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旭
實驗材料是教師開展探究活動的基礎,倘若教師先對實驗材料進行選擇和組合,再確定實驗材料的出現順序,之后再引導學生基于材料提出和解決問題,則這部分材料就具有結構性。與一般性的實驗材料相比,結構性的實驗材料具有更豐富的探究層次,能夠帶領學生步入科學的世界,引導學生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摸索,以便學生逐步實現對科學知識的深度建構。一般來說,結構性實驗材料可以分為引導型實驗材料、觀察型實驗材料等,只有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恰當的結構性實驗材料,才能夠有效體現材料的價值。所以,在現階段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也應當主動地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恰當的結構性實驗材料,促使學生基于材料的操作,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探究,逐步發展科學素養。
一、巧用引導型實驗材料,自主探究科學知識
在以往的科學課堂上,許多教師認為學生的科學素養較低,很難自主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索和分析,因此,教師多采用單向灌輸的方式,為學生滲透科學知識,期望學生基于教師的講解,深入理解科學現象,加深對科學概念的印象。然而,單向灌輸的方式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魅力。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引導型的實驗材料,并借助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基于引導型實驗材料展開科學探索的活動,對無法直接觀察的物質進行觀察,從而逐步驗證科學結論。
例如,在《空氣占據空間嗎》這節課中,教師便可以將引導型實驗材料引入課堂,使學生在逐步操作中,完成科學驗證活動。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出“空氣是否占據空間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在許多學生說出“空氣會占據空間”的答案后,教師為學生提出“口說無憑,你如何證明呢?如果現在只為你提供紙巾、玻璃杯、飲料瓶等實驗材料,你能否證明呢?”的問題,引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之后,學生基于現有的材料進行思考,并完成以下實驗:1.將廢紙放入杯子底部,將杯子倒扣在水中,觀察杯子中的廢紙是否被浸濕;2.將塑料瓶中灌滿水,然后用力擠壓塑料瓶,觀察塑料瓶中的水是否會溢出來。在學生操作實驗時,教師也設計“透過這些實驗,你有什么想法嗎?這些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在邊思考、邊操作中,逐步認識到“空氣會占據空間”。
引導型實驗材料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基于現有的材料,完成科學驗證活動,促使學生基于材料的操作,逐步認識到科學現象和科學概念。
二、巧用認知型實驗材料,有效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是學生認識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的基礎,如果學生對科學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么學生就無法展開之后的學習活動,科學素養也就得不到有效的發展。但是,如果教師采用單向、口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科學概念,不僅會為學生帶來枯燥的學習體驗,降低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興趣,也會縮短學生對科學概念的記憶時長,致使整個科學課程教育質量較低。對此,教師可以根據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促使學生在觀察材料中自主形成科學概念,從而增強對科學概念的記憶。
比如,在《認識固體》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基于認知型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固體”的概念。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手握兩個雞蛋,其中一個雞蛋是生的,另一個雞蛋是熟的,在打碎雞蛋前,教師為學生提出“當這兩個雞蛋去掉外殼后,大家觀察一下,里面是否一樣呢?都有什么特點呢?”等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在學生看到生雞蛋和熟雞蛋的區別后,教師再提出“生雞蛋中是流動的液體,熟雞蛋中是固體,那么固體與液體是如何進行區分的呢?換句話說,固體是怎樣定義的呢?固體有著怎樣的特性呢?”等問題,為學生進行固體概念的探索鋪墊基礎。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木頭、石塊、文具盒、鐵錘等材料,使學生在觀察后,總結出固體的概念和特點。當有學生說出“固體都是不會流動的”的特點后,教師再為學生引入“沙土”這一材料,使學生認識到有些固體也是可以流動的,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總結的概念。
認知型材料的引入,改變了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方式,學生能夠基于自己的觀察,逐步總結出科學概念,并對科學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從而在體驗科學概念生成過程中,延長對科學概念的記憶。
三、巧用模擬型實驗材料,簡化學生理解難度
科學的世界是精彩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科學內容,都可以以實物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面對這些內容,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為學生進行介紹,很難喚醒學生的形象思維,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而模擬型實驗材料能夠變抽象的內容為形象的內容,化解教材上知識的抽象色彩,帶給學生直觀的學習體驗。所以,面對一些無法展示實物的科學知識,教師便可以借助模擬型實驗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對模擬型實驗材料進行觀察、操作等,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地球》這節課中,教師無法直接將地球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基于對實物的觀察,認識到地球的形狀、地球上的陸地板塊、地形地貌等內容,于是,教師就可以借助模擬型實驗材料,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宇航員拍回的地球圖片,使學生初步形成“地球是圓的”的意識。隨后,教師為學生分發事先準備好的模擬球面實驗儀、地球儀、小帆船、小紅旗等材料,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先讓學生在球面上模擬帆船回港的情況,并提出“人們在海岸上看時,會先看到什么呢?”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發現“會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的現象。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利用藍色的卡紙和小船進行驗證,得到“地球是圓的”的結論。緊接著,對于“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的過程,并讓學生用紅繩連起來麥哲倫的航行路線,以便學生切實地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模擬型實驗材料的存在,大大地彌補了以往教學中的不足,將一些無法直接呈現給學生的實物,以簡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能夠有效化解教育中的難點,真正地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四、巧用探究型實驗材料,發現科學世界的魅力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也能夠提高綜合科學素養,懂得基于科學現象的觀察和科學材料的操作,步入科學的世界,發現科學的魅力。所以,在科學課堂上,教師也要為學生引入探究型的實驗材料,指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逐步發現科學課程的精彩。同時,透過探究的過程,學生也能夠體會科學知識的來之不易,體驗到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從而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主動為科研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摩擦力》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探索摩擦力的秘密,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探究型的實驗材料,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在實際的教學中,當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教師為學生設計“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開啟探究之旅。在學生做出一些簡單的猜測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小木塊、彈簧秤、橡皮泥等材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學生對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進行改變,或者在同一接觸面上,學生變換小木塊的大小等。在學生不斷變換接觸面粗糙程度后,學生能夠發現“當接觸面越粗糙時,摩擦力越大”的現象,從而清楚地認識到“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直接關系”。
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為學生提供探究型的實驗材料,能夠讓學生親歷科學結論的生成過程,使學生發現科學探究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愛上科學課程。
五、巧用拓展型實驗材料,助力科學素養成長
科學課程的存在價值,并不單單是為學生滲透科學知識,讓學生掌握教材上的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以便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主動地分析科學現象,并完成科學探究。而拓展型材料的存在,無疑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工具。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以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為學生引入一些拓展型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創造素養、探究素養,以便學生可以基于科學實驗的過程,驗證自己的猜想,糾正自己的錯誤想法,并基于自己的探索強化對科學知識的應用。
比如,在《熱脹冷縮》這節課中,教師除了帶領學生認識熱脹冷縮的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氣體、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外,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拓展型的實驗材料,指導學生開展拓展性的實驗探究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提供銅球、酒精燈、火柴等材料,促使學生基于這些材料,完成對液體、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隨后,教師再為學生提供一個燒瓶,一個鵪鶉蛋,讓學生在不破壞鵪鶉蛋、燒瓶的基礎上,將鵪鶉蛋放入燒瓶中。之后,學生借鑒“熱脹冷縮”的知識,先將燒瓶加熱,再將鵪鶉蛋放在燒瓶上,等待燒瓶冷卻,以便燒瓶在冷卻后吸入鵪鶉蛋。透過實驗的過程,學生能夠驗證自己學習“熱脹冷縮”知識的效果,從而及時地進行補足。
不難看出,在一節科學課程的后半段,教師為學生提供拓展型的實驗材料,能夠引導學生開展拓展性的實驗活動,有效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開展實驗探究中,強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結構性的實驗材料能夠輔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完成科學探究的活動,以便學生在簡單的操作中強化科學素養。在現階段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也應當繼續提高對結構性實驗材料的重視,主動地在課堂上為結構性實驗材料尋找落腳點,從而基于結構性實驗材料的支持,不斷提高科學課程的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