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強強,崔紅員,程晉平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八一五地質隊,安徽 合肥 230000)
張家山礦區位于郯(城)—廬(江)斷裂系的東緣,揚子準地臺下揚子臺坳的北部,屬和含巢斷褶束的南部。區域地層劃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巢縣地層小區,主要為古生界~中生界的碎屑沉積礦物組合而成,白堊系、第三系地層少見,第四系則分布于山間洼地及山前平原地帶。其中上古生界~三疊系下統發育最為齊全,三疊系下統南陵湖組為查區賦礦層位。
礦區構造以印支期形成的褶皺為主要特征,其次有伴生的斷層構造。區內褶皺構造較為發育且復雜,查區位于岱山向斜南西及中段,東西兩側分別毗鄰滑塔石復式背斜和周家店向斜。受斷層錯移影響,該向斜軸向局部有偏轉,部分地段多見次級褶皺。核部相對開闊,自北而南分別見,軸部見棲霞組、南陵湖組中段至東馬鞍山組出露。翼部(尤其東南翼)缺失地層較多,巖層出露寬度及產狀各地略有不同,傾角陡緩不一。樞紐起伏,但總體向北東端昂起,軸面傾角80°至直立,基本屬于直立褶曲。礦區內巖漿活動微弱,未見有巖漿巖出露。
張家山礦山查區內出露的地層有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孤峰組、銀屏組,上統龍潭組、大隆組,三疊系下統殷坑組、和龍山組、南陵湖組,中統東馬鞍山組。其中南陵湖組是本礦床的含礦層位,其地層出露面積約占勘探區面積的65%。
張家山礦床賦礦地層南陵湖組,展布于岱山向斜南段及中段核部及其兩翼。礦層的延續展布特征,受控于賦礦地層巖性相變和向斜形態變化,以及多個近東西向、北東向斷層的切割錯移影響,存在相應的差異變化。查區共圈定礦層7個,分南北兩個礦段。
2.1.1 南段礦層特征
礦區南段位于F84東段以南的獅子山—小魚頭地段,即岱山向斜南段及中段南部區間范圍。礦層分布主要受此段向斜構造形態控制,同時受斷層包夾錯移影響,呈現相應的差異變化。
Ⅰ、Ⅱ、Ⅲ號礦層橫向組合呈斜歪向斜褶曲產出,自獅子山—小魚頭地段軸跡走向由北東轉為近南北,軸面傾向由南東轉為東,軸面傾角68°~78°。在獅子山地段及小魚頭地段,褶曲樞紐分別向北東、南仰起,傾伏角約為8°~15°,局部達24°。向斜總體呈寬緩展布,軸向局部偏轉擺動,部分地段次級褶皺較發育,核部相對開闊,兩翼傾角陡緩變化不一。
Ⅰ號礦層出露于向斜核部及其緊鄰兩翼,沿走向水平延續總長1905m,其中南部獅子山地段出露延長1205m,走向北東~北北東;北部小魚頭地段出露延長380m,走向近南北;中部約320m間距,礦層被錯移或部分隱伏于靳山水庫之下。剖面礦層平均視厚度140.95m,變化系數為18.63%。
Ⅱ號礦層斷續出露于向斜兩翼,沿走向水平延續總長960m,其中獅子山地段10線北西翼。剖面礦層平均視厚度30.33m,變化系數為68.58%。
Ⅲ號礦層斷續出露于向斜兩翼外側,其出露延長地段及其走向與Ⅱ號礦層完全一致,分別出露延長600m、480m,平均540m;剖面礦層平均視厚度39.00m,變化系數18.59%。考量各礦層平均視厚度變化系數,Ⅰ、Ⅲ號礦層視厚度變化為穩定類型,Ⅱ號礦層視厚度變化為較穩定類型,綜合考量礦層視厚度變化系數,總體反映為穩定類型特征。
Ⅰ、Ⅱ、Ⅲ號礦層地表出露水平寬度及其出露標高狀況詳見(表1)。

表1 南段礦層地表出露情況一覽表
2.1.2 北段礦層特征
礦區北段賦存有Ⅱ1、Ⅱ2、Ⅲ1及Ⅲ2號礦層,經初步估算,北段礦層剝采比值為0.71,不具工業利用價值。
礦石中礦物成分簡單,以方解石為主,其次有少量白云石、泥質,以及極少量鐵質和石英等。方解石:它形,半自形晶粒狀。多屬微晶結構,彼此緊緊鑲嵌,粒徑一般大于0.01mm,大者可達0.05mm。不同礦石類型中的方解石晶粒大小略有差異。白云石:它形,半自形晶粒狀,自形程度較方解石稍好,為交代方解石而形成,粒徑一般在0.01mm~0.03mm。白云石在灰巖中含量甚微,一般含量低于1%。泥質含量較少,且分布不均勻。
礦石結構主要為微晶結構、泥晶結構、粒屑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厚層狀構造、中~厚層狀構造、中~薄層狀構造、薄層狀構造、蠕蟲狀構造等。礦石主要組分為CaO和MgO,前者為有益組分,后者為有害組分。
統計結果表明:Ⅰ號礦層礦石中CaO、MgO含量的變化系數分別為9.69%和117.84%,相關系數為0.66;Ⅱ號礦層礦石中CaO、MgO含量的變化系數分別為1.45%、12.63%,相關系數0.06;Ⅲ號礦層礦石中CaO、MgO含量的變化系數分別為1.10%、8.76%,相關系數為-0.65。

表2 南段礦層賦存標高情況一覽表

表3 礦層礦石中CaO、MgO平均含量統計表
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及礦物成分的含量變化,礦層可分為兩種自然類型。各自然類型礦石均呈層狀有規律地分布,Ⅰ號礦層礦石為蠕蟲狀礦石,Ⅱ、Ⅲ號礦層礦石為微晶型礦石。
礦床各礦層礦石中的CaO含量絕大部分均大于48%,只有極少數樣品CaO含量在45%~48%之間,且經過與其相鄰的上下8m段加權平均后,CaO含量均達到48%以上。故本礦床的礦石為Ⅰ級品。
研究區內可開采礦物分布區域較為集中,且資源儲量豐富,屬優勢礦產,供需基本平衡。據預測,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工業用礦物資源開采得到進一步發展。張家山礦床主礦于南段,估算求得礦石資源量(333)為22144.67萬t,已達大型規模。
本礦區的礦資源儲量豐富,礦石品級達到Ⅰ級品,成分穩定,有害組分含量低,具有中等耐磨性和較好易燒性,是優質的水泥生產原料;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偏中等類型,礦床范圍內環境地質現狀穩定性較好,內在開發條件良好。
礦區緊鄰208省道,距裕溪河碼頭約3.5km。交通方便。礦區周邊距離銀屏110kv供電站約8km,電力發達。周邊水源為裕溪河。裕溪河水質較好,水量豐富,經處理后能滿足未來生產需要。
礦山可采采用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開采法,每層臺段高度為12m。礦山正常生產以深孔中爆破為主,淺孔爆破主要用于二次爆破。
擬建一條日產5000t新型礦物材料加工生產線,年產量達155萬噸,項目匡算靜態投資34982.87萬元,建設總投資35348.53萬元。本項目年產量155萬噸,全部散裝,出廠含稅價為200元/噸;暫按全部內銷計算。
項目投產后,年均銷售額26297萬元,年均綜合稅金5259.4萬元,年均利潤總額3468.65萬元,年所得稅867.16萬元,年凈利潤2994.09萬元。全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8.48%,自有資金內部收益率為25.42%,全投資靜態投資回收期為投產后12.81年,項目經濟效益較好。
張家山礦床礦石資源量(333)為22144.67萬t,是一個大型礦產地,其礦層厚度穩定,成分穩定,有害組分含量低,具有中等耐磨性和較好易燒性,是優質的工業用生產原料;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偏中等類型,礦床范圍內環境地質現狀穩定性較好,內在開發條件良好。適合露天開采和加工。本項目建設使當地的砂巖,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增加地方財政稅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本項目建設可使投資業主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