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愛 杜向武
照片檔案一般可分為兩類:傳統的照片檔案、新型的照片檔案。傳統的照片檔案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以靜止攝影影像為主要反映方式的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一般以感光材料作為載體,包括底片、照片和說明三部分[1]。新型照片檔案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在處理公務過程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并歸檔保存的數碼照片。數碼照片是用數字成像設備拍攝獲得,以數字形式儲存于磁帶、磁盤、光盤等載體,依賴計算機等數字設備閱讀和處理,并可在通信網絡上傳遞的靜態圖像文件[2]。照片檔案是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文字檔案,照片檔案具有直觀、形象、真實的特點,它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歷史,更有效地助推精神傳承,更快地傳播和共享,因此,照片檔案對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體現真實歷史。高校照片檔案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了學校管理、科研、教學的各個方面,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和資源,它承載著凝固的歷史瞬間,蘊涵了豐富的文化信息。照片檔案可以真實地還原學校最初的面貌,記錄著整個學校發展變化歷程,通過照片檔案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學校辦學宗旨、辦學模式、辦學理念。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在80 年的辦學歷程中克服了戰亂影響、洪水禍害、搬校困擾、經費不足、轉型陣痛等不利因素,在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上生存、發展、壯大[3]6。學校經歷了幾個辦學階段:“廣西省立崇善師范學校(1939 年)”“廣西省龍州師范學校(1950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專區龍州師范學院(1955 年)”“南寧地區第二師范學校(1972 年)”“南寧師范專科學校(1978年)”“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94 年)”“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09 年)”。由于幾度搬遷、更名,學校的校門也幾度更改重建,以往的舊校門幾乎都不存在了,但是照片檔案把它們的面貌記錄了下來。一所大學的校門是校園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都是校園建筑的點睛之作和經典標識,是學校的“門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理念。校門的變遷也是學校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校門的照片生動地陳述了學校從一所中等師范學校發展到一所綜合性本科院校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與壯大,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助推精神傳承。照片檔案內容直觀,它以畫面的可視形象,生動地將信息呈現在大眾面前,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比純粹的文字更加有感染力。它不受語言、民族、知識層次的限制,使不同民族、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人都能通過畫面產生共鳴。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檔案室庫存一組照片,是1995 年全校師生參加建校勞動的照片。這組照片包括師生拆瓦房、平整校園道路、植樹綠化校園等等,把當時師生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真實、形象地記錄下來。當時學校還是一所專科院校,地處邊境地區龍州縣,交通不便,校舍簡陋,人才流失嚴重,面臨轉型的矛盾,學校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就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候,校領導帶領師生毅然打響了建設校園“攻堅戰”。通過這組照片,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師生們立足邊疆、艱苦奮斗,在逆境中求生存、困境中謀發展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通過這組照片,也體現了學校“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辦學精神。
3.凸顯快傳共享。照片檔案與文字檔案相比,圖像直觀、形象、生動,視覺沖擊力大,內容吸引力強。以圖片方式傳播信息,內容簡潔明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閱讀輕松快速,滿足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需求。“讀圖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圖片在信息的傳播中,傳播迅速,便于共享,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對信息利用的需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7 年以來,每年都舉辦“中國壯鄉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活動內容豐富且具有民族特色,有原生態民族文藝表演、有民俗文化展演,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還有各種壯鄉民族特色美味佳肴。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形象、生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壯鄉民族藝術、民族體育、民族教育、民族美食,展示了壯族“三月三”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這些照片通過各種媒體、朋友圈、微信群快速傳播和共享,使校內師生、國內外校友、社會各界快速、全方位了解這項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認知、認同。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已有80 年的辦學歷史。2009 年經教育部批準,由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并在崇左市建立了新校區。學校非常重視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堅持發展特色校園文化,既要傳承老校區的優秀文化,又要有所創新。在學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中,照片檔案發揮了它獨特的作用。
1.照片檔案在校史園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了記載學校滄桑的辦學歷史,更好地傳承學校的優良辦學傳統和激勵師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在新校區建設了室外校史園。校史園經過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通過文字、照片、雕塑、浮雕墻、實物、模擬建筑等,將學校80 年的辦學歷史、辦學理念、辦學精神生動地展現出來,增強了新校區的歷史文化氣息、歷史厚重感。校史園是學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學校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所,也是學校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在校史園建設中,利用了大量檔案,其中照片檔案占了很大比重,有第一任校長的照片、舊校門照片、舊校區風光照片、第一屆畢業生照片、師生進行校園建設的勞動照片等近十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打開“學校記憶”的大門,清晰回放學校的創業史和光榮史,形象展示學校發展過程中所凝練的“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基石精神”和“進德修業、崇學善成”的辦學精神,使廣大師生及校友和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學校、認識學校、熱愛學校。
2.照片檔案在大學文化宣傳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學校照片檔案是學校重要的檔案信息資源,它通過真實、直觀、生動的圖像,將優秀人物、先進事跡、校園文化生活等生動地還原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更易于理解、接受,促進了交流溝通,照片檔案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大學文化宣傳教育工作中有極強的宣傳功效。學校每年在重大活動中舉辦的各種展覽,如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展覽、教學成果展覽、科研的重大發明創造展覽、文體活動及校園生活展覽等等,都使用了大量的照片檔案;學校新媒體宣傳平臺如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微博也離不開照片檔案,學校每一個新聞報道幾乎少不了照片的配圖,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增添了新聞的真實性;學校對外的招生宣傳,照片檔案占有一席之地,通過照片,形象生動展示學校優美的校園環境、雄厚的師資、悠久的歷史文化;學校宣傳片的制作,運用到大量的照片檔案,如學校八十周年大慶時推出的宣傳片《不忘初心綻芳華》,使用了一批老照片和實物檔案,回顧了學校辦學80 年來堅守邊疆,以教育報國為初心,砥礪奮進取得的輝煌成就,謳歌了學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發揚“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基石精神,潛心辦學、默默有為,為邊疆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感人事跡。
1.提高思想認識,做好照片檔案的收集歸檔。(1)做好照片檔案移交歸檔工作。隨著數碼相機、手機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拍攝者,都能是照片檔案的生產者,照片產生的量雖大,但質量參差不齊。人們對照片檔案不太了解,有些部門工作人員檔案意識不強,不能按規定及時移交照片檔案,因此照片檔案收集難度較大,并且質量難以保證。檔案部門應加強宣傳工作,使各部門人員了解照片檔案重要性及重要意義,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指導各部門及時歸檔。(2)擴大收集面,注重收集教職工、學生活動的照片。高校檔案部門以往收集的一般是學校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校領導指導工作以及一些來訪和出訪的照片。而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參與者,教職工和學生的照片相對來說比較缺少,檔案部門應該擴大收集面,多收集教師在實驗、科研、教學活動中的照片以及學生日常學習的照片。這些照片不但充實了庫存,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材料。
2.利用新技術,做好照片檔案留存和保管。(1)老照片數字化。老照片檔案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已經老化、褪色、發霉甚至破損。檔案部門應盡快做好數字化工作,通過掃描或者翻拍,轉化為數碼照片,存儲于光盤、電腦硬盤等媒介中,既方便老照片的利用和共享,也保護了老照片原件。(2)做好照片檔案保管工作。照片檔案比較特殊,保管條件要求比較高。傳統照片檔案是感光材料,除了物理變化,更容易發生化學變化,受到光照、溫度、濕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利用過程中諸多人為因素也會縮短照片檔案的壽命,應通過控制庫房環境,盡量設法減緩照片檔案材料的變化過程,最大限度延長檔案的壽命。而數碼照片是電子數據,依賴于計算機硬件、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離開它們,數碼照片就失去生命力。數碼照片一般通過計算機硬盤或者光盤而存儲,一旦操作不當或者疏忽,可能導致數據丟失,損失嚴重。檔案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檔案局2014年制定的《數碼照片歸檔與管理規范》的要求管理數碼照片,確保歸檔管理的數碼照片長期保管和利用。
3.通過多種渠道,做好照片檔案的宣傳和利用。為了提高照片檔案的使用率,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最大作用,檔案館應主動進行照片檔案宣傳,將照片傳播到社會與師生中,讓人們了解庫存照片檔案的基本內容并展示照片檔案的魅力。檔案部門可采取傳統方式和利用網絡技術方式主動提供照片檔案的開放利用。傳統方式主要有開展照片檔案編研工作,按照某一時間段、某一主題、某一事件、某一杰出人物精選照片,出版專題畫冊或者開展圖片展,如校友風采圖片展、校史圖片展、歷屆學生運動風采展等等,通過照片陳述學校歷史、展示歷屆校友的事跡,達到宣傳教育和引導作用。傳統的方式存在利用范圍小、利用速度慢、互動不足等缺點[4]55。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可以同時采用網絡技術方式提供照片檔案信息,檔案館(室)將庫存照片檔案進行數字化,建立照片資源庫,將電子照片通過檔案館網站展廳展示;開發照片檔案應用系統,通過應用系統來采集、發布、共享照片。檔案部門通過這些方式主動提供照片檔案利用,將最大限度發揮照片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