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金邊(柬埔寨首都)國際機場出來后,首要任務便是尋找最近的ATM機以便換取當地貨幣,沒想到ATM機的電子屏上顯示只有美元選項,根本找不到當地貨幣瑞爾的影子。
這是什么情況?難道是本國貨幣過于搶手,都被大家取完了嗎?
答案恰恰相反。柬埔寨的本國貨幣瑞爾使用率太低,低到幾乎在自己的祖國都找不到存在感。在首都金邊,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路邊小超市,所有物品標價都是美元。在這里吃、穿、住、行,只需美元在手,都可以輕松解決。雖然人不在美國,卻天天在使用美元,難免會給人一種錯覺,像是到了另外一個“美國”。
不可否認,美元在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是硬通貨,在不少國家的商場里,外國游客可以用美元作為直接交易的貨幣。但通常情況下,當地人的生活還是以本國貨幣為主,美元的使用更多只是為了方便外國游客。像柬埔寨這樣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美元的國家,還是頭一個。
為何柬埔寨人民不用自己的貨幣,而非要用美元?難道本國政府對此坐視不管,任由美元泛濫?事實上,政府是管了的,只是沒管住而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還要從瑞爾的歷史說起。
瑞爾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953年,柬埔寨廢止法屬印度支那元,并開始發行本國貨幣“瑞爾”?!叭馉枴币辉~,據說得名于高棉語中一種小魚的名字,當地人會捕捉瑞爾魚作為交換物品的條件,故而以該名作為柬幣的統稱。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政權廢除貨幣、關閉銀行,社會回到了以物易物的狀態,人們手中的瑞爾瞬間成為了一堆廢紙。隨著政權再次交替,到了80年代初,瑞爾重新發行,但此時,老百姓并不完全信任新政府,不敢把全部資產都兌換成瑞爾使用,而更愿意以保值的黃金和美元作為支付手段。
90年代,柬埔寨經濟發展滯后導致稅收不足,加上財政政策效率低及缺乏國際援助,政府赤字攀高,只能迫使國家銀行發行更多的瑞爾,這直接導致瑞爾迅速貶值,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人也對瑞爾更加不信任。
與此同時,1980年代后期的柬埔寨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政治經濟上也表現出親西方傾向。美元開始大量流入,逐漸開啟經濟“美元化”進程。隨著美元增多,上世紀90年代,美元在柬埔寨就已經開始與本國貨幣同時使用。
據統計,自1995年柬埔寨“美元化”程度超過50%大關后,就再也沒有低于這個水平??陀^來講,柬埔寨在“美元化”過程中,國內通貨膨脹逐漸得到控制,尤其當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化”相當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機對柬埔寨的沖擊。同時,“美元化”也為柬埔寨當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條件,方便進出口貿易。
但另一方面,“美元化”也使柬埔寨失去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很容易出現輸入性通脹沖擊。換句話講,也就是政府失去了對金融市場控制的工具,無法通過操控本國貨幣貶值或者升值的方法來刺激或者抑制本國經濟。
如今,柬埔寨人在日常交易中幾乎只使用美元,但瑞爾也并非全無用武之地。在超市如果店家遇到小于1美元的找零時,店家通常會按照瑞爾的匯率找給本國貨幣(1美元可以兌換4000瑞爾左右)。瑞爾在日常交易中起到的作用相當于輔幣。如果游客在柬埔寨旅行時跟團,或是很少光顧小攤小販,恐怕連見到瑞爾的機會都沒有。
相對于大城市里只認美元的現實,鄉下的柬埔寨人則要厚道得多。在鄉下的小飯館里,通常在價目表上會用美元與瑞爾同時標示出價格,如果你在乎匯率的話,會發現用瑞爾支付相對實惠些。
為了鼓勵國人使用瑞爾,柬埔寨國家銀行常會舉行“愛瑞爾”活動,呼吁相關政府部門與人民更多地使用代表國家貨幣主權的瑞爾,為社會與國家經濟創造更多收益。
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柬埔寨國人對瑞爾的使用率增至22%,高于2017年的18%。1998年平均每位國民手中只有4萬瑞爾(約10美元),2008年增至17萬瑞爾(約42.50美元),到了2017年再增至57萬瑞爾(約142.5美元)。
近期,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柬埔寨政府稅收下降以及市場買賣活動減少,瑞爾需求再次下滑,進而影響幣值。為提振瑞爾幣值,今年9月,柬埔寨國家銀行舉行了四次公開拍賣美元活動,拍賣總規模為9000萬美元,雖然收效有限,但卻能感受到政府對瑞爾的信心和希望。
雖然瑞爾在現實中并不被民眾所青睞,但在國家銀行和街頭換錢攤,隨處都可以兌換到。不少游客兌換瑞爾都不是為了日常消費,而是作為紀念和收藏。由于流通性差,發行量也相對有限,一些早期發行的瑞爾,成了收藏界的寵兒,甚至有些年份的瑞爾被炒到了很高價格,這大概算是對瑞爾在現實中不幸遭遇的一種補償。
(崔飛翔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