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
【事件】
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
【時間】
1948年8月1日至22日
【地點】
哈爾濱
【代表人數】
518人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內戰。在中共地下黨委的組織下,國統區內的工人階級掀起了要求失業救濟、復工、改善生活的工潮,并在爭取生活保障經濟斗爭的同時,直接投入各階層人民的和平民主運動,開展了反內戰、反壓迫和反對國民黨“接收”控制工會的政治斗爭。
隨著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不斷勝利,解放區工會組織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這一戰略方針,各解放區工會發動和組織廣大工人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增產立功運動”,不僅為軍事斗爭做好了物質準備,也為工會組織領導工人群眾開展生產運動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為了迎接全國革命勝利的到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并提出“解放區和蔣管區的職工聯合起來,建立全國工人的統一組織,為全國工人階級的解放而斗爭。”在黨的召喚下,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于8月1日在哈爾濱召開,恢復重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再次實現了全國工人階級的大團結和全國工人運動在組織上的統一。
出席大會的代表共計518人,代表著全國有組織的283萬余名職工。會議通過了《關于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并指出“在這個偉大的斗爭中,中國工人階級應該而且必須站在最前列,并使自己成為各民主階級人民革命的領導者”。
大會閉幕以后,中華全國總工會迅速推動工人階級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加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
在國統區,工人運動繼續貫徹“蔭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在解放戰爭即將獲得最后勝利的時刻,組織起來,保護機器設備、物資、檔案,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和接管城市,迅速恢復生產。在解放區,職工運動全面貫徹“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方針,動員工人階級以高度自覺的主人翁精神,廣泛開展獻納器材運動、創造新紀錄運動和合理化建議活動等增產立功運動,為解放戰爭的推進做好保障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工人階級從此徹底擺脫了被剝削、被壓迫的歷史,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