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城,蘇培群,陳 華,林 錕
(潮州市人民醫院骨科一科,廣東潮州 521011)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發病人群多為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質疏松的狀況,骨折風險增加[1]。SuperPATH微創入路是從上方入路,從臀小肌與梨狀肌間隙縱行切開髖關節囊,使髖關節顯露出來,并在近端股骨后方行經皮輔助小切口處理髖臼。該手術方式將經關節囊上部的SuperCap入路和經皮輔助通道的PATH入路的優點結合起來,具有創面小、不損害髖關節重要肌肉和不會因入路而導致脫位的優點。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同工酶(TRACP-5b)、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INP)能反映骨細胞活性,手術選取的方式對骨細胞活性有直接影響[2]。本研究以潮州市人民醫院4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常規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或SuperPATH微創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對其短期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潮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研究,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為70~86歲,平均(78.25±2.65)歲;骨折原因:車禍10例、高處跌落6例、重物撞擊4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為70~87歲,平均(78.31±2.28)歲;骨折原因:車禍11例、高處跌落5例、重物撞擊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第4版)》[3]中關于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者;②年齡≥70歲者;③具有明顯外傷者。排除標準:①存在代謝性骨病者;②陳舊性股骨頸骨折者;③存在骨性關節炎者;④病理學骨折者。本研究經由潮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健側臥位,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規消毒、鋪巾。選擇患側髖關節后外側作為入路點,在自髂后上棘外下方約5 cm處開始作弧形切口,切開至大肌纖維方向至股骨大轉子后緣。隨后,繼續沿股骨干方向切開,并向下延伸3 cm左右,切口長度10~15 cm。逐層將皮膚、皮下組織及闊筋膜切開后,在大轉子后方將臀大肌及臀中肌間隙鈍性分離,待外旋肌群充分暴露后,將其切斷,確保髖關節囊完全顯露出來,并切開后側關節囊。于小轉子近端將股骨頸切除后,取出股骨頭,隨后安裝試模,待復位滿意后取出試模,將股骨頭假體[美國捷邁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1第3461944號]置入患者體內復位固定。放置負壓引流管后修補外旋肌群,隨后縫合切口,術畢。
觀察組:取側臥位,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上述操作完畢后將髖關節屈曲45°,內旋10°~15°,于患肢下方放置襯墊。選擇大轉子頂點1 cm處開始作弧形切口,沿股骨軸線向近端略向后15°切開,切口長度為6~8 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臀大肌,牽開臀中肌,并將髖關節外展、外旋,找到梨狀肌、臀小肌間隙后,向后牽開梨狀肌,向前推開臀小肌間隙,使髖關節囊完全暴露,切開關節囊后,向近端延伸至盂唇上緣。截骨后取出股骨頭,并協助患者屈曲內收髖關節,確保股骨頸鞍部完全暴露出來,在股骨頸鞍部至股骨頭上方做髓腔銼通道,刮除大轉子內側壁后,擴大髓腔近端,并按序號依次擴髓。參照擴髓時的手感及術前評估情況選擇合適的型號,根據SuperPATH髓腔銼手柄刻度對擴散深度進行評估。以窄鋸片切除多余骨皮質,取出髓腔銼,隨后置入合適的股骨柄假體(美國捷邁公司,國械注進20153464237),置入時需平行股骨頸截骨面。沖洗髖臼后將適宜的人工雙極頭打入患者體內,根據股骨頸截骨量置入完全匹配的股骨頸假體,復位胯關節,確保復位固定良好后清洗術區,并在留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即可。手術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行抗感染治療,并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采用VAS評分[4]對兩組患者的術前及術后3 d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定,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②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根據髖關節Harris評分標準[5],對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定,測評維度主要包括功能、畸形及關節活動度等;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關節功能越佳。③骨代謝指標水平:于術前及治療后1個月取患者靜脈血,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定量檢測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I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INP)。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行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VAS、Harri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Harri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兩組患者術后3 d的VAS評分均低于同組術前,術后6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同組術前;而術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段的VAS、Harri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段的VAS、Harri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Harris:髖關節功能。
組別 例數 VAS Harris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20 7.82±1.23 5.36±1.24* 52.14±3.41 79.24±3.24*觀察組 20 7.85±1.25 3.58±1.27* 52.36±3.54 85.36±3.47*t值 0.077 4.485 0.200 5.765 P值 0.470 0.000 0.421 0.000
2.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TRACP-5b、PINP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TRACP-5b、PIN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RACP-5b均降低、PINP均升高,觀察組患者術后的TRACP-5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INP水平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TRACP-5b、PINP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TRACP-5b、PINP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TRACP-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PINP: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
組別 例數 TRACP-5b(U/L) PINP(pg/L)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對照組 20 2.93±0.39 1.75±0.26* 712.14±83.67 867.59±95.18*觀察組 20 2.95±0.37 0.91±0.23* 711.33±82.64 1 029.54±123.66*t值 0.166 10.282 0.031 4.641 P值 0.434 0.000 0.488 0.000
SuperPATH微創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屬于微創療法,相較于常規入路而言,該入路的手術切口較短,且術中無需切斷外旋肌群,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6]。依據經驗,通常術后3 d是手術疼痛程度較為明顯的時間段。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 d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通過SuperPATH微創入路的方式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開展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究其原因,SuperPATH微創入路周邊并無血管、神經,再加上該手術的切口長度較短,手術過程中可避免損傷患者的血管、神經,減輕疼痛[7]。此外,該手術的術野較為清晰,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對患者的內環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避免患者術后出現脂肪液化等現象(繼發術后引流量增多)。通過SuperPATH微創入路的方式,可完整保留關節囊及梨狀肌等,確保關節后方的解剖結構完好,利于術后早期恢復,使患者能夠盡早開展功能恢復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其髖關節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TRACP-5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INP水平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由此可見,采用SuperPATH微創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成骨細胞活性、抑制破骨活性,促進骨愈合,從而提高其髖關節功能。TRACP-5b由破骨細胞合成分泌,過度合成會增加骨吸收,從而降低骨強度[8];PINP是骨細胞分泌因子,可以反映骨轉換情況和I型膠原合成速率[9]。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經SuperPATH微創入路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后,由于切口較小,對骨形成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使骨折部位愈合加速。
綜上所述,通過SuperPATH微創入路的方式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能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并能改善骨代謝,促進骨折部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