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英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的牽掛。2020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自1987年互聯網技術進入我國,在其三十余年的創新壯大同時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政務政令延伸、科教文衛事業進步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旨在助力全體社會成員全面發展。在全國城鄉協同發展利好形勢下,鄉村原由于區位優勢先天缺失,資源挖掘相對乏力等歷史緣故所導致的信息數字化事業較城市起步晚、質量低等現象逐步好轉,尤其在近兩年的政策大力支持下發展進入快車道。 三農信息數字化深度參與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事業,
為農村治理帶來新的治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如何在政策指引下依靠“數字農村”路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治理新模式,確保脫貧不返貧,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當前農村治理的一大思考點。
三農信息數字化的過程具有系統性和外向性,在參與農村治理中可以凸顯信息技術原有的高效、穩定、便捷的優秀品質,為農村治理的工作開展和成效提升鋪墊技術基礎。接納數字三農的農村治理能夠將工具屬性和人文溫度有機結合,使三農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三農與城市的紐帶更加穩固,從而達到“政”“通”“人”“和”的可期前景。
1.1 政務精簡與延伸。政務精簡,指的是簡政放權,各級政府轉向服務型,精簡群眾辦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政務延伸,則指的是政務服務覆蓋范圍,深度聚焦政務服務手續流程。農村信息數字化集中解決因技術因素直接導致的群團溝通中的難點、堵點、痛點,以數字技術為媒介將政務繼續向基層延伸。地方政府以搭建的政務服務網站、APP和小程序為中介,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便利。以天津市網上辦事大廳為例,該網站已搭建至鄉村一級政務服務,農村群眾可以按所在地選擇辦理個人業務,層次分明,流程簡單,手續簡便。
1.2 信息暢通與便捷。信息暢通是三農數字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標志。在信息技術沒有完全介入三農領域時,農村治理的信息接收呈現滯后性和殘缺性,關于農村治理的相關政務信息、惠民信息的流暢程度僅僅能夠維持在及時準確的層次,對于進一步收集整理三農信息,針對性給予農業生產和農村治理建議能力較弱。三農信息數字化的過程包含搭建農業信息網站,鋪設農村5G快車道,在實現交通暢通現有基礎上實現網路暢通。
1.3 人民普及與提升。強調農村治理的原因就在于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緩解由于城鄉差異直接導致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信息技術成果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是三農信息數字化服務于農村治理的典型表現。農村群體通過信息交互,及時反饋三農領域的實時情況,與城市信息化軌道接軌,為建設新型農業、現代化農村提供與城市質量相媲美的符合農村實際需求的信息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1.4 社會和諧與穩定。社會和諧是農村治理的既定目標,信息技術介入三農領域,參與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過程中將工具屬性與人文溫度相聯系。農民作為農村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不但能夠在農村生產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而且在生活中將切實感受到三農信息數字化對精神生活品格質的提高。農村治理要僅僅依靠數字技術,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農村精神文明推動移風易俗順利完成,繼續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社會和諧穩定增添信息砝碼。
2.1 數字黨建引領方向。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黨旗所指,勝利所向。農村治理不僅僅是一項社會事業,更是一項政治任務。農村治理的首要位置應是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使之持續發揮凝聚黨員力量,鍛造戰斗堡壘作用。在三農領域開展黨建工作尤其注意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破除科層制信息溝通缺陷,掌握黨員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實情,胸中有藍圖;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組織管理效率,精準黨員干部考核,夯實黨建基礎,以廉潔高效的組織個人形象引領農村群眾有序參與村務決策,為農村治理貫徹黨的精神,把握前進方向。
2.2 數字技術推動共富。三農信息數字化的過程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參與農民實踐的過程。關于農村中人的實踐,可分為生產性實踐和非生產性實踐,生產性實踐包括傳統農業在內的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治理的基礎就是保持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拋棄經濟基礎談理想都是空中樓閣。農業生產應用普及數字技術和信息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地反饋生產實踐中的困難與問題,因地制宜規避生產陷阱,破除豐收障礙。數字技術助三農的典型是全國各地的三農信息服務網,圍繞農資、農產品,強大的綜合服務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全體農民共同富裕。
2.3 數字文化助力鄉風。三農非生產實踐,主要指農民的社會實踐,主要表現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當代主要表現為政治實踐、村務參與、鄉風建設。農村治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切實從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圍繞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需求,保障農民基本物質生活基礎上逐步改善精神生活質量。農村治理要統籌農村安全和發展,營造文明開化的良好鄉風氛圍。由于信息相對閉塞,農村是封建舊思想和邪教思維侵蝕的主要地區,文明禮貌的鄉風習俗是農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三農信息數字化能夠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信息科學準確展示給農民,抽離掉舊邪思想的重要土壤,從根本上杜絕“影子政府”的產生。在鏟除落后思維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廣泛宣揚文明禮貌新鄉風,打造農村精神新天地。
3.1 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鄉村振興戰略好不好,農民群眾最知道。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在預定時間節點實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結構性支持。三農信息數字化是一味催化劑,能夠讓農村治理工作的成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使科技工具的進步性和農村制度的人本性深刻作用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結構轉型。
3.2 繼續完善城鄉協同格局
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是鄉村振興抓手,繼續完善城鄉協同發展格局是開展農村治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農村治理過程中可以看出,農村內部的三農是一個小型內循環,農村外部與城市互動是較前者略有差異的。三農信息數字化,就是以消除城鄉數字壁壘為己任,以工具途徑參與農村治理活動,以精細化、均等化的信息資源服務城鄉聯動格局,著力實現農村信息內部自循環和城鄉雙循環的協同模式。城鄉協同一體化是事關保障三農穩定、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因素,是優化我國城鄉結構的最優策略。城鄉協同的大格局需要農業、農村、農民信息系統的持續發力。
3.3 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農村治理需要警惕風險,應對處置突發事件。以新冠疫情為例,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流動性大,疫情防控任務較其他各國更為艱巨,然而我國取得了在短時間內基本穩定局面,有序恢復生產的戰“疫”成績,這得益于較為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三農信息數字化將破除地區、省份、城鄉間的數字鴻溝,高效精準地將人員流動信息共享,以便農村城市及時作出準確反應,這將補齊農村公共信息能力薄弱的短板,大幅度提升廣大農村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農村治理是一項包括治理主體、村民意識、鄉村經濟在內的系統性工程,是保障農業糧食安全、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基礎性事業。農村治理的實質是解決人的問題,讓農民在勞動生活中感受到尊嚴和愉悅,促進全面發展。信息技術的介入,即三農信息數字化,能夠將冗雜瑣碎的三農事務統籌到信息系統中,以精確無誤的數字符號深度參與農村治理,在解決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發展、保持農村穩定等方面發揮出強大的數據分析整合優勢,利用大數據平臺對三農領域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建設性意見,有效彌補了農村先天性不足,以更加緊密的城鄉聯動機制,在鄉村振興戰略感召中實現自身價值,為在社會信息化浪潮中更好開展農村治理助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