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1961年初,在沈陽市總工會舉辦的學習班上,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啟示和激勵,全國勞模吳家柱(沈陽氣體壓縮機廠電器工程師)、沈陽市勞模林海豐(沈陽拖拉機制造廠車工)、沈陽市先進生產者吳大有(沈陽高壓開關廠技術員),決定合作攻關。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雖已解決不少技術難題,但他們深感力量太小,便商定聯合沈陽市勞模,將技術協作活動搞起來。他們還找到沈陽變壓器廠王鳳恩、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鳳英、沈陽鑄造廠張成哲等勞模,很快職工技術協作增加到十幾人。晚上,大家聚到吳家柱家,研究解決技術難題。“每人都會帶來一個或幾個技術難題,常研究到很晚。餓了,就用開水沖醬油充饑。到企業聯合攻關,不要廠家一分錢,不吃廠家一口飯。”張成哲回憶。
隊伍如滾雪球般發展,很快突破100人。1961年10月24日,沈陽市正式成立“沈陽市勞模、先進生產者廠際經驗交流和技術協作活動委員會”,職工技協活動蓬勃開展起來,人民日報、中央電臺等媒體大量報道。之后,職工技協在全國迅速推廣。198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正式成立“中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1986年更名為“中國職工技術協會”,成為中國工會薪火相傳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