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大 蔡洪巖
(岫巖滿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遼寧鞍山 1143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為農村土地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穩定的環境。農村土地收益分配是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確保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現階段農村土地收益分配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等現象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由此可見,在新《土地管理法》的基礎上,強化對農村入地收益分配問題的優化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由于土地承包關系固定,“生不增死不減少”的土地政策,導致農村土地人地匹配效率低。土地收益不均衡等問題嚴重。[1]
老宅荒宅長期閑置導致嚴重的土地浪費;農民大范圍的宅基地長期閑置,不僅沒有為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也沒有帶來集體收益,這種現象導致嚴重的土地浪費。
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對經營性的建設用地收益分配不均勻,管理混亂,農民缺乏選擇權利,集體利益受到侵占等問題。在公益性的建設用地不足問題,不僅沒有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而且帶來了一定的生活壓力。[2]
土地征用主要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政府拿走了土地收益中的大部分,農民只能分到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缺乏談判協商的機制,導致利益分配不公平現象。在土地征收方式上,只是進行貨幣補償,對農民的未來發展沒有進行妥善安置,影響了農民的長遠利益。
在當前的農村土地流轉中,土地流轉缺乏靈活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流轉。土地流轉費用較低。此外,在農村多存在熟人之間的土地轉租等形式,多以口頭形式約定,缺乏合同意識,導致土地流轉權益得不到保障。此外,農村村委會對流轉收益的分配具有絕對的決定權,農民卻沒有利益分配的權利。
在征收農村宅基地的時候,要確保農民的權益,結合市場價格進行相應的補償,確保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在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中提出,“征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因此在征收農民土地的時候,要注重根據市場價格對農民進行補償,不僅要實現貨幣補償,還要對農民的長遠發展進行妥善安置,確保其持續發展。征收收益要和集體農民進行公平分配。結合市場物價水平的動態變化,合理調整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提高土地補償費用,確保農民的正常的生活水平。[3]
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條中提出,“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征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土地收益不僅要保障被征收土地農民的生活,社會保險等,還要注重農民的長遠生計,積極發展公益性事業,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根據新《土地管理法》的貴點要求,制定完善的權利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和集體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的權利。此外,要注重對政府行政權利的監督和制約,防止行政權利的濫用,保障農民和集體組織的合法權益。
如果征收集體企業的建設用地,對征收用地的收益,按照一定的規范,對其進行量化,將其公平分配到成員權的村民手中。[4]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收益分配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此,要結合新《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正視農村土地收益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管理措施,對農村土地征收進行合理公平的補償,確保農民的可持續性發展。堅持保護農民的正當權益,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推進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動力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