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撰寫的《建國方略》中提到,“自動車乃為近代所發明,乃急速行動所必要,”此時距辛亥革命已經過了5年時間。看到大街上的汽車無一是國人制造,皆為“萬國牌”,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抒發情懷的同時,也將建設汽車工廠的實際舉措寫入其中。
無奈軍閥連年混戰,時局混亂動蕩,直到孫中山先生逝世之時,仍未見汽車工業之興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既是對國家命運的悲嘆,也是對實業工業的希冀。
巨變的節點來到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工業站起來了,汽車工業站起來了。
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此行的目的,既為了中蘇結盟,同時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爭取外援。面對幾近崩潰的民族工業,毛澤東曾感慨地說:“我們會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汽車廠,當毛澤東看到一輛接一輛的汽車駛下裝配線時,他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工廠。”
訪蘇歸來之后,中央全面部署,積極籌備。1953年6月9日,毛澤東簽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簡稱《指示》),《指示》提出,三年建成長春汽車廠。
1953年7月15日,一汽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李嵐清等6名年輕共產黨員將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漢白玉基石抬入典禮會場,頓時一片沸騰。從各地調來的一萬多名建設大軍,在一匹紅綢上簽名向黨中央表決心,一定要在三年內建成汽車廠。中國汽車工業史上一場規模宏大的建設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豪言壯語之后,是建設的艱苦卓絕。工人們頭頂青天,腳踏荒野,日夜奮戰。夏季烈日當頭,他們赤裸上身,光腳爬上30多米高處捆綁鋼筋、澆筑混凝土。冬天,北方已不具備施工的條件,工人們仍倔強地采用火車頭向建筑工地供熱的方法,保證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情況下持續施工。工人們一面建設廠房,一面開工生產,經黨中央批準,新車的名字叫“解放”,用的是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寫的“解放”二字。
1956年7月13日,是一個令國人難忘的日子,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重汽車在長春下線,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中國汽車工業也由此踩下油門,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縱橫馳奔。1966年前,中國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個汽車制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汽車工業更加蓬勃發展,在吸引外資技術的同時,國產自主品牌的汽車開始強勁崛起,新能源汽車更是躋身世界前列。如今的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走到了歷史道口,來到了新能源汽車的賽道,發令槍已經響起,“換道超車”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