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博 張兆涵 劉 涵
在中國的蘇維埃運動中,川陜蘇區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取得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政權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時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干部。當地青年踴躍支持與參與革命,成為一支推動革命蓬勃發展的生力軍。川陜省委領導下的共青團組織在動員、組織、教育青年群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今天開展共青團的工作提供了鮮活的歷史經驗。
政治性是共青團的靈魂,是第一位的。川陜蘇區在共青團工作中重視加強黨的領導,由黨委全面部署并指導團的工作。注重增強共青團的政治屬性,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啟發青年的政治覺悟和革命斗志,為黨組織培養了一批忠誠的后備軍和得力助手。
1. 重視加強黨對共青團的領導,健全團的工作格局。中共川陜省委始終將共青團的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下,并號召黨員深入青年,積極指導共青團工作,充分發揮青年群體在革命中的作用。1933 年2 月,中共川陜省第一次黨代會《關于組織問題的決議》中要求必須加強團的建設,發揮團組織在各項斗爭中的作用[1]44。中共川陜省委將黨和團組織的建設統一規劃部署,大力發展黨、團組織,在1933 年的“紅五月”工作中,規定了各縣應發展的黨團員數量,明確要求“紅五月中團要發展團員一萬人,建立團獨立的支部生活”[1]51。是年6 月,川陜省第二次黨代會要求各級黨組織要“加強青年團的領導,建立青年團的獨立組織系統和獨立工作”,并“大大吸收積極勞動的青年入團”,提出了加緊建設少先隊和童子團、加強團員的共產主義教育和培養大批青年干部的具體任務[1]95。隨后,川陜省第一次團員代表大會在通江召開,熱烈地討論關于青年的各項工作。
2.高度重視并多渠道開展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川陜省委將“鞏固團在廣大青年無產階級的領導”視為發揮勞動青年斗爭力量的基礎[1]99。為了充分發揮共青團造就堅定革命者的職能,1933 年8 月,川陜省黨委、團委聯合發布《“九一”國際青年節決議》,將“提高青年的政治文化水準”[1]129列為重要的政治任務。
川陜蘇區重視闡發“共產主義”“階級斗爭”等政治概念,并通過豐富渠道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軍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還編印了《紅軍須知》《紅色戰士必讀》等讀本,在彭楊軍事學校中,指導青年士兵學習馬克思主義,通過對黨章、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政治工作基礎的學習,使青年更好地適應革命的要求。其次是普遍的學校教育。廣泛設置的列寧學校根據“社會化、政治化、勞動化和實際化”的原則編寫教材,在內容上主要圍繞擁護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揭露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剝削等方面,啟發青少年的階級意識與階級覺悟,語言押韻,通俗易懂,便于識記。除學校教育外,文藝、標語、歌謠等方式也被普遍采用。特別是留存至今的獨具特色的巖壁石刻,如“共產黨是工農群眾的政黨”“蘇維埃是無產階級的政權”等內容充滿政治引領的色彩,同時也帶著鄉土氣息,如“硬要把劉湘鄧錫侯楊森等棒老二消滅得一干二凈窮人才得安生”等鄉俗俚語,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青年們還結合生活境遇進行歌謠創作,有“一人唱過萬人傳”的《共青團員歌》和《青年士兵歌》等。多種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青年隨時沉浸在政治引領的環境中,逐漸了解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并樹立起革命的勇氣。
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堅持黨的領導是加強和改進共青團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各級黨委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從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戰略高度,加強對團的工作的領導。共青團組織要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把自己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貫徹黨的意志和主張,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夯實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第二,要把對青年的思想引領作為團的核心任務,把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提高共青團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關鍵,筑牢共青團堅定的政治底色。第三,要結合時代特點和青年需要,創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把旗幟鮮明的價值導向、多種渠道同時發力的組織優勢和潤物無聲的引領技巧結合起來,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
保持和增強先進性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川陜蘇區共青團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特別重視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從嚴對團的干部和青年團員加強管理與教育,保證共青團組織的純潔有力。
1.純潔團組織,提高團員和團干部質量。共青團員必須是“最覺悟、最勇敢、最努力的分子才行”[2]1198-1199。川陜蘇區對申請入團的青年實行嚴格審查,高度重視考察精神品質和革命立場并有嚴格的介紹人制度,團員申請入團需2 至3 名入團介紹人;在體現團員是黨的“后備軍”方面,規定“青年團團員年滿22 歲之后,符合入黨條件就可以直接轉正為黨員”[3]374。同時,大膽提拔工農出身的青工干部到領導機關工作,如擔任巡視員并給予適當的訓練,進一步補充黨的干部隊伍[4]238。通過一系列措施,川陜蘇區共青團的質量和素質得到基本的保障,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一大批“最覺悟、最勇敢、最努力的分子,革命的戰士,無產階級的戰斗員”[2]1199。
2.純潔工作作風,反對脫離青年的官僚主義。團川陜省委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要求團的干部和團員“實行面向群眾,不要老大。與青年群眾打成一片,生活要無產階級化”[5]650,嚴肅批評違背群眾工作方法、官僚風氣嚴重的地方團組織,主張將“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作為實際考核團工作的指標,詳細了解團的下層組織的實際狀況,以糾正機會主義和官僚主義[1]106。1935 年12 月,共青團的各縣委書記聯席會批評了團干部存在的官僚主義作風,規定“上下級建立密切關系,上級指示的工作,下級絕對執行,下級對上級有意見可以提出意見” 。川陜共青團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褒揚先進,鞭策后進。如在團省委機關報《少年先鋒》中,就記載了批評團省委干部丁選達“不站在群眾的面前去領導發展組織,馬馬虎虎”的錯誤作風的事例,同時要求“將這個同志的錯誤說出來,教育全體工作人員”[6]148。
3.嚴明團的紀律,注重監察和及時處分。川陜蘇區堅持對團組織及其工作的監督,以嚴明的紀律大力整頓團內問題。共青團注重“選擇工作積極、政治上堅定的,能做到別人模范的分子來成立突擊隊”,并“用各種方法檢查各部門、各個人的工作成績及對團的忠實與否”[1]226。上級團組織經常開展對下級組織的督察。1933年12 月,川陜團省委在對赤北縣、紅江縣團的建設工作進行督察后,指出團組織基礎不明、肅反工作不深入、在青年中沒有引領作用等六項問題。除了對工作的監督外,川陜蘇區還重視對團員的監督,及時處理違紀問題,把不合格的團員清理出去。1933 年,團省委檢查赤北等縣工作后,要求將“不做工作、消極怠工、浪漫腐化、松紀”[1]177-178的團員清除出團的組織。是年11 月23日,《共產黨》第20 期登載了一則開除團員的公告:一名出身地主家庭的團員李潔清,隱瞞階級成分入團后,卻公開提出反動口號、鼓吹白區的生活好,并且拒不接受教育,態度消極,決定將她開除。此外,張本益、彭星富也是當時被開除團籍的“極壞分子”[7]1595-1596。
4.“團員軍事化”,提高服務革命戰爭需要的能力。為應對戰爭的需要,“團員軍事化”就成為必然要求。1933 年,時任川陜省委宣傳部長的劉瑞龍發表《實行黨團員軍事化》,指出通過鼓舞“黨員、團員都要拿起武器,學習軍事”,實現“青年軍事化”[2]924-925,發揮團員在作戰中的引領作用。次年,川陜省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對青年軍事化的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要求“團員要武裝起來,實行軍事化,做全體青年群眾的模范”[1]226。在川陜省委的指導下,團員軍事化的訓練日程和軍事教育科目嚴整緊湊,“練習使用武器,利用地形地物,班排連的戰斗,瞄準射擊,游擊戰術”,“練習使用各種新式武器,耍刀、槍、矛子,玩大刀,打拳”,并注重激勵士兵的斗爭情緒。高強度的軍事化訓練鍛造出一批意志堅強、體魄健康的青年戰士。徐向前元帥對此予以肯定,他認為蘇區實現了“全民軍事化”,這是“前線和后方一體化的血脈”[8]278。“團員軍事化”提高了共青團服務當時革命戰爭需要的能力。
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共青團工作必須把保持和增強先進性作為重要著力點,將從嚴治團當作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事業持續推進。一是嚴格入團標準,確保將政治合格作為選拔團員的第一要素,全面考察申請人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控制團青比例,不斷提升團員發展質量。二是加強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堅決反對機關化、行政化,創新基層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面,重點向社會上青年聚集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自由職業者等群體延伸組織體系。團員特別是團干部要改進工作作風,走出高樓大院,堅持面向基層。三是嚴格按照團章規定,從制度上加強對團員的紀律約束。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對團員中出現的不符合團的先進性的問題進行教育,及時將確實不符合標準的團員清理出去。四是加強團員和團干部的培養鍛煉。通過舉辦培訓班、參加社會實踐等形式,鍛煉團員和團干部處理復雜局面、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各種能力,克服“本領恐慌”。
群眾性是共青團的根本特點。川陜共青團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切實關注青年各方面的需求,從解決青年物質生活問題、滿足青年學習知識需求、為青年提供社會交往和政治參與平臺等多方面著手,樹立起青年對團的信仰,使團在青年中的群眾基礎日益鞏固起來。
1.解決物質生活問題,維護青年的特殊權益。紅軍入川前,川陜邊地區青年無論務農、做工或是在軍閥部隊當兵,普遍過著饑寒交迫、毫無尊嚴的生活。農村女青年生活境遇更為悲慘,據當過童養媳的巴中女紅軍王文珍講述,“每天從早到晚,兇狠的婆婆吆喝著我,有干不完的事……如稍微不遂婆婆的心,輕則痛罵,重則毒打”[9]19。川陜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保障青年男女的各種法案、條例逐漸健全,1933 年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翻印、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石刻的《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勞動法令》[6]59推廣實施。“實行青工六小時制度,增加青工童工工資,取消從前師父對學徒的剝削制度,青年工人不做重活”[1]99等規定在川陜蘇區普遍得到落實。朗朗上口的石刻標語如“窮苦青年解放萬歲”“實行青工六小時,童工四小時工作制”[6]137-138,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使青年政策深入人心。在“雇主店東及師傅不得打罵及虐待青年工農”“規定青年工農最低限度的工資” 等具體條例下,青年工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生活狀況也得到很大的改觀。共青團在保障青年權益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使他們能在保護切身利益上來努力奮斗到底”[5]621。
2.滿足青年學習文化的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川陜蘇區文化教育落后,群眾普遍文化程度很低,青年多處于文盲狀態,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1933 年夏,中共川陜省委將教育問題列為共青團的中心工作之一,作出“建立和擴大對勞動青年的文化教育工作,設立俱樂部、唱歌班、讀報班、識字班以及青年婦女的縫紉班”[1]99-101的指示,為了更好地普及教育,在各個區、鄉甚至村都設立了列寧學校。川陜團省委號召窮苦青年加緊學習競賽,經常召開群眾大會,宣傳識字、反迷信等工作。各級團組織積極落實省委決議,指導建立讀書會、俱樂部,出版反映青少年斗爭的《少年先鋒》《赤色兒童》等刊物,同時通過石刻標語、晚會、讀報等多種形式開展文化教育和政治動員,豐富青年文化生活。文化教育還適應川陜蘇區青少年生存環境,“從斗爭中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軍事技術”[6]147,編寫了《童子團站崗讀本》《革命三字經》《消滅劉湘三字經》作為列寧學校的教材。這些讀本采用川北方言編寫,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窮人們,快覺醒,團結起,來革命”,許許多多青年人告別了文盲狀態,具備了參與革命工作的文化素質。
3.為青年提供社會交往和政治參與的平臺。川陜邊青年在革命前幾乎毫無社會活動,更從未獲得政治參與的權利。共青團將青年組織起來,為他們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社會交往的平臺,更為他們提供了參與政治生活的可能。共青團重視發揮其組織系統的力量,要求“將各地各種團體組織健強起來;青工小組、貧農團、少先隊、童子團將從上而下的組織起來,以便加強各部分的領導”[1]189。縣級共青團普遍成立團校,開展集體性授課和實踐活動。共青團及其指導的少先隊、童子團等,將絕大多數勞苦青少年組織起來,開展日常的文化學習、體育運動、出操訓練和一些站崗放哨、反封建迷信等工作,同時也使青年在蘇維埃選舉等政治生活中活躍起來。此外,川陜蘇區共青團還重視川北地區的藏族青年,要求必須“設法找到這些弱小民族的青年介紹入團”[4]647,并領導他們的斗爭。共青團為青年提供了社會交往與政治參與的平臺,青年在組織起來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愉快,塑造了青年間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誼,他們普遍對團組織產生了很高的向往。正如《少年先鋒》指出,紅軍的勝利使其在青年中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各縣勞動青年群眾都認清了只有自動參加少年先鋒團消滅劉湘,才能保障一切利益,……人數列后:長勝縣四十九人;儀隴縣六十三人;巴中縣四十八人;恩陽縣七十二人”,總共約有二百三十余名川陜青年加入共青團。《共產黨》也記載了廣元青年在1933 年“十月革命節”踴躍參加革命的情形。
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共青團要切實回應青年成長成才的真實需求,同時為他們搭建建功立業的平臺、創造服務社會的機會。一是把青年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發揮組織優勢,調動社會資源,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努力做青年的貼心人。二是把工作的立足點放在服務青年發展上,把解決現實問題與規劃長遠發展結合起來,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把蘊藏在青年身上的能量和活力激發出來。三是重視發揮共青團在創新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重要職能,積極引導青年參與社會治理,使青年在政治參與中鍛煉提高政治意識和工作能力,切實發揮人民民主的主體性地位。
共青團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歸根到底體現在團的作為,體現在青年在團的領導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所作的實際貢獻。川陜共青團響應黨的號召,聽從黨的指揮,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為蘇維埃運動在川陜蘇區的深入開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開展擴紅運動,號召青年參加主力紅軍。不間斷的武裝斗爭是蘇維埃運動的顯著特征。川陜共青團始終將組織動員青年參軍參戰作為核心任務,各級團組織曾發動過“青年擴紅突擊月”“擴紅競賽”等活動。為充分響應黨“號召廣大勞動青年到紅軍中去,猛烈擴大紅軍”的要求,川陜團省委認識到自身“要負重大的責任……要輸送最好的團員到紅軍中去加強紅軍中的領導力量”[1]99-101。共青團充分發揮對工農青年的引領作用,青年們“繼續不斷的、兇猛的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個個窮人的青年都武裝起來”[1]225,在生死攸關的萬源保衛戰中,青年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劉瑞龍回憶當時戰爭的情景:“雇工會、貧農團、青年團、婦女會、赤衛軍、少先隊、兒童團普遍建立起來,把農村原來一盤散沙的農民組成為堅強的、有組織的、建設新生活的革命力量”[10]48,萬源保衛戰獲得空前大捷。在擴紅運動中,涌現出一批表現積極的青年團員,如赤江四區的楊國輝同志,“他一個人發動了二十一個窮苦青年群眾與他本人一起領導熱烈的參加紅軍”[6]152;團員發揮模范作用率先參軍,涌現出許多模范,1933 年在巴中建立了約三千人的少先師,全部由團省委動員組織,并整體加入紅軍。
2.做好戰爭支援與后勤保障等工作。紅軍入川后,作戰頻繁,經濟建設和物資保障壓力巨大。長期的革命戰爭需要蘇區群眾的無私支援和后勤保障。共青團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廣泛動員青年開展戰爭動員,幫助紅軍搬運糧食、挖掘戰壕、運輸物資、縫補軍裝。在反“六路圍攻”中,各地團組織動員“集中兩萬擔糧食,準備一切物質供給紅軍,多多準備食鹽。造火藥、刀矛、土炮去騷擾敵人的后方”[1]189,在共青團領導下,大量青年參加擔架隊、運輸隊,保障了戰爭后勤補給。共青團還動員少先隊、童子團開展“青年禮拜六”,替紅軍家屬耕種,集中物資擁護紅軍[1]337。廣大青年圍繞支援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使軍民一致的人民戰爭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3.推進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開展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是中共以蘇維埃運動改造社會的題中之義。川陜蘇區將“發動廣大勞動青年參加蘇維埃工作”作為共青團的中心任務之一,強調青年參與蘇維埃建設的重要性,“勞動青年為了保護整個階級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就要選派自己的代表參加蘇維埃政權”。共青團在落實蘇維埃法令、參加蘇維埃選舉、協助蘇維埃經濟建設等方面十分活躍,引領青年投身創建新社會的工作。1933 年夏,川陜省委決定“青年團必須領導廣大勞動青年積極參加堅決為蘇維埃的土地法令而斗爭”,“勞動青年同樣要成為分配土地的積極參加者”[1]99-101。在農業生產中,青年組成突擊隊、代耕隊等,幫助紅軍家屬和貧雇農耕種。川陜蘇區團的“四大”決定“窮苦青年要參加經濟建設,各地多多開設工廠和鍋廠、碗廠、紙廠、鋼鐵廠、煤廠等等,……并要多多積股成立青年合作社,開展合作社運動,改善青年生活,廣大的宣傳青年群眾要努力參加生產、學藝”[1]367。當時的《少年先鋒》報,普遍記載了青年投身蘇維埃建設的英姿。
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圍繞中心才能找準方向,服務大局才能體現價值。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共青團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的舞臺。共青團的工作必須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主線,找準工作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引領廣大青年群眾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文化發展大舞臺、社會建設新領域、科技創新最前沿、重點項目第一線、基層實踐大熔爐,深入開展群眾性勞動競賽、科技創新等活動。切實發揮好青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歷史性貢獻。
川陜蘇區的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團結組織廣大青年圍繞革命任務積極開展工作,培養了大批政治堅定、精神昂揚、素質過硬的革命者,為蘇維埃運動的蓬勃發展作出了歷史的貢獻,留下了深刻生動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新時代開展黨的群團工作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始終堅持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歷史經驗與鮮活的時代實踐聯系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廣大青年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斗爭中貢獻時代青年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