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沈鼓一次機會
2002年3月的一個周末,沈鼓集團公司設計一室主任薛宇飛給王廣蘭下達命令:“你馬上制作為德州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大型氮肥裝置4萬空分壓縮機組任務的技術報價!”
38歲的王廣蘭,是沈鼓設計一室的高級工程師。她從薛宇飛手中接過一張紙,上面寫著幾個數字:進氣量:每小時22萬立方米;氣量分3股,一股加壓到每厘米承受6公斤壓力,一股加壓到承受29公斤壓力,一股加壓到承受71公斤壓力。下面寫著三股氣量的不同數量。第二天,她敲開了沈鼓集團工程師馬將發辦公室的門:“這事不行啊!光輪子的直徑就需要1.45米。我們國內沒有能力制造這么大輪子。”
馬將發望著她語氣堅定地說:“大空分壓縮機咱廠沒做過,但是必須做!”
王廣蘭走后,望著窗外破舊的廠房,馬將發心頭沉重,德州項目必須抓住,“選拔最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上!”他又撥通了王廣蘭的電話。
這邊,王廣蘭剛拿出初步數據方案,華魯恒升的人就到了沈陽。這家我國大型化工企業準備開發一套大氮肥國產化裝置,結束我國大氮肥裝置依靠進口的歷史。其中,4萬空分壓縮機、氨氣壓縮機、氮氣壓縮機、氨冷凍壓縮機和其控制系統是大氮肥裝置的心臟設備。王廣蘭惴惴不安地站在客戶面前:“如果你們信任我們,就讓我們來承擔,葉輪我們到國外買。”
用戶沒有吭聲。1.45米直徑的葉輪到國外買?外國對中國制造大型葉輪的能力進行控制,一般不賣,這套方案連她自己都不自信。
等王廣蘭做出新方案,國外一家大公司的人已經到了德州。“立刻去德州!”王廣蘭直奔華魯恒升廠。
王廣蘭和國外那家大公司的人住在同一家賓館。幾天過去了,華魯人卻不找她。她看著華魯人和老外進進出出,有時關起門來開會,心里著急,就主動去找華魯的人談,華魯人聽完,質問道:“你這不是拿我們做試驗嗎?”
對手也在緊緊地咬著項目不放,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沈鼓人從來沒有做過,外國巨頭的產品則在全球已銷售了多套。但王廣蘭相信自己的技術方案。她只要找到比老外有優勢的亮點,就跑去找華魯人,一次次地嘗試說服他們。可華魯人始終就一句話:“沈鼓從來沒做過,我們不能去冒險。”
聽了無數遍這句話,王廣蘭終于忍不住了,“騰”地站了起來:“我們中國人自己能做,為什么非要用外國人的產品?給沈鼓一次機會,沈鼓定會創造一個奇跡!”在場的人全愣住了。
一個月后,華魯人通知她:“沈鼓做商務報價吧。”2002年9月17日,沈鼓總經理蘇永強和華魯總經理楊振峰在德州簽訂了4萬空分壓縮機組的供應合同。
一腦兩用
不久,廠里公布了項目攻關組主導設計名單:王英杰負責空壓機儀表控制系統的設計、審核及整個機組控制系統的總協調;王廣蘭負責空壓主機設計;工程師張玉珠、葛麗玲、嚴鴻分別負責與之配套的氮壓機、氨壓機、氨冷凍機的設計。她們都是女性,平均年齡36歲,被廠里人稱為“五朵金花”。

王廣蘭的任務是把用戶技術方案中的一組組數字,轉化成看得見的設備圖紙,讓車間依據圖紙加工成符合用戶要求的產品。但是,大空分壓縮機的圖紙是什么樣的?轉軸、輪子、管路應該如何匹配……都是未知數。
日子一天天過去。2003年元旦到來了,王廣蘭心里煩躁不堪。她設計出一個汽輪機帶動兩臺機組的方案,由儀表控制專家王英杰為機組安裝“遙控器”。王英杰查資料,發現國內沒有這么復雜的儀表系統。她找設計院、找用戶、找同行請教,不停地畫圖,一個多月過去了,仍找不到頭緒,“你能讓一個大腦同時寫兩篇文章?這種控制不可能。”
“滿足不了也得滿足!我不管你怎么做,我要的是結果,怎么做是你的事!”王廣蘭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但她知道自己是把難題拋給了王英杰。
作為室主任和全廠儀表控制技術的總把關人,王英杰白天忙管理,忙接待,忙全室20多人的設計把關。只有晚上,大家下班后,才是她搞設計的時間。
專家協調會上,王英杰把自己的苦惱說了出來。馬將發想了半天,說:“是有這么個難題。這樣,你試試轉速調節,轉速高選。”王英杰心頭一亮,她在單臺機組運轉中用過轉速調節。她一頭扎進了設計中。兩臺機組中,誰發的功率大,誰的轉速高,就以誰為主。對參數小的機組,控制住不進多余的量。
設計完成后,王英杰笑了:“一個大腦同時寫兩篇文章也是可以的。”
五花齊放
張玉珠承擔了氮壓縮機的設計。氮氣在設備內流動,如何布置管路?彈性支架她只在書本上見過,現實中該怎么設計?難題同樣一堆。
周末,丈夫的朋友打來電話,她聽到“管道”兩個字,耳朵豎了起來。丈夫的朋友正在本溪鋼廠安裝除塵管道,于是她到了本鋼,蹲在地上看彈性支架,看管道布置。回來后,設計出6根管道,不停地調節管道的長短、粗細。算了一個半月后,草稿摞起有桌子般高,卻沒有選到合適的一組數據。加班到晚上8點鐘,她收拾材料回家。兒子在一間屋子里學習,她在另一間屋子里把筆記本電腦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地毯上設計,地上、床上鋪滿圖紙。
這晚,她又選出一組數據。第二天到辦公室,她把選出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的程序里,計算機快速運轉著,竟然沒有報出“失敗”兩字!她找到了那組合適的數據,項目邁進了一大步。
葛麗玲負責氨壓縮機的主導設計。要把氨兩次加氣后,滿足每分鐘上萬轉的速度要求,如何讓轉軸既能高速運轉又不震動?如果一滴水這么高速運轉,會被甩出去,變成氣體。兩個月過去了,她始終無法找到和用戶要求匹配的設計方案。
有一天晚上回到家里,兩歲多的兒子動手去摸電插座,她一急,動手打了兒子。她把孩子哄睡,坐在那里生悶氣。就這樣迷迷糊糊睡著了,在夢里她看到一組數字在空中飄,“管路加氣”的結構在眼前晃動,半夜醒來,如有神助,豁然開朗……就這樣,又一技術難點被順利攻破。
接著,嚴鴻、葛麗玲、張玉珠、王廣蘭也相繼如期完成了設計任務。
2003年2月,王英杰把完成的設計圖紙交到用戶手上。看著復雜的圖紙,華魯人和設計院的專家心里都沒底,搞不明白這能不能控制住。你一言,我一語,擔心非常多。王英杰閃動著大眼睛,微笑著說:“相信我,能行。”
2004年8月18日,4萬空分壓縮機組平穩度過試車極限,試車成功!中國大型空分壓縮機依賴進口的歷史從此結束。
晚上,華魯恒升擺慶功宴。王廣蘭逢人就敬,敬了就喝,紅酒白酒都喝,喝著喝著,王廣蘭聲音哽咽了:“作為技術設計人員,我特別希望國內能有更多像華魯這樣的用戶,用實際行動,支持國產化。”語畢,在場的人心里都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