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云,孔德坤,王 宏
(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曲靖 655000)
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位于揚子板塊西南緣川滇黔菱形地塊之會理-昆明裂陷帶[1],是滇東北鉛鋅礦集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礦床規模巨大、礦石品位特高、伴生組分較多等特點,吸引了眾多地質學者的關注[2-5]。鑒于前人研究已積累了大量成礦年代學[5-9]、成礦物質及流體來源[10-16]等研究成果,本文將收集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以期深化對該礦床的理論認識。
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地處揚子板塊西南緣川滇黔菱形地塊之會理-昆明裂陷帶[1],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屬于滇東北鉛鋅礦集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區地層主要由“兩層式”結構構成,即由前震旦系組成的基底和上震旦統、古生界組成蓋層組成,蓋層主要發育中-上泥盆統、石炭系和二疊系。其中下石炭統擺佐組是礦區最主要的含礦地層,分布廣泛,主要由粗晶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組成。會澤鉛鋅礦區的構造組合形式為“斷層+褶皺”,形態表現為“背斜加一刀”。其中礦山廠逆斷層、麒麟廠逆斷層、銀廠坡逆斷層是礦區的三條主干斷裂,組合呈疊瓦狀,分別控制著礦山廠、麒麟廠、銀廠坡三個礦區。礦區巖漿巖為海西期峨眉山玄武巖,主要分布于礦山廠斷裂以北、牛欄江斷裂以西的區域。
不同學者應用不同方法對會澤鉛鋅礦床開展了成礦年代學研究(表1)。張長青等[6]應用K-Ar法測得會澤鉛鋅礦床擺佐組中礦體的蝕變粘土礦物伊利石年齡為(176.5±2.5)Ma;李文博等[17]利用兩組同源礦物組合Rb-Sr等時線方法測定麒麟廠6號礦體成礦時代分別為(225.1±2.9)Ma、(225.9±3.1)Ma,利用脈石礦物方解石Sm-Nd等時線測定麒麟廠6號礦體和礦山廠1號礦體成礦時代分別為(226±15)Ma、(225±38)Ma[8];王登紅等[18]測得麒麟廠熱液方解石Sm-Nd等時線年齡為(227±14)Ma;江小均等[9]獲得麒麟廠塊狀鉛鋅硫化物礦石Re-Os等時線年齡為(40.7±2.6)Ma;韓潤生等[5]綜合應用地質推斷-構造變形篩分-構造古應力系統測量-同位素定年技術,提出沖斷褶皺構造形成時代與礦床成礦時代一致,其主體時代為(200~230)Ma。本文認為會澤鉛鋅礦床與古特提斯洋的閉合、印支期強烈擠壓造山運動(245Ma~205Ma)密切相關,成礦主體時代應為印支期。

表1 會澤鉛鋅礦床成礦年代測試數據
黃智龍等[12]通過系統研究方解石C、O同位素組成,認為成礦流體為殼幔混合流體,其中殼源組分可能主要由礦區(或區域)碳酸鹽地層提供,而幔源組分則可能與區域大面積峨眉山玄武巖巖漿活動過程中的去氣作用有關。李文博等[13]通過碳氧和氫氧同位素研究,認為成礦流體為深部變質流體。韓潤生等[19]基于C、O同位素組成及成礦地質條件,認為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巖漿水及富含成礦物質的基底循環水。
本文主要從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鉛同位素、巖(礦)石微量元素等角度歸納會澤鉛鋅礦床成礦物質來源。冉崇英[20]通過對地層、基底、峨眉山玄武巖中各成礦元素的含量、富集系數及富集類型進行系統的求算與分析研究,認為震旦-寒武系、泥盆系、下石炭統擺佐組與深部是主要的礦質來源,不同金屬可同源或異源。李文博等[13]通過鉛、硫同位素研究認為成礦金屬具有多源特征,主要來源于與鉛同位素組成相近的圍巖碳酸鹽地層,而還原硫主要來源于地層中海相硫酸鹽的還原。王磊等[14]認為成礦流體中的硫可能來自礦區及外圍各個地層的海相硫酸鹽或重晶石,硫酸鹽的還原機制應為熱化學還原作用。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成礦流體是一種由幔源組分、地層組分參與的混合流體,成礦流體中的水主要為巖漿水,少部分來自變質水和大氣降水。沉積蓋層、變質基底提供了主要成礦物質,且不同金屬可同源或異源。
通過對會澤鉛鋅礦床成礦年代學、成礦物質及流體來源等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并進行歸納總結,認為:①會澤鉛鋅礦床與古特提斯洋的閉合、印支期強烈擠壓造山運動(245~205Ma)密切相關,成礦主體時代應為印支期。②成礦流體是一種由幔源組分、地層組分參與的混合流體,成礦流體中的水主要為巖漿水,少部分來自變質水和大氣降水。③沉積蓋層、變質基底提供了主要成礦物質,且不同金屬可同源或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