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春
(勐臘縣關累鎮林業服務中心,云南 西雙版納 666302)
在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林業資源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比如說,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樹木健全的根系能夠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幫助吸收土壤水分,減少雨水的沖刷作用,控制水土流失,對附近土壤進行有效保護,也使得其他地表植物得到保護。林區內生長著多個種類的樹木,林區覆蓋土壤的范圍大,能夠降低土壤表層與內部水分的蒸發,提高土壤的含水量。
林業資源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森林內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林木,長勢旺盛。樹木有著健全的根系,能夠直達土壤深處,牢牢固定周圍的土壤,廣泛吸收水分,保障周圍土壤的濕潤。當風沙天氣來臨時,林區的樹木可有效降低風速,使風向發生改變,以免沙丘發生移動,就能發揮防風固沙的效果。
通過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樹木能夠實現正常生長,吸收來自空氣中的熱量,使林業區域溫度得以降低。在蒸騰作用過程中,可以使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加,實現對空氣溫度的有效調節,促進降水量增加。與此同時,林區內樹木的生長都需要光合與蒸騰作用,樹木的光合作用會吸收掉空氣的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此外,蒸騰作用會吸收空氣中大量的熱量,向空氣中釋放一定量的水分,既能凈化空氣,也能使空氣污染狀況得以改善,以起到防治污染的作用。
在配置環境資源時,也要講究科學性與合理性,林業生態發展中,未能深入探索原有森林資源,無法獲取明確的林業資源數量信息。對新建林業而言,因為整體規劃不足,直接影響了新建林業生態保護作用的發揮。所以,對于林業保護部門來說,需要充分考慮如何發揮林業生態的作用,并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系統。由于缺乏有效探索,也沒有進行整體規劃,使得林業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林業資源配比、資源供給不均衡的情況,影響了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林業發展追求的是可持續性,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卻未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導致林業開發出現不合理的問題。當前,不少地區都面臨樹木的亂砍濫伐問題,肆意掠奪林業資源,對林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損害。此外,也要一些地區,比較注重表面化環保,只為了獲取眼前利益,導致造林缺乏可持續發展規劃,給林業平衡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
就現有的林業資源開采而言,掠奪式開采比較猖獗,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使得自然環境受到不利影響。一方面,林業生態保護系統尚不完善,導致一些制度無法對林業生態保護工作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林業生態保護工作具有長期性,也比較繁瑣,導致相關部門所投資金短缺,造成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比較落后。
林業生態都存在過度開采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這些年,人們都在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對很多人而言,一旦面臨自身利益問題,依然會選擇砍伐樹木,甚至出現超限采伐的現象。此外,關于林業生態的保護制度,缺乏明確性,使得林業生態保護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影響了林業生態保護效果的發揮。
進行林業生態建設,主要是為了保護環境。第一,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第二,基于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加強規劃,科學進行布局,使環境與生物實現和諧共處。做好林業生態保護工作,能夠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切身利益關系密切。就林業生態保護工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可持續發展有著諸多優點,比如說,周期長、投入充分、規模過大。正是考慮到部分投資無法獲得補償,導致投資者向林業生態保護投入資金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就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科學把握生態建設要求,強化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相關政策的引導作用。此外,還要做好林業生態保護宣傳工作,動員廣大社會群眾加入到林業生態保護中去。
注重林業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徹底摒棄傳統以木材為主模式,確立生態建設目標。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加強林業科研成果研究與推廣,加大對林業經營者的督促力度,讓其熟練地運用相關技術。還要加強先進技術開發,著力推動林業生態建設發展,并使林業建設發展模式、運行及管理系統與國家經濟發展形勢相符。為了實現由天然林采伐向人工林采伐的轉變,必須注重人工培植工作的開展,當前,地方政府也要發揮主動性,對天然林的商業采伐行為采取相應的強制性措施,這樣既能對天然林資源進行有效保護,也能在商品林基地建設過程中推動生態建設。
加快森林利用結構調整,改變當前的森林發展模式,既能解決木材供給,也能改善林業生態保護現狀,實現林區經濟快速發展。除了要堅持市場導向外,還要科學分析和選擇市場,采取分類經營模式,使速產林、工業林、豐產林實現良性發展,進而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為推動林業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保護機制。鑒于當前林業生態保護存在諸多問題,相關部門亟需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林業法律制度,彌補現有林業保護制度的不足,提高林業保護部門的工作積極性,也能提高對林業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增強人們的林業保護意識與法制觀念。此外,還要正視亂砍濫伐、掠奪式采伐等問題,實行嚴厲的懲戒機制,工作過程中保證相關制度落實到位。
林業生態保護十分特殊,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林業生態保護過程中,必須加強林業生態保護責任制度落實,對林業生態保護人員的工作內容予以明確,發揮責任機制的管制與引導作用,促進工作效率提升。在生態保護工作實踐階段中,要確保責任制度在每個工作人員中得以細化,對林業生態保護資源進行科學統計與整理,確保各階段都有相應的責任人負責,這樣既能避免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機制風險,又能促進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效率提升。
生態林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充分了解當地氣候特點,對林業發展方向進行科學調整。具體而言,林業部門應利用好林業條件資源,加強分析,考慮林業條件與氣候特點,為生態林業發展提供有力參考,使生態結構發生改變,使林業資源得到合理使用。同時,對于易出現林業災害的地區,需要加強預測,為相關工作者提供有效指導,讓其改變現有的工作模式,使得林業系統建設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也能推動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人工造林,容易造成森林結構單一,影響了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因此,對于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應當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類似于自然演替方式,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減少石漠化對生態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實施封山育林的過程中,需要分析植被種類與幼樹具體情況,明確具體的封山育林方式,并通過相應的方式確定其時間,實際實施時,要使造林地發展成植物群落,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逐步生成復雜穩定的生態系統。此外,大力發展人工造林,使植被加以恢復,在生態建設過程中,能夠通過退耕還林的方式加快植被恢復,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條件選擇相應的人工造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