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舟
(山東省冶金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
在我國工業生產制造工藝不斷創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冷彎型鋼板及其相關衍生材料開始在鋼架生產鏈中廣泛使用,盡管此種結構的鋼板在應用后取得了一定的工程經驗,但相比常規的鋼材料制品,其中綜合性能仍略顯不足。綜合冷彎型鋼材料的性能分析可知,此種材料具有強度高、脆性大、延展能力弱等特點,根據市場內冷彎型鋼的現有應用可知,大部分鋼板構件呈現一種開口狀,包括“帽”形、“Z”形、“凹槽”形等。此種類型的界面扭曲剛度相對較小,負載能力相對較差,一旦受到外界環境對其的擠壓,結構整體極易發生變形[1]。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會選擇在構件的截面集成一個合箱形構件,用于提高冷彎型鋼構件的整體剛度,以此種方式達到一種提升鋼材料構件結構承載能力的作用。盡管已有較多的研究者提出,在冷彎型鋼材料上集成合箱構件具有一定實用性,但并未有研究者對冷彎型鋼在受力狀態下的極限負載能力進行分析。因此,仍無法使用承載力性能進行冷彎型鋼構件性能的描述,但要滿足工業生產與制造需求,還需要相關技術人員深入到與此方面相關的設計研究中,通過多次試驗,進行冷彎型鋼極限承載力的分析,以此實現冷彎型鋼構件在我國金屬建材市場內的大規模應用。
為了確保此次試驗可滿足對冷彎型鋼壓彎極限承載力的檢測需求,選擇5塊冷彎型鋼板構件作為試驗對象,鋼板的平均厚度為10.0mm±0.05mm,構件的設計長度為3.0m±0.10m,其長細比值為80.0的構件有3.0個,剩余2.0個構件的長細比值為60.0。在完成試驗所需構件的制備后,為了排除或降低冷彎型鋼構件局部屈曲對試驗過程的干擾與影響,需要對構件的截面寬厚比進行重構與設定,按照鋼結構設計規范及其試驗過程中構件的穩定性要求,需要設置冷彎型鋼構件截面的寬厚比值在8.0~18.0之間[2]。為了便于后期對試驗構件的識別,可將參與此次試驗的構件標記為B-1~B-5,同時,在構件原有的測試長度兩端增加一段緩沖長度,長度控制在500.0mm范圍內,以此種方式避免試驗過程中的邊緣效應。
在完成試驗材料的選擇后,將冷彎型鋼采用火焰切割工藝,對其進行熱處理,在此基礎上,為其匹配一個相等強度的Q460焊絲,將其與試驗構件進行焊接。焊接過程中,采用氣體保護裝置,按照手工焊接的方式,對其進行加工處理[3]。構件兩端增加的500.0mm長度材料需要全熔透焊接,中間部位需要采用半熔透或部分熔透焊接形成。在此過程中,構件的中間部位的焊縫坡口需要控制其深度在11.0mm范圍內。為了確保對構件熱處理的有效性,需要對焊接處理過程中的相關參數進行調整。相關內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冷彎型鋼試驗構件焊接處理技術要求
按照設定的參數與標準對試驗構件進行焊接處理,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工藝進行優化處理,以此降低或避免試驗構件受到初始化撓度的影響發生形變。在完成上述相關處理的基礎上,對冷彎型鋼構件兩端500.0mm長度進行火焰校正,確保兩端呈現一種相互平行的狀態。以此完成冷彎型鋼壓彎極限承載力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完成試驗準備工作后,將制備的5.0根試驗構件放置在液壓處理設備上,此設備的液壓最高作用力為1.0×104kN,將冷彎型鋼試驗構件的上下兩端與設備進行對接,并使用半圓柱形狀的鉸接式支座作為支撐結構。
此次試驗的加載過程采用等速與等位移切換模式進行控制,在預加載處理過程中,80.0%的極限承載力采用等速增量控制方式,為了避免在對其施加作用力時試驗構件出現突發性彎曲現象,需要將實驗操作臺放置在一個相對平穩的區域,確保液壓速度保持勻速后,在荷載達到極限承載力的80.0%時,將液壓設備調整到等速增量控制階段[4]。試驗過程中,當檢測到構件的承載力呈現急劇下降趨勢,或達到實測承載力的60.0%時,停止液壓設備的下壓行為,并認為在此種情況下,試驗構件已發生破壞,不具備承載能力,停止設備對其的加載處理并將液壓設備進行歸零處理。
為了確保對試驗過程相關數據獲取的時效性,在冷彎型鋼試驗構件長度1/2位置處,安裝至少10.0個應變片,通過應變片的形變,監測構件的應變狀態[5]。同時,在液壓設備及其支撐結構與底座上,需要布設至少15.0個位移針,用于監測構件的軸向變形方向與發生彎曲形變后的撓度,監測點布設方式可參照圖1。

圖1 冷彎型鋼壓彎極限承載力試驗監測點布設
按照上述圖1所示的結構,進行現場試驗環境的布置,并在完成與此相關的研究后,按照上文提出的操作流程,對制備的5.0個試驗構件執行此次試驗。
在完成此次試驗后,收集應變片的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對數據進行平均值計算,并將此數據作為試驗結果。繪制冷彎型鋼構件在持續受力作用下的應力變化曲線。如下圖2所示。
綜合上述圖2所示的應力變化曲線可知,冷彎型鋼構件的持續受力達到2500.0MPa時,構件發生應力形變,在持續受力一段時間時,構件應變位移的變化較為均勻,位移長度從0.03增加到0.95。當施加的作用力持續增加時,構件發生斷裂,此時構件的壓彎承載力急劇下降,應變位移的變化較為緩慢,證明在此種受力情況下的構件已不具備承載力,但整體結構并未失穩。由此可以得出此次試驗的最終結論:冷彎型鋼構件的極限承載力為2300.0MPa,在超出其極限承載力后,構件存在斷裂趨勢,但整體結構并未發生明顯的失穩現象,證明構件的延展性相對較高。

圖2 冷彎型鋼構件在持續受力作用下的應力變化曲線
在完成冷彎型鋼構件在持續受力作用下應力變化的綜合分析后可知,此種材料制作的構件可承載的負荷作用力相對較高,可以滿足實際生產需要。在此基礎上,可通過聯合構件的方式,進行疊加構件極限承載力的試驗分析,經過分析發現,疊加后的構件整體承載力呈現一種上升趨勢,根據偏心受壓理論,對其疊加后的冷彎型鋼構件進行疊加承載力計算發現,整體結構的極限承載力大約提升20.0%。
本文開展了冷彎型鋼壓彎極限承載力的試驗研究,通過此次試驗發現,冷彎型鋼構件的極限承載力為2300.0MPa,在超出其極限承載力后,構件存在斷裂趨勢,但整體結構并未發生明顯的失穩現象,證明構件的延展性相對較高。因此,可以認為冷彎型鋼材料符合常規工業生產與制造需求,可廣泛應用到市場。但此次試驗研究僅從結構的應變角度進行了分析,并未對構件的撓度展開進一步計算,為了掌握冷彎型鋼材料的更多性能,仍需要經過后續試驗對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