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敬杰
受共青團中央權益部委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自2019年10月以來,對我國小學課后服務發(fā)展狀況進行調查。本次調查涉及北京等8個省市的課后服務利益相關者11000人,回收有效問卷10541份 (學校管理者85人、教師555人、學生4222人、家長5679人),有效率95.83%。根據研究需要,課題組還分批赴安徽等省市的24所小學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研究資料并形成課后服務典型案例。
文件是落實的依據,落實是文件的具體體現(xiàn)和要求,也是發(fā)揮文件效力的關鍵所在。調查發(fā)現(xiàn),學校在傳達學習《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一廳〔2017〕2號)(簡稱為“課后服務專項文件”)文件精神、出臺配套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流程、制定考勤交接制度及應急方案等方面落實率為100%,設置專項部門和家校簽訂協(xié)議方面的落實率分別為94.12%和83.53%。在健全和完善課后服務相關機制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如組織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質量監(jiān)控制度、學生彈性離校制度等(見圖1)。
當前,學校遴選社會合作機構的考量因素主要有:活動內容豐富(48.24%)、學生喜歡(38.82%)、課程體系完善(35.29%)、師德達標(35.29%)、機構及人員資質(32.94%)等。學校為開展課后服務提供的物質基礎設施有:教室(92.94%)、操場及體育場館設施(83.53%)、藝術等專業(yè)教室(74.12%)、圖書館閱覽室(72.94%)和實驗室(57.65%)等。學校已經開設的課后服務興趣(社團)活動類型有藝術類、體育類、文學類、科技類和手工類等(見圖2)。這充分表明,課后服務政策文件精神得到較好落實,學校在課后服務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得以有效發(fā)揮。
學生既是課后服務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和受益者,也是衡量和檢測課后服務質量水平和供給能力的重要維度。調查發(fā)現(xiàn),86.06%的學生非常喜歡課后服務教育服務方式,80.86%的學生非常喜歡課后服務活動內容,能夠積極有序地參與到課后服務各種活動中去(見圖3)。年級因素與學生喜歡程度之間存在負相關性,即年級越高,學生喜歡程度越低。其中“在老師看護下閱讀圖書或做作業(yè)”“參加興趣(社團)小組活動”“與同學一起做游戲”三項活動最受歡迎。在課后服務收獲方面,學生收獲最多的是完成作業(yè)(68.00%)、學習了新本領(51.87%)、與老師交流多了(48.74%)、認識更多朋友(40.5%)和更愿意上學了(30.72%)。課后服務活動的有序開展,使得學生的道德情操、興趣愛好、綜合素養(yǎng)等得到有效提升,能夠更好地助力學生幸福健康成長和自主全面發(fā)展。
教師是教育系統(tǒng)三大構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在學校育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意愿強烈(71.71%),且教齡因素與參與意愿之間呈倒“U”型分布,對課后服務價值認同感較高(74.05%)。在師資構成方面,學校教師占比近七成(見圖4),在校外人員類別中,志愿者占比47.68%、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人員占比31.56%;在學科分布方面,課后服務指導教師的任教學科主要是語文(40.52%)和數(shù)學(24.92%);在指導內容方面,教師比較喜歡“輔導學生作業(yè)和答疑問題”(58.02%)和“看護學生”(52.61%);在規(guī)避課后服務對學校教研活動影響方面,學校主要采取了調整個別學科教研時段(37.66%)、適當減少學校集中會議(34.95%)等措施。教師是課后服務政策精神的最終執(zhí)行者和工作任務的實際承擔者,顯然已成為推動課后服務工作的“主力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家長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學生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滿意度為85.91%,對課后服務價值認同感較高(見圖5)。在課后服務活動期間,家長最為關注的是“課后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61.4%)、“孩子的安全”(59.87%)以及“孩子作業(yè)完成情況”(54.41%);在費用分擔方面,73.36%的家長明確表示愿意承擔一定的課后服務費用;在參與意愿方面,85.46%的家長參與意愿強烈,明確表示愿意參與到課后服務工作中去;在參與內容方面,家長最想參與的活動類別依次是“課外體育活動”“課外科技活動”“文化類實踐活動”“看管學生自習和寫作業(yè)” “藝術活動”等;在親子陪伴方面,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占比為98.47%。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加快和教育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觀念、家校合作的態(tài)度也日益科學合理,并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合作伙伴。
當前,我國小學課后服務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的群體性問題急需關注并亟待解決。
學校課后服務工作中社會力量融入不足,56.47%的學校未與社會力量合作開展課后服務,67.06%的學校課后服務活動場所僅限校園內;學校對課后服務指導教師的關愛較少,49.91%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相應的關愛措施;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缺少國家層面的標準和機制。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課后服務的認識和定位存在偏差。80.84%的小學生希望在放學后在校這段時間能完成作業(yè),68%的學生認為,參與課后服務最大的收獲是完成作業(yè)。
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薪酬待遇相對較低,61.81%的課后服務指導教師課時薪酬在40元及以下,近一半教師對課后服務課時薪酬不滿意;課后服務指導教師過度集中在語文、數(shù)學學科,且以班主任隊伍和青年教師群體為主;78.74%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加重了自身工作負擔。
家長群體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大專及以下學歷占比為72.76%;家長參與課后服務意愿率(85.46%)和實際參與率(45.02%)之間存在較大落差,表明家長參與課后服務的機制、渠道、形式和內容等存在現(xiàn)實性阻滯;在課后服務成本費用分擔方面,區(qū)域之間差異性較大,個別地區(qū)因經費不足出現(xiàn)課后服務“偷工減料”甚至暫停等現(xiàn)象。
政府和學校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組織專班人員宣講闡釋課后服務政策精神,圍繞課后服務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社會力量有效融入、師資力量科學配置、家長群體高效參與等主題開展深入系統(tǒng)研究,準確研判課后服務發(fā)展態(tài)勢,全面提高應對課后服務新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和學校要全面領會政策精神要求,梳理任務點、尋找切入點和破除落實堵點,進一步發(fā)掘政策文件表達善意和可為空間,切實增強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自覺主動性、舉措有效性、成果精品性和受益寬廣性。政府要進一步統(tǒng)籌協(xié)調立法機關、學校、社會力量、科研機構等,進一步完善課后服務管理機制、成本經費籌措和分擔機制、師資隊伍選聘和權益保障機制、社會力量準入退出機制、課后服務質量考評機制等,促進制度優(yōu)勢向服務效能的高質量轉化,持續(xù)釋放課后服務政策紅利。學校要在適當提高課后服務指導薪酬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課后服務指導教師人員選聘、薪酬分配和權益保障等措施,尤其是對課后服務指導教師的關愛措施和工作經歷認定措施。
在立足區(qū)域實際、彰顯學校特色、遵循教育及學生身心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學校組織、師生選擇、家庭參與、社會融入和教育科研機構支撐的多主體課后服務協(xié)同落實機制,其中,促進師生共成長是主旨。政府要進一步發(fā)揮統(tǒng)籌者、推動者和監(jiān)管者作用,將重心放在做好政策頒布、標準研制、資源統(tǒng)籌、運行保障等方面,持續(xù)深化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改革;學校要進一步發(fā)揮主渠道作用,整合校內外優(yōu)勢資源,做好課后服務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反饋和調適等環(huán)節(jié),對德育活動、常規(guī)教學和課后服務進行類型比較分析,避免課后服務課堂化、作業(yè)化等;教師和學生要進一步樹立人生目標和發(fā)展志趣,明確自己需要什么和選擇什么,增強主體表達性和自主選擇性;家長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的家校合作觀念,集中自身專長和身邊特色資源,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會、云技術空間等方式,高質量地參與到學校課后服務工作中,對孩子參與課后服務活動給予正確引導和合理建議并做好相關協(xié)調工作;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社區(qū)、企業(yè)、愛心組織和公共場館等社會力量,經過政府認定和授權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資源互享置換等方式,以學校合作伙伴的身份有效融入到課后服務工作中來;教育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要聚焦課后服務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堵點開展專項研究,組織專業(yè)人員下沉到學校課后服務現(xiàn)場,尋求破解實踐難題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并對課后服務工作全程進行專業(yè)指導和智力支持。
政府和學校要進一步樹立課后服務大課程觀意識,匯集資源、匯聚智慧,全面建構符合實際、遵循規(guī)律、彰顯特色的小學課后服務“12345”課程體系模式(見圖6)。“1”是堅持一條主線,即課后服務課程開發(fā)和建設要始終堅持“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主線;“2”是搭建動態(tài)開放的雙環(huán)課程,即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分為平衡協(xié)調校內外各種育人資源的大課程和基于學生個體間差異的個性化小課程;“3”是融匯三種育人精髓,即促進家庭養(yǎng)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無縫銜接和有機融合;“4”是立足四個著力點,即實現(xiàn)課程環(huán)境、課程資源、課程形式和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5”是協(xié)同五大主體,即全面統(tǒng)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和教育科研機構,匯聚多方力量、資源和智慧,推動多主體多維聯(lián)動,同向發(fā)力。
此外,學校還要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設、基礎教育提升計劃等教育專項活動,進一步增強課后服務課程的呈現(xiàn)力和影響力,依托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校刊校報等,對課后服務成果和育人成效進行持續(xù)宣傳和深度報道,以贏得更加廣泛的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