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琦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 430079
“紅配綠”這一旅游發展理念,源于21世紀初期王儀在《今日海南》中提到的陽江對紅色生態旅游品牌的打造[1],其核心思想是將紅色旅游與綠色生態旅游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紅配綠”的搭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共同發展旅游的目標。
近年來,部分省份已率先進行實踐,如江西省以紅色旅游資料為基礎進行生態建設[2],福建省作為我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份,將省內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與生態資源充分結合,圍繞著幾個重點紅色旅游地,也走出了一條“紅配綠”的旅游發展之路?!凹t配綠”旅游發展遍地開花,但多集中在我國西南部、中部等地,依托原有的地文、水域景觀進行發展。
盡管“紅配綠”旅游發展思路的提出是源于對我國較偏遠地區旅游資源的分析,但我國眾多大中型城市也同樣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相較于偏遠地區的紅色旅游資源,它們擁有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可達性、較強的保護性和較好的呈現度。而近年來大中城市依托城市內擁有的自然環境,正不斷采取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受城市轉型升級的需要,大中城市紛紛打造自身的旅游品牌,積極發展旅游。盡管旅游收入在較多大中城市GDP中占比不大,但是核心景區固定單一,城市旅游名片較少,“紅配綠”的發展新理念為打造城市旅游新品牌提供了契機。
基于2019年中國GDP TOP9城市旅游收入占總GDP的比例平均值(19.02%)和城市紅色旅游資源的特殊性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度,本文以武漢市黎黃陂路及漢口江灘作為案例地進行分析,創造性提出我國城市進行“紅配綠”旅游的可行性,希望通過發展“紅配綠”旅游,提高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傳承弘揚紅色精神,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念,黨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習總書記在《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一書中提到要使“革命文化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2010年以來,他先后前往武漢八七會議舊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等地考察學習??梢钥闯?,城市開展 “紅配綠”旅游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和發展指向。
近年來,旅游收入在國民經濟總收入中的占比持續提高,說明城市旅游發展潛力很大,城市“紅配綠”旅游能夠獲得充足的客源市場和消費群體。裴沛在對后疫情時代國內旅游產業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的探討中提到,后疫情時代國內旅游產業發展中自然觀光和戶外旅游產品將備受青睞[3]。因此,城市開展“紅配綠”旅游符合了國家旅游發展的方向,順應時代需求,可有效獲得充足客源市場,形成可持續的旅游發展路徑。
城市是旅游發展的結構性支撐條件[4]。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旅游的研究開始興起, Stansfield(1964)將城市旅游的研究列為旅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5]; Page(1995)認為“由于城市提供的專業化功能與一系列的服務設施,使得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因此,產生了城市旅游”[6]。目前對城市旅游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對外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探討,也涉及多種因素(如天氣、環境、歷史)對城市旅游的影響。建設生態旅游城市、打造紅色旅游城市的想法也一再提出,但我國較多大中型城市并不會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發展,因而很難真正將該類城市打造為生態旅游城市或紅色旅游城市。
自21世紀初對“紅配綠”旅游的研究不斷,但該方面的研究多局限在對我國中西部中小型城市或鄉村開展旅游的探討,缺乏對大中型城市發展“紅配綠”旅游的研究,因此本文提出城市發展 “紅配綠”旅游具有一定理論價值。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選擇武漢市作為本研究的案例地,是因為武漢市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廣為人知,且武漢地處兩江交匯處,自然生態條件優越,具有發展“紅配綠”旅游深厚的資源基礎。2010~2019年,武漢市旅游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發展城市旅游對武漢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經過數據預處理、空間統計和可視化,在王娟(2018)構造的武漢市旅游資源空間組團中,漢口中心區擁有與武昌黃鶴樓一帶近似的旅游資源,而黎黃陂路和漢口江灘構成的“T”字形區域構成了漢口中心區的核心區域(見圖1)。

圖1 漢口中心區T形區域
黎黃陂路以辛亥起義領導人黎元洪名字命名,它所在地域于1897年劃入漢口俄租界,600米長的街道兩側,不僅有眾多歐式租界建筑,更有兩處已建成的紅色紀念館(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八七會議舊址)和一處名人舊居(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漢口江灘的親水性和自然景觀條件也十分優越,目前已經建設形成三級階梯,兩處距離不到一公里,游客游玩非常方便。
根據王娟(2018)對武漢市旅游核心節點流動方式的統計結果, 100%的游客選擇步行于黎黃陂路與漢口江灘一帶,旅游資源結合的現象已經有所顯現。因此,基于該地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賦存,武漢市黎黃陂路和漢口江灘具有發展“紅配綠”旅游的資源條件。
根據王娟(2018)對武漢市旅游核心空間和潛力空間滿意度的綜合評價,漢口中心區唯一的不足是“游”這個要素,該結論與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形成較大的反差。
基于此,筆者在2020年12月4日前往黎黃陂路和漢口江灘,采用訪談法、觀察法對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介體進行調查。訪談對象主要為旅游者、居民、沿路商販、其他工作人員,共有30位受訪者直接參與。
通過對黎黃陂路和漢口江灘的實地調研,得出以下結論。
(一)該地具有發展“紅配綠”游的資源條件。
(二)該地基礎設施建設較好,能夠滿足游客的基本游覽需要,具有發展“紅配綠”游的設施條件。
(三)該地主要游客群體與“紅配綠”兩種旅游資源傾向人群相符,具有發展旅游的客源條件。
(四)該地整體旅游氛圍較為濃厚,游客滿意度高,旅游發展質量較高,符合后疫情時代旅游需求。
盡管黎黃陂路、漢口江灘一帶具備開展“紅配綠”游的各項條件,但是旅游活動目前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開展?;诖耍瑸殚_展“紅配綠”游,提出以下建議。
(一)打通黎黃陂路和漢口江灘之間的聯系,劃分“紅配綠”旅游區域。
(二)改善紅色場館觀展條件,打造更有互動性的生動紅色場館。
(三)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保護江灘環境和黎黃陂路老建筑。
本文以武漢市黎黃陂路及漢口江灘為案例地,該地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和資源特殊性,因此,本文具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