部門必須與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緊緊聯手,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干部群眾積極參與農民職業培訓,通過職業培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文化知識和現代農業技術素養,促使他們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新生產技術,成為掌握新型現代職業技術的農民,推動我國農業技術生產的綜合現代化體系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