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雷,李春霞
(1.萊陽市皮膚病防治所護理科,山東煙臺 265299;2.益都中心醫(yī)院皮膚科,山東濰坊 262550)
尋常性銀屑病(尋常型銀屑病)在銀屑病中最常見[1],是以表皮細胞增生及炎癥細胞浸潤為病理改變的慢性炎性皮膚病,高發(fā)位置是人體的四肢、頭皮及背部。該病病因復雜,誘發(fā)因素較多,如感染、刺激性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精神壓力較大均會導致疾病發(fā)作[2]。發(fā)病初期癥狀主要為炎性紅斑、綠豆大小丘疹,隨著病情發(fā)展可擴大甚至融合為棕紅色的斑塊,其斑塊表層有銀白色鱗屑覆蓋[1]。臨床多應用藥物干預治療尋常性銀屑病,其中,復方甘草酸苷片和丙酸氟替卡松均為銀屑病的常用藥,但兩者聯(lián)合用藥的效果鮮有研究。本研究旨在評估尋常性銀屑病患者應用復方甘草酸苷片與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用藥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萊陽市皮膚病防治所收治的86例尋常性銀屑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研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31~41歲,平均年齡(36.52±2.28)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26±2.04)年;分期:進展期13例、穩(wěn)定期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30~43歲,平均年齡(36.23±2.55)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3±2.11)年;分期:進展期15例、穩(wěn)定期2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由萊陽市皮膚病防治所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2018完整版)》[3]中尋常性銀屑病的診斷標準并確診;②成年患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②消化不良和慢性腹瀉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④癌癥患者。⑤患者對于此次研究的相關藥物有使用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丙酸氟替卡松[武漢諾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346,規(guī)格:0.05%(15 g∶7.5 mg)]涂抹治療,2次/d。
觀察組患者接受復方甘草酸苷片(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723,規(guī)格:25mg×30片)與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治療,復方甘草酸苷片采用口服治療,2片/次,3次/d。丙酸氟替卡松采用涂抹方式治療,兩組患者的干預治療時間均為4周,在治療期間保持清淡飲食、保證休息。
1.3 觀察指標 ①銀屑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性指數(shù)(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 評 分[4]:于治療前、治療6周后對患者進行PASI評分,包含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嚴重程度評分。PASI評分=頭部評分×頭部皮損嚴重程度評分×10%+上肢評分×上肢皮損嚴重程度評分×20%+軀干評分×軀干皮損嚴重程度評分×30%+下肢評分×下肢皮損嚴重程度評分×40%,分數(shù)越低癥狀越輕。②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患者外周血輔助性T淋巴細胞17(Th17)、調(diào)節(jié)性T淋巴細胞(Treg):Th17、Treg占T淋巴細胞的比例,以及Th17/Treg,均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③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干擾素 -γ(IFN-γ);取空腹靜脈血5 mL,靜置5 min后以轉(zhuǎn)速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組內(nèi)比較行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PASI評分 兩組患者的PASI評分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6周,觀察組的PASI評分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PAS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PASI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4周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6周觀察組 43 19.53±3.25 4.13±1.25*#對照組 43 19.51±3.42 7.52±2.01*t值 0.027 9.391 P值 0.977 0.000
2.2 兩組患者T細胞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的Th17、Treg、Th17/Treg在治療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h17、Th17/Treg均低于治療前,Tre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的Th17、Th17/Treg低于對照組,Treg高于對照組。同組治療前后、治療都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h17T細胞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Th17T細胞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Th17:輔助性T細胞17;Treg: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
組別 例數(shù) Th17(%) Treg(%) Th17/Treg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觀察組 43 18.52±3.15 9.13±1.25* 5.17±0.79 10.89±2.88* 3.52±0.63 0.82±0.15*對照組 43 18.44±3.52 14.32±2.58* 5.22±0.57 7.59±1.22* 3.50±0.57 1.99±0.25*t值 0.111 11.871 0.336 6.918 0.154 26.315 P值 0.911 0.000 0.737 0.000 0.877 0.000
2.3 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的IL-6、IL-2、TNF-α、IFN-γ在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在治療后兩組的IL-6、IL-2、TNF-α、IFN-γ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L)

表3 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ng/L)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2: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TNF-α;IFN-γ:干擾素-γ。
組別 例數(shù) IL-6 IL-2 TNF-α IFN-γ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觀察組 43 33.52±7.967.46±2.88* 315.63±45.57187.63±27.60*17.56±5.134.33±0.85* 26.75±4.2815.77±5.28*對照組 43 33.66±7.5214.52±3.32* 314.93±46.57255.13±30.28*17.63±5.267.44±1.57* 26.67±5.0819.86±6.33*t值 0.083 10.533 0.070 10.803 0.062 11.422 0.078 3.253 P值 0.933 0.000 0.9440 0.000 0.950 0.000 0.937 0.001
尋常性銀屑病又被稱為牛皮癬,屬于復發(fā)率較高的炎癥疾病,疾病常見的癥狀為鱗屑性紅斑,疾病的病程時間較長,并且具有反復發(fā)作性[5]。臨床上常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如丙酸氟替卡松)局部用藥以緩解病情,但容易反復、病情遷延不愈[6]。復方甘草酸苷片為中藥甘草的提取物,主要的成分有蛋氨酸、甘草酸單銨鹽等[7],兩者藥理機制不盡相同,很可能是通過不同的細胞信號通路,對銀屑病患者皮膚炎癥反應和過敏反應等進行更為全面的調(diào)節(jié)。經(jīng)過現(xiàn)代藥理證實[8],甘草酸苷具有抑制銀屑病大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
本研究在丙酸氟替卡松基礎上,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片口服用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PASI評分在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6周,觀察組的PASI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聯(lián)合用藥后,臨床癥狀緩解更明顯、皮損面積縮小得更快,與張俊[9]研究結果一致。Th17、Treg細胞均為CD4+T細胞亞群,研究表明兩者均與銀屑病的進展相關:進展期銀屑病組患者的外周血及皮損組織中Th17細胞的水平高于靜止期銀屑病組[10],而尋常性銀屑病的發(fā)病與外周血Treg細胞數(shù)目的減少有關[11]。由此推測,通過藥物對Treg細胞和Th17分化發(fā)育和功能發(fā)揮過程中的關鍵調(diào)節(jié)因子進行阻斷或加強,可以上調(diào)或下調(diào)CD4+Treg細胞和Th17在尋常性銀屑病中的表達。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的Th17、Treg、Th17/Treg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Th17、Th17/Treg均低于治療前,Tre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的Th17、Th17/Treg低于對照組、Treg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能夠更為明顯地調(diào)整Th1/Th2及Th17/Treg失衡,調(diào)節(jié)CD4+T細胞免疫功能,進而更有效地緩解病情。另外,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6、IL-2、TNF-α、IFN-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IL-6、IL-2、TNF-α、IFN-γ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彭亞廣[12]研究結果相符。說明聯(lián)合用藥后,炎癥反應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抑制。
但是,本次研究樣本容量有限,未通過隨訪了解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日后更多的學者進行大數(shù)據(jù)研究佐證,為尋常性銀屑病的診治決策出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復方甘草酸苷片與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治療尋常性銀屑病的效果顯著,對于調(diào)節(jié)患者CD4+T細胞失衡、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