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永吉 132214)
我國設施栽培的農業作物主要有蔬菜和瓜果,但因病蟲害影響所導致的減收率可達到20%-30%,所以農業生產者需要通過應用綠色植保技術來穩定設施栽培的農業產量,將綠色植保技術應用于設施栽培中,可以減少蔬菜、瓜果生產中的農藥殘留問題,滿足現代社會中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對此,基層的農業管理部門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設施栽培中,發展綠色植保技術既能夠防范病蟲害問題,還能夠提升農作物的品質,解決傳統設施栽培技術中一系列的種植問題,可以起到優化設施栽培的作用。
1.1.1 流行速度快、危害期延長
在設施栽培條件下,作物在弱光、低溫的環境下生長,植株的抗病性較低,一旦爆發病害,則病害就會在種植區中快速的流行,在短時間內會嚴重危害農業生產效益。如果設施內生態環境發生改變,那么病蟲害的發病時間就可能提前,所以危害期會隨之延長,如溫室白粉虱之類的害蟲,可以在設施內持續繁殖,并且世代的增加基數,與常規的種植模式相比,設施栽培的蟲害問題是由季節性突發變為周年性發生。
1.1.2 土傳病蟲害嚴重
因為設施內的土壤位置相對固定,所以病蟲害源的積累非常嚴重,尤其是病蟲問題,土壤為病蟲提供了可以越冬的場所,導致病蟲的基數越來越大,隨著設施栽培使用年限的延長,病蟲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
1.1.3 生理性病害更多
因為設施栽培的種植環境比較特殊,所以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各類病害的發生幾率增加,尤其是生理性病害和缺素癥的發生,要比傳統種植模式中的發生概率更大。
1.2.1 施藥觀念落后
因為設施栽培內的病蟲害問題比較常見,所以可能會出現重復用藥的情況,而農業生產者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缺乏科學的認知,常常胡亂用藥,或者用藥超標。
1.2.2 施藥技術落后
我國設施栽培中的植保作業多數沿用傳統的手動背負式施藥噴霧器,這種噴霧器的霧化效果較差,而且藥液噴灑的均勻性不高,藥液附著植物的幾率也不高,常常會發生藥性流失,況且設施栽培的種植環境本身就是低溫、高濕,經過這種噴藥作業以后,設施內的濕度更大,容易引發植物的霉爛,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而且農業生產者的勞動強度較大,設施內又相對密閉,施藥人員可能會出現中毒。
設施栽培是一種封閉系統,也有半封閉的形式,設置清潔措施就是將設施的“隔離”功能發揮出來,使之具備防治病蟲害的屏障,可以將病蟲害的傳染源隔離在外。清潔措施包括清潔種苗、清潔水肥、清潔設備、清理宿主幾個方面,農業生產者要杜絕帶病種子入內,播種前可以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培育無病蟲害的苗。要使用潔凈的水源灌溉,不可使用廢水、污水,盡可能的使用腐熟的農家肥,腐熟以后的農家肥不會有病蟲。農業生產者可以使用福爾馬林水溶液清潔設施的墻體骨架及其他部位,尤其是在夏高溫季節,應對設施內的骨架及用具進行清理,再使其裸露在陽光下,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達到殺菌的效果。由于設施栽培的位置相對固定,易于積累病蟲,所以農業生產者在采收完成以后,應當立即清除所用的地膜、秸稈及病株等,集中處理以后可以減少病蟲害的寄住,降低病蟲害的基數,作物的生長期間要及時的拔出病株,可以減少傳播源。
農業生產者通過改進作物的栽培措施,可以為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減輕病蟲害問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業生產者可以利用合理輪作的方式切斷病蟲的食物鏈,使其饑餓死亡。輪番耕作的作物不應是病蟲的寄主,輪作的實踐可以由病蟲的情況進行調整,一般來說以2-5年的輪作為宜。農業生產者應當選擇抗病蟲良種,根據吉林省的種植習慣來調整種植品種,許多優良的品種都具有較強的抗逆性,適合在冬春季節栽培,而且可以實現高產。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嫁接育苗的形式提升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如應用抗病性強的砧木進行嫁接,能夠防治蔬菜的枯萎病或根結線蟲,砧木的根系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可以嫁接以后換根,植株的抗寒性、耐濕性都會大大提升,而且能夠克服連作障礙,產量得到顯著提升。
2.3.1 太陽能消毒技術
在氣溫達到35℃以上時,農業生產者要及時的清理設施,可以施用有機肥并灌水,再蓋上透明喜熱薄膜覆蓋,密閉數天以后,土壤中的有機肥會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充分發酵,產生酵母菌等有益菌群,土壤的溫度也會隨之升高,那么土壤中的多數病菌和線蟲就會被殺滅,常見的太陽能消毒技術有太陽能石灰氮消毒法。
2.3.2 熱水土壤消毒技術
農業生產者可以用鍋爐燒75-100℃的熱水,直接澆灌在土壤上,土壤的溫度會迅速升高,如此一來也可以達到消毒的作用,這種方法與蒸汽消毒的方法類似,而且不會受季節因素的限制,農業生產者要保證消毒前土壤干燥,深施農家肥以后翻平土壤,在地上鋪設滴灌,用地膜密實封閉土壤,通入熱水。一般來說,澆灌100L/m2的熱水,可以消毒0-20cm的土層,澆灌200L/m2的熱水可以消毒30cm的土層,作業完成2天以后可以開展播種工作。
2.4.1 臭氧消毒技術
臭氧與氧氣是同素異形的關系,在常溫、常壓的狀態下易分解,而分解成的單個氧原子具有的活性,可以迅速破壞微生物的結構,那么微生物就會失去生存能力,所以臭氧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常見的臭氧發生器是根據高壓放電來電離出空氣中的臭氧,在密閉的設施里釋放,不會和人體產生接觸,農業生產者要嚴格的控制臭氧的使用濃度和時間,在防治臭氧病蟲害的工作中,用于定植前的設施消毒。
2.4.2 靜電除濕技術
設施栽培的環境中,高濕是其主要的特點,空氣中的濕度主要來自于土壤中水分的蒸發,還包括植物的水分蒸發,所以設施內的水蒸氣會接近飽和的狀態。如果農業生產者不及時的調節設施內的濕度,很容易使植物受到危害,可能會產生落花落果的情況。靜電除濕技術是通過靜電凝結式除濕機來降低設施的濕度,除濕技術的能耗較低而且效率較高,對環境也不會產生污染,整體設備的耗電率在0.15kW之下,除濕量可以達到0.5kg/小時。
2.5.1 防蟲網技術
農業生產者可以在設施的通風處設置防蟲網,一般的害蟲難以通過防蟲網進入設施內,可以為作物的生長環境起到防護作用,減少了外界害蟲進入設施內的可能,也有效的避免了多種媒介害蟲的傳播途徑。
2.5.2 其他防治技術
農業生產者可以配合防蟲網技術的應用,通過以下的方式防治病蟲害問題。如利用害蟲對顏色的趨性來誘殺害蟲,在設施內懸掛黃色的粘蟲板等;利用害蟲對某些物質的趨性誘殺害蟲,如糖醋液、性信息素等;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如白熾燈、高壓汞燈等等;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防治害蟲,如瓢蟲、食蚜蠅等等,可以捕殺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害蟲。
農業生產者在應用綠色植保技術時,應當考慮設施栽培環境內的清潔情況,減少病蟲害的傳染源頭,可以降低病蟲害對農業設施栽培的影響,同時農業生產者也要注重對設施內的消毒工作,可以運用熱水、臭氧及太陽能等方式進行消毒,因為設施農業的土壤相對固定,所以病蟲害的基數難以控制,而且一旦發生病蟲害,則影響的范圍也很難控制,那么農業生產者就要盡可能的通過加強日常管理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再選擇其他的輔助技術措施,達到綠色植保技術與設施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的效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應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