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鵬 陳志華
(江蘇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 如皋 226500)
閱讀不能當作一種消遣。少年的我們時光如金子一樣寶貴。然而時光又像溪流一樣悄悄流逝,像閃電一樣容易消失。閱讀就應當產生效益:讓自己的語言、思維、思想等能力有所發展。《飄逝的紅葫蘆》要好好閱讀它,可以讀幾遍。這樣你就會發現,這本小說不僅故事有意思,而且語言有韻味、人物有個性、內涵很豐厚,閱讀它真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一項活動。
《飄逝的紅葫蘆》由四篇作品組成,分別是《阿雛》《第五只輪子》《灰娃的高地》和《飄逝的紅葫蘆》。每篇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閱讀這些故事,你會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這些孩子其實就在身邊,甚至有時候就是你——滿懷怨恨的阿雛、遭到孤立的磨子、堅守高地的灰娃、遭到誤解的灣。四個人物,四種境遇,四種性格,四個成長片段的經歷。在我們沉浸于精彩故事時,你可以掩卷遐思:阿雛的孤島、磨子的輪子、灰娃的墳地、灣的紅葫蘆是否隱藏著某種特殊的內涵?如果是,那是什么呢?作家想表達什么?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必須用閱讀來解決。沉入精彩故事中,多讀幾遍,你會發現更多意想不到,收獲更多獨特的感悟
我們可以用閱讀卡片匯錄重要信息,鍛煉概括能力。閱讀卡片樣式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卡片故事片段【第( )頁——( )頁】 我給本片段編制的標題:《____________________》本片段的梗概【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起因、經過、結局】按序串起本片段故事的關鍵詞句(可摘抄,自創最好)對本片段故事的感悟與收獲(一句話)
針對這本小說集每篇都沒有小標題,閱讀卡片設定這個項目。給“本片段”編制標題,其實是對故事主要信息的概括,選擇恰當的一個詞、一個詞組、一句話作為片段題目,是復雜思維、準確表達、篩選提煉等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寫梗概是對故事主要內容的提煉,雖比標題容易,但要簡短、明確而又全面,也是一種挑戰。而“按序串起本片段故事的關鍵詞句”則是對故事重要發展階段的概括,無論是摘抄還是自創,都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形成。
當我們把故事的每個片段的標題編制出來,就可以為每個故事編制一個目錄。當把這些標題放在一起做目錄的時候,又會發現標題語言可以進一步規范,進一步概括提煉才能更具有目錄的特征。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就這本小說集來做個主題閱讀活動——“從人物形象看曹文軒作品審美特性”。
活動的前提是通讀四篇小說多遍。
活動第一步:完成一份小表格(每篇作品一個):

作品題目 主人公與身世 關系人 事情 性格 我對主人公的評價
活動第二步:統整四個小表格為一個文件(略)。
活動第三步:對統整好的大表格綜合觀察。
把四篇作品對應的表格完成后,綜合起來觀察,你一定有一些新發現。而這種發現是你讀單篇故事無法做到的。這正印證了蘇軾的大覺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時站在“廬山”之上看“廬山”,緣何看不清——
阿雛、磨子、灰娃和灣這四個主人公身世共同點較相似,都來自殘缺家庭,他們被同伴、村鄰等關系人嫌棄、回避、孤立乃至欺侮,實際上是小小的“多余人”。
活動第四步:思考與發現。
這四個孩子雖然被遺棄、欺侮、孤立和誤解,最終卻令人喜歡、佩服。為什么會這樣?馬上就可以從表中發現作者的故事結構:先抑后揚。
這四個孩子為什么會贏得人們的同情、贊美、佩服?就因為這些孩子在面對命運的不公、身世的殘缺、環境的惡劣、鄉親的無情時沒有屈服,不甘心被欺侮、被孤立、被誤解,他們選擇了抗爭、面對,最終自己的能力、品格、情感、尊嚴被認可。
作品塑造的“惡童”只是表面的“惡”,人之初,性本善。他們的惡是因為身外之因:大人的言行、家道的沒落、身世的戲弄。這樣的殘缺,或殘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作為兒童的我們,也許不理解“自己從何而來”,但是知道“自己處于何境”,當沉溺于對現實的怨恨,就會不知道“自己向如何而去”,也就看不到未來的可能美好,也不會有理想追求。而這正是作家想告訴讀者的:殘缺和美好同在,選擇對殘缺的抗爭,最終必定走向美好。
……
閱讀這四篇作品,我們會對四個人物遭遇的不公感到不平,有一種替他們喊冤叫屈的沖動,為他們的調皮搗蛋而感到痛快,為他們的不屈不撓心生敬畏……精彩的故事里一定飽含著濃濃的情感。有情感的寫作才有情感共鳴的閱讀。然而我們會發現作家從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他的喜怒哀樂,從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他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是喜歡還是厭恨,還是更復雜多層的。為什么沒有說出來的卻讓讀者感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的日常習作中,表達情感是個大問題,少有作家這種“含而不露”而處處都能觸摸到的“情感”,有的是“情不由衷”,動不動就是“好有趣”“我開心”“我幸福”之類,但閱讀作品卻無法讓人感受到“好有趣”“我開心”“我幸福”之類。還有的是“流于膚淺”,比如動不動就是“愛”,似乎一個“愛”字能表達一切情感。
我們來學習曹文軒情感表達的策略:
以《阿雛》為例來看曹文軒作品的謀篇布局。作者這樣安排故事情節:阿雛發現父母遇難的秘密—村里孩子都怕他,尤其是大狗—捉弄楊老師后被老周五發現并告密—惡毒報復老周五—墳地恐嚇大狗—因為作惡多端被開除—虛假報火警得罪全村—挾持大狗到孤島—舍身保護大狗。這個阿雛是個“惡童”,真是壞事做絕,少有好事。但是,在和大狗陷入絕境之后,卻選擇了照顧大狗,最終為大狗獻出寶貴的生命。如果用天氣來作比,前面的連續幾天都是陰冷的,最后一天卻是晴朗溫暖的。作家先詳細描寫阿雛之“令人討厭”,最后寫出在生與死的大是大非面前,他選擇了關心愛護同伴、為同伴的生而死。如此大義,就是大人,又有多少?這樣的行為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感受徹底顛覆了前面的種種惡行帶來的令人討厭。這就是“先抑后揚”布局戰略。作家這樣布局,其實就隱藏著自己的感情:喜歡誰、歌頌誰,讀完就知道了。
同樣的布局在其他三篇都大同小異:磨子的被孤立到成功贏回自尊、灰娃被屢屢打敗卻最終負傷沖上高地、灣被誤解到最終被理解贏得尊嚴,作家喜歡誰欣賞誰一目了然。
我們一定注意到這樣的描寫:
“村里的人會來找我倆的。”阿雛望著朦朧的遠方。
“會來找我倆嗎?會來嗎?”大狗往阿雛身邊靠了靠。
“會來的,他們一定會來找我倆的!”
拂曉,阿雛把大狗搖醒了:“你聽,你聽!”
有人在很遠的地方呼喚。
他們像狗一樣爬出窩棚,跪在水邊上,靜靜地聽著。
“聽見了吧,他們在叫我倆!”阿雛興奮得攥緊雙拳。
“大狗……!”
聲音越來越大,而且分別是從幾個地方傳來的。
“大狗……!”
“大狗……!”
只叫大狗,沒人叫阿雛。
空氣里彌漫了“大狗”的聲音,竟沒有一聲“阿雛”!
阿雛突然跌倒了。當他掙扎著抬起頭來時,臉頰上是鮮血和泥土。
大狗站起來,欲要對呼喚聲回答。
阿雛猛然將大狗摔倒。他的眼睛里發出兩束饑餓而兇惡的光芒。
“大狗……”
其呼喚聲哀切動人,使人想象得到呼喚者眼睛里含著淚花。
作家詳細描寫了村人的呼喚內容,從阿雛的“村里的人會來找我倆的”的希望到“只叫大狗,沒人叫阿雛”的絕望,這樣的對比,可以想象出阿雛此時的情感,他徹底明白自己其實是個多余的人啊,沒有誰關心他。阿雛的憤怒其實就是作家的憤怒!縱觀阿雛的扭曲心理是誰造成的?從故事中的其他幾處對比就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大狗的老子沒有可惜阿雛父親的生命卻惋惜那支手電筒……再比如《灰娃的高地》中,那條狗對灰娃的前后態度、黑葵對狗的前后態度;《第五只輪子》中大人的束手無策到磨子的得心應手;《飄逝的紅葫蘆》中對大騙子的恐懼和對“小誠實”的誤解。對比,是表達情感的一種很好的策略。
一是借助景物來表達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指出詩詞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也就提示我們情思可以通過寫景表現出來。我們以《第五只輪子》中的景物描寫來觀察作家的情感表達策略:
故事開篇就這樣描寫:
秋天。青羊村,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坡,都色彩斑斕。深黃,淡黃,淡淡的黃;深棕,淺棕,淺淺的棕;深紅,淺紅,淺淺的紅……一道道,一抹抹,一塊塊,一團團,一點點。沒有規則,卻似乎又有規則,隨意,卻又像是精心的布置。但不管怎樣,都只有一個詞:自然。
這是多美的景色啊,正如作者的感慨:“青羊村的秋天,靜得讓人不敢大聲說話。”然而,作者寫景有三重用意:美景之下顯“惡行”——人販子作惡,更讓人痛惡;美景之下顯“善行”——吳貴收留棄兒,讓人敬佩;美景之下引出“主人公”——命運不公卻天真無邪,更可愛。
再看以下幾處景物描寫和用破折號連接的文字,這是景物描寫后面緊接著出現的文字,聯系起來看會有所啟發:深秋,各種各樣的葉子都落了,雞呀,鴨呀,也都掉毛了。一夜秋風吹過,蘆花也已飄盡,剩下光禿禿的桿。世界疏朗了,透光了,看得遠了,看得清了,總在枝葉間歡唱的鳥,現在只能羞答答地暴露在人們的眼前歡唱了。——變得清瘦的磨子,這一天,居然推著一只巨大的輪子上山了。
而在《飄逝的紅葫蘆》中,不同的景物描寫更多,更容易領悟到用它來表達情感的策略。
二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行為表達情感。
我們對阿雛的情感轉變一定從這句話開始:“他跪在大狗的身邊,把野鴨蛋磕破,讓那瓊漿一樣的蛋清和太陽一般燦爛的蛋黃慢慢流入大狗的嘴中……”這是阿雛在救人啊!
作者對磨子耍玩輪胎的描寫的大段大段文字以及最后他安裝輪胎的動作描寫,無不表達作者對這可憐的孩子的喜歡和贊美。還有灰娃和對手們開展不屈不撓戰斗的描寫、灣在白楊樹林中和同學們“玩耍”,沒有一處不在表達情感。
三是通過借助特定的安排來暗示情感。
我們注意到故事中出現的一些特定環境——《阿雛》中的孤島、《第五只輪子》的孤獨修理店、《灰娃的高地》的祖墳、《飄逝的紅葫蘆》的大河。阿雛在哪里善性呈現?磨子在哪里贏回自尊?灰娃為什么堅守祖墳?大河流水洗凈了什么帶走了什么?這些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還有一些特殊的動物或物件——烏鴉、鴨子、狗、稻草人……其實都帶著作者的濃濃情感做的精心安排。
破譯了作家表達情感的策略,就可以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讓自己的習作情感自然流淌,寫作水平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