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事突如其來,當意外降臨時,能否保持足夠的冷靜,是處理問題的關鍵。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有位商人為了躲避戰亂,把積攢豐厚的錢財置換成了銀票,并藏在一把特制的雨傘傘柄里。在歸途中,商人疲乏,在涼亭邊打了個盹,沒想到,睡醒之后雨傘不見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這位商人很快冷靜下來。他發現包裹完好無損,斷定十有八九是過路的行人順手牽羊,應該就在附近居住。于是,他決定在此住下去,購置了修理雨傘的工具,干起了修傘的營生。數月過去了,他仍未等來自己的傘。
很多當地人,傘壞之后,都會選擇買一把新傘。商人打著“舊傘換新傘”的招牌繼續營業。一時間,來他攤位上換傘的人絡繹不絕。有位年輕男子來換傘,商人發現,正是自己丟失的那把,立即給那人換了一把新的,隨即發現,隱藏的銀票分文不少,當日,他收拾行李,悄然離去。或許,這只是一則故事,卻給了人們生活哲理。
晚清,兩任帝師的翁同龢,曾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指的就是身處絕境時,如能舉重若輕,始終鎮定自若,必能經歷大事,擔當大任。歷史也印證,靜氣十足的人,往往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諸葛亮在街亭失守時,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當時,無兵御敵。諸葛亮居然臨危不亂,大開城門,在城樓上撫琴應對,一出精彩的“空城計”,詮釋了以靜制變的智慧。
在東京奧運會上,女子十米氣步槍舉行資格賽,中國選手楊倩僅排名第六,決賽時,直到最后一槍才完成了驚人的“逆轉”。賽后,楊倩接受采訪時說:我自己沒有想那樣多,盡力做好自己,穩定住情緒。正是關鍵時刻的心無旁騖、靜氣十足,才幫助她實現了逆轉傳奇,成就了冠軍榮耀。
《大學》中說:“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實,那位丟失重金的商人也一樣,正因內心有著足夠的靜氣,保持遇事不亂的定力,才能頂住壓力與困難,從容應對挑戰,化危為機,走出困境。
蘇洵曾在《心術》中寫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然而,如果遇事只是不慌不忙,心平氣和,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束手無策、解難無招,就成了反應遲鈍的麻木。成大事者,不僅在于遇事不亂、處變不驚,更重要的是不氣餒、不認命,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南宋紹興十年七月,杭州城最繁華的街市失火,一位劉姓富商苦心經營大半生的店鋪,毀于一旦,他并未因此沮喪崩潰,而是冷靜想到街市將來必然重建,就必然需要建材,于是,抓緊開始采購大量木材、毛竹與磚瓦等建材。沒過多久,朝廷頒旨重建街市,凡經銷建材者一律免稅。一時間,杭州城大興土木,建材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劉姓商人將采購的建材出售,所獲利潤超過了被火災焚毀的財產。正如《管晏列傳》中所言:“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以色列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沙漠和荒山,全年七個月無雨,土地貧瘠而又干旱,人均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19世紀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來到這里,失望地寫道:“在所有景色凄涼的地方中,這兒首當其沖,這里寸草不生,死氣沉沉。”然而,以色列人并沒有服輸認命,一直在積極探索節水儲水的方法。1962年,哈特澤里姆村的一個農民偶然發現,水管漏水處的莊稼長得格外好,后經過反復試驗證明,滴滲灌溉是減少蒸發、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農藥最有效的方法。這項發現,立即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964年,成立著名的耐特菲姆滴灌公司,幫助以色列創造了農業產出翻了五番的奇跡。
無論是失竊商人的換傘智慧,還是杭州富商的轉敗為勝,抑或以色列的滴灌奇跡,都透露出一個不變的道理:人生路上,大事難事常經歷,逆境困境常遭遇,可貴的是,永不放棄的意志,永不服輸的韌勁,在苦難和挑戰面前,不輕易說“不”,多一些“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心,多一些“舊傘換新傘”的智能,就能闖過“危”的山重水復,迎來天高地闊、柳暗花明的嶄新境界。
適用話題: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夏河薦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