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由林鵬
愛國公約是人民群眾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創造出來的,用以表示愛國決心和愛國行動的一種方法[1]。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創舉,具有深刻的革命意義,它使全國人民通過愛國行動更進一步地團結起來,從而支持抗美援朝運動并加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楊家杖子礦積極響應號召。為了支援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志愿軍指戰員,楊家杖子礦務局于1951 年7 月結合發展生產推行愛國公約運動。楊家杖子礦務局全體職工紛紛訂立了增產節約計劃和愛國公約,并以飽滿的勞動熱情投入生產建設中,通過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
1951 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開展愛國公約和捐獻武器運動的指示》[2],普遍發動全國人民訂立愛國公約,并認真地加緊貫徹實施,這是抗美援朝時期深入和擴大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重要環節。6 月1 日,全國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發出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3],提出全國各地各界人民普遍推行愛國公約運動,這是當時全社會人民共同支持抗美援朝的重要形式。楊家杖子礦是抗美援朝運動支援前線的重要戰場。楊家杖子礦位于渤海遼東灣北岸附近,陰山山系的最東部,松嶺山脈之南的葫蘆島市連山區西北方向,礦區距離京沈鐵路較近,礦區內鋪有柏油、水泥公路和5 公里鐵路專用線,公路與葫蘆島相通。楊家杖子礦始建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占地面積577.97 萬平方米,生產用地16.59 萬平方米。楊家杖子礦有著豐富的鉬礦資源,在我國稀有金屬礦山(鉬、鉛等采選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國重要有色金屬礦山之一。1950 年4 月7 日成立楊家杖子礦務局,全稱為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楊家杖子礦務局[4]。楊家杖子礦深入和擴大愛國公約運動,使時事政治教育經常化,鞏固和提高礦區職工的政治覺悟,并積極地引導廣大職工干部把愛國的熱情和力量發揮到礦區具體的生產工作中去,將強大的精神力量轉化成實踐的工作干勁,從實際工作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楊家杖子礦將推行愛國公約視為礦區的主要職責之一,并著力發動廣大職工干部普遍訂立愛國公約,以促進生產的發展。
楊家杖子礦將廣大職工干部的愛國熱情與革命斗志以愛國公約的形式予以鞏固,并結合生產實際,制訂愛國公約綱領和生產實施計劃,使廣大職工干部人人按照公約執行,確保在一定的時期范圍內完成定額的生產任務,從而為抗美援朝運動作貢獻。
1.楊家杖子礦加強推行愛國公約的宣傳。1951 年6月中旬,楊家杖子礦就開始醞釀宣傳推行愛國公約與捐獻運動。7 月,楊家杖子礦宣傳部發動礦區行政部門、工會、青年團、宣傳團、職工代表等各種團體進行宣傳動員,有針對性地提出宣傳口號:“響應抗美援朝總會號召,提高效率,作好質量檢查工作,安全生產完成任務,增產捐獻,為爭取一架飛機而奮斗。”楊家杖子礦宣傳部召開了推行愛國公約與捐獻運動動員大會,工會召開職工代表會,青年團召開了青工會,黨團組織召開了黨員、團員大會,進行愛國公約宣傳動員,并組織座談討論。黨組織、工會、青年團等宣教部門都以愛國公約宣傳為中心,深入坑口與車間進行形式多樣的宣傳。經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截至1951 年9 月,楊家杖子礦已經有150 個小組參加愛國公約運動,人數占全礦區職工總數的95%以上。
2.楊家杖子礦充分發展民主訂立愛國公約。楊家杖子礦要求愛國公約的訂立事先要經過充分醞釀討論,事后要加以鄭重公布。訂立愛國公約事先進行由上而下的號召和動員,說明訂立愛國公約的意義和方法,然后必須由訂約者進行民主討論和決定,保證廣大職工自覺自愿地執行。有的開展生產小組討論,修改或制訂愛國公約,使全體職工經過參與這一討論過程,對抗美援朝增產捐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紛紛提出各自的較小的奮斗目標。有的小組保證完成超過定額任務5%至10%的任務額,節省原材料10%,所有獎勵拿出一部分進行捐獻。有的小組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明確分工、各負專責,嚴格執行交班制。這樣制定切實可行的愛國公約生產計劃,使愛國公約的內容切實、具體、簡明,不抽象,也不繁雜,使得人人都能記住,條條都可做到。
3.楊家杖子礦制定執行愛國公約的辦法。楊家杖子礦與職工訂立愛國公約,深入到基層職工中去,領導他們以各種較小單位為范圍訂立愛國公約,盡可能做到參加公約的每位職工都能得到具體任務和做法,發動他們以工作組為單位,以小單位為范圍訂立愛國公約。楊家杖子礦通過與小組和職工制訂小組愛國公約和個人保證計劃,確保任務的落實。這樣做就避免了內容空泛、無法檢查的弊端。楊家杖子礦提高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安全生產作為生產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在訂立愛國公約中明確個人計劃,要完成愛國公約任務,每一名訂約的職工就必須加強責任心,消除安全事故隱患,自覺遵守規章制度,這樣就在保證完成個人計劃的基礎上,實現愛國公約所保證的前提條件,從而使小組的愛國公約任務得以完成,進而完成增產增量的任務。楊家杖子礦為了保障愛國公約的執行,還制訂了增產重點獎勵細則,確保愛國公約的執行落到實處。
楊家杖子礦訂立愛國公約,要求作好小組計劃,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以保證愛國公約的執行。生產競賽就是為了保證愛國公約的實現而開展的。為此,楊家杖子礦組織了內容豐富的生產競賽活動。通過開展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爭當先進生產者,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創造新紀錄等不同形式的生產競賽活動,挖掘企業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確保安全生產。在這一過程中,帶來了技術創新與制度完善,廣大職工創造了快速掘進法、復式鑿巖法、快速浮選法等新工藝、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楊家杖子礦開展的生產競賽形式多樣,包括小指標競賽、攻關賽、短線距離賽、同行業賽、同工種賽、同業務賽、班組創優賽、超標賽、廠際賽等。在生產競賽中,為了解決水淹導火線影響爆破的問題,錢仲舉創造了利用羊腸子裝炮捻子的辦法,并在全礦進行推廣。他還創造了開井吊盤法,由原小班進尺0.9 米提高到7.5 米,提高效率7 倍多,他創造了天井月掘進120 米的全國紀錄。索道車間工人周振聲,成功地創造了鋼絲繩快速換繩法。在開展生產競賽的同時,楊家杖子礦的工友們還加強團結,提出“以老帶新”的方式,把幫助新工友完成任務作為愛國公約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使得完成生產任務得到了技術上的保證。通過生產競賽將愛國公約與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極大地發展了生產,支持了抗美援朝運動。
1951 年9 月10 日,中共遼西省委宣傳部將楊家杖子礦結合生產推行愛國公約與捐獻運動的經驗通報全省各地,成為學習的典范。訂立愛國公約、生產競賽、愛國捐獻等活動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激發了楊家杖子礦區廣大職工的愛國熱情。隨著楊家杖子礦愛國公約的推行,礦區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51 年,中國東北有色金屬管理局批準了楊家杖子礦務局第一次擴大生產的34 項工程,其中包括新建尾礦輸送系統及沉淀池[4]。到1951年秋,楊家杖子礦開始生產擴建工程項目,主要有:展魚溝大型尾礦沉淀池一座;尾礦輸送泵站及管道兩條;調整平衡各個生產環節;擴建選礦浮選廠房,增加浮選機110槽;改建、擴大蓮花山水源;增大變、配電能力等工程。擴建后,選礦廠日處理礦石能力達到了3000 噸[5]。楊家杖子礦通過開展愛國公約運動,將剛剛恢復生產的礦區運營迅速地推進了快車道,為楊家杖子礦日后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推行愛國公約運動,楊家杖子礦區廣大職工的意志和情感,同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志愿軍指戰員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后方的人民以更加飽滿的勞動熱情投入生產和建設;前方的戰士感受到后方人民的有力支援,作戰更加英勇頑強。這也是楊家杖子礦推行愛國公約支持抗美援朝運動的意義所在。
由林鵬,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檔案編研與工業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