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媛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沈陽 110004)
近年來,我國城鄉社會結構轉換進程中自然村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大規模村莊合并、農民上樓,這一“撤村并居”政策在全國多地廣泛開展,帶來成效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問題與隱患。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幾種典型村莊規劃與建設模式,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撤村并居”帶來的問題進行客觀地歸納總結,對這些問題給出一些想法、建議,希望對今后相關研究工作,起到一定助力作用。
在農村勞動人口大量轉移及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避免產生城市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同增長的現象,農村宅基地退出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進城落戶農民由村集體統一收回其宅基地,二是政府通過征收宅基地,并且建設住房安排農民集中居住,這種“撤村并居”的形式退出宅基地。由于土地供需矛盾,第二種形式廣泛存在于各地宅基地退出進程中。具體是由地方政府為了換來建設用地指標,采用土地復墾、整理的方式,增加相應的耕地,讓土地發展權得以轉移。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民向城市轉移,農村宅基地大量閑置,為“撤村并居”提供了條件。
近幾年來,國內各地都實施了“撤村并居”,并且各具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代表性地方實踐。
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江蘇省增加了就業機會,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就業。部分村鎮隨著農民的外遷,形成“空心村”。當地政府將幾個空心村統一合并,建設公寓住宅,集中居住。做法極大改善了農村的居住環境,在客觀上提升了農村資源利用效率。隨著江蘇省提出“2010年前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20年總體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決定和村鎮布局規劃編制的落地。當地政府加快城鎮化進程,將土地整理節余后的建設用地指標直接用于工業建設。并力爭20年—25年內,將省內二十五萬個自然村撤銷合并為四萬多個統一居住區,這種村莊演化的發展規律,逐漸演化成江蘇省的普遍做法。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出現了社區這種居住形式,除了城市里面廣泛存在的社區形式,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也隨著工業化發展進程逐漸興起。為了整合當地資源,保障生活質量,村民在保持現有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合并整合原有農村行政單元,形成一個新的社區集體。在山東省發布的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中提出“新農村社區”是在規劃的引導下,科學建設農村居民點,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管理高效、基礎公共設施完備、分布合理、生活便利的“多村一社區”的社區體制,逐步轉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宅基地使用更加集中,農村居住條件大大改善;土地流轉利用將更加集中,生產效率和土地使用效能得到提高。
河北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意見,啟動了“農村新居民千村示范工程”,宗旨是為了通過加快村莊改造,改變村莊臟亂差的現狀,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活條件,轉變村民的生活狀態和生產方式,保障民生建設。任務確定到2012年,在政府引導的前提下,省、市、縣三級樹立樣板,做好示范帶動作用,力爭完成河北省內15%左右的行政村村莊改造目標并且建成7500個較高標準、各具特色、多種類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一批新居民建設示范村。
撤村并居在促進城鄉一體化、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增加建設用地供給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如農民意愿和財產權益得不到保障、社會保障不能兌現、集中居住耕種不便等。“撤村并居”需要同時考慮多方因素,如基層組織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集體土地、宅基地、社會保障等。為了讓“撤村并居”順利開展,需要辯證分析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撤村并居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宅基地無人居住的問題,但是在實施進程中,本應該由經濟發展推進村莊演變,卻逐漸變成地方政府著力推進的政績工程,農民集中居住成為了緩解用地指標緊缺的途徑;另一方面,在推進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官員不切實際,沒有進行村莊規劃,用現成的城規進行村莊建設,沒有考慮村民收入以及地方經濟水平,這違背了發展規律,不符合社會變遷的一般進程。
撤村并居實現了有限土地的高效利用,是新農村建設的理性選擇。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政府主觀意愿占很大的主導作用,農民意愿常常被忽視,因此最終農民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沒有收益,反而受損。更有甚者,濫用行政權力,在村集體、村民不知情或者不愿意的情況下,強制實施。在補償方面,各別政府也未與村民協商賠償費用額度,單方面以較低的補償標準和費用,征用村民宅基地,農民的權益受到了侵害。
撤村并居讓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不便,雖然集中居住,但務農仍然是相當一部分農民的主業。可是,與傳統農家平房院落相比,高層樓房農具、糧食等存放極其不便,而且農民大多距自家農田、耕地較遠,動輒便要走好幾里,十幾里,大大增加了農民的麻煩與務農成本。對于一輩子居住農村房屋的老人在“上樓”之后,大多不適應;另一方面,農民的生活開支大大增加,從短期看由于獲得一定經濟補償,農村的生活水平不會發生明顯的下降,但是長遠看,由于需要支付水電、煤氣、物業管理費等原來沒有的支出,還有由于“上樓”后轉變生產方式放棄農耕的農戶,蔬菜、禽蛋等自給自足的生活必須品也需要去市場購買,農民擁有的存量資本因不斷消費而逐漸減少,生活成本的大大增加、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加大了農民的負擔。
撤村并居這一工程需要平衡好中央、地方和撤村農民的三方利益,是否“撤村并居”應統籌考慮當地實際情況,改變政府決策為引導,優先考慮農民的需求和意愿。針對“撤村并居”中出現的幾點問題,給出如下幾點意見建議。
要充分掌握當地具體情況,進行實地考察,由規劃部門牽頭,形成聯動機制,結合土地、建設、民政等部門力量,共同編制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綜合考量各社區農村的土地開發情況、村莊發展規律,確定建設模式、規模和標準等。在統籌協調城規、土規、村莊規劃的前提下,科學編制社區規劃,在規劃建設住宅、道路等基礎設施和的同時,要同步建設農具糧食儲備庫、社區醫療衛生室、污水處理中心、社區物業服務中心、文娛中心、商業網點等服務設施,充分實現農村社區一張圖規劃。
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穩定的可支配收入來源才是生活的保障,也是影響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最為重要的因素,集中居住后,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農民幸福感提升,影響了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一方面,國家制定征收標準、征收方式、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政策時要保證農民利益群體代表的參與;另一方面,在撤村并居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就業渠道,利用當地的優勢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向農民政策傾斜,增加就業機會和崗位,形成能夠保障當地居民增加收入的長效機制,確保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幸福指數的穩步上升。
要充分保障農民主體性地位。撤村并居的正確實施應該在保障農民滿意度的前提下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廣大農民受益者,因此農民是撤村并居建設的主體。政府必須做好全面的調查研究工作,積極引導,給與資金扶持,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讓農民發揮主動、能動和創造性,真正實現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與服務。只有充分滿足農民的訴求,保障農民的利益,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