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沈陽市鐵西區重型文化廣場的1905文化創意園里,亮起了文藝的燈光。
來往于此的大多為時尚的男女青年。這里是年輕人的樂園,咖啡廳、書店、酒吧和餐廳,各種文藝手作小店,時常還會有音樂會和展覽,每一處景觀都充滿了文藝范,是沈陽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從外觀上看,這座沾染著文藝氣息的文化創意園,卻是建在一處占地4000平方米的老廠房內。老沈陽人都知道,這座老廠房的名字叫沈陽重型機器廠(簡稱沈重),正是在這里,煉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鋼水。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當時的沈重,可謂是馬糞遍地,一片狼藉。然而,就是在這片積雪覆蓋的廢墟上,為重建工廠,恢復生產,意氣風發的工人們熱烈響應沈陽市政府提出的“讓工廠冒起煙來”的口號,僅用8個月的時間,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奇跡,修復了煉鋼平爐。
1949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僅僅30天,在沈陽重型機器廠的煉鋼車間二號平爐,煉出了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那一刻,整個廠區一片沸騰,飛濺的鋼花映照著爐前一張張喜悅的笑臉,工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是工廠的主人。”飽受欺壓的工人們終于在新中國成立后以主人翁的身份回到生產車間,開始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紀錄。
時間來到1952年,朝鮮戰場激戰正酣,因為敵我實力差距懸殊,為保存我方有生力量,志愿軍在前線廣泛開展“坑道戰”。當時,正值深冬,皚皚白雪覆蓋堅硬土石,志愿軍官兵修筑坑道,急需一大批軍鎬。任務落在了沈重身上。工人們晝夜奮戰,僅用19天便完成了材料準備、工藝創新、制造軍鎬等任務,集智攻關解決了人力不足、技術改進等諸多難題,最終將10萬把軍鎬如期交付前線部隊。
紀錄仍在繼續,1952年12月24日的《沈陽日報》的頭版上,刊登了一封沈重職工給毛主席的報捷信。信中這樣寫道:現在,我們向您報告一個勝利的消息,在12月16日,我們試制的巨型機器——五噸蒸汽錘成功了。
在當年,五噸蒸氣錘的試制成功,解決了國家不能鍛大型部件的困難,給大規模經濟建設提供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給繼續試制大型工作母機創造了技術條件。
之后,水輪發電機轉輪、斗輪挖掘機等一系列國之重器從沈重中走出,如同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為中國工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沸騰的血液。
2009年5月18日,已重組為北方重工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沈重,用最后一爐鋼水澆鑄了“鐵西”兩字并留在原址,隨后搬到了位于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廠區。
就在沈重舊址之上,2012年,1905文化創意園項目改造啟動,讓這個占地4000平方米的老廠房蝶變成一萬平方米的國際化藝術生活聚集地。1905這個年份,正是中國第一個工業企業萌生的年份。
在鐵西區衛工北街與北一西路交匯處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當你踏上臺階進入大廳時,你會看到地上鑲嵌著一塊銹跡斑駁的鋼板,上面刻著這樣幾個大字: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1949年10月31日,沈陽重型機器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