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陽 譚 莉
(1.利川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北 利川 445400;2.江陵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湖北 江陵 434100)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不規范的行為,比如田間焚燒秸稈這樣的傳統農業活動仍然存在,焚燒時產生的大量濃煙飄向大氣中,會對大氣造成很嚴重的污染,又比如在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對農民的垃圾分類知識和環保意識宣傳普及力度不夠而造成的農業垃圾的隨意堆放,還有由于大多數農民對化肥、農藥的不正確、不全面認知,或者過度的追求農作物增收、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他們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長期大量的使用,以及對塑料大棚的大量使用等等不當的農業生產行為,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為化肥、農藥以及塑料這些東西,里面含有的某些有害物質很難降解代謝,殘留物滲入土壤和水源中,或者附著在空氣塵埃里,飄入大氣中,空氣,水土都會被污染,并且會伴隨著生態系統的循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有害物質殘留在水源,土壤甚至農產品中,對人類的生活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除了以上所說的農藥化肥過度使用、農業生產垃圾隨意堆放,田間焚燒秸稈等不良的農業行為造成的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在我國現代經濟發展中還存在眾多其他的污染,例如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輻射污染等、光污染等等眾多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污染,由于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為了獲得局部短期利益,對大自然的不斷開發、無盡索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態系統平衡破壞,自然災害頻發,比如泥石流、沙塵暴、土壤嚴重侵蝕、酸雨、澇災、旱災或者極端惡劣天氣等等,盡管我國也一直在針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積極的采取措施,但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農業生產水平低,抗災能力低下,易受天氣的影響,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天氣系統一旦發生異變,農業就會出現大面積受災,且災后恢復速度慢,農業生態環境只會陷入更加脆弱的惡性循環,直接威脅到農業經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簡言之就是既要達到農業發展的目的,又要保護好自然生態資源,滿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我們提倡經濟發展,增加產出,但是不能以破壞環境,損傷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而是要去建立一種既能夠保護自然資源,又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還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有活力、適當可行的農業生產,這是目前農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對實現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中國的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要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現代科技力量的支撐,加強核心的農業科學技術,在保證農業高生產率的前提下,做到農業的低污染、低耗能,使得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
農民是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很關鍵的一環,因此,全國各地的政府必須要全方位的向人民宣傳強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通過線上的新聞廣播、官博、官微以及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和線下的村委會,環保知識宣講會等各種不同的可利用渠道向農民普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改變他們原有的不良的傳統種植習慣以及思想觀念,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惡劣影響,意識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他們如何科學正確的開展農業生產種植活動,同時還要定期展開對農民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及時的向農民普及農業種植發展的環保新知識,培訓其掌握新的農業種植技術,不斷的強化他們的農業環保觀念,讓他們用更科學有效的方式開展農業活動,形成全社會堅定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進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盡量修復目前已造成的破壞與污染、減少進一步的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各部門要依據我國相關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根據我國不同地區間的農業生態環境和發展特點,針對性的制定發展改善的可實施細則,比如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面積,改善水質的污染和惡化,或者生態移民,增加森林和濕地面積等等,讓各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據當地農業生態系統發展的實際情況,比如氣候、地理條件等,制定適合當地的科學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規劃和目標,完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除此之外,就是要合理的開發利用先有的農業資源,推進更加健康的農業生態發展模式的建設,比如“稻田養魚、糧-桑-魚結合、雞糞喂魚-塘泥種植”等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讓農業的生態資源可以循環利用、永續利用,進而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從改善減少現有污染和合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兩方面,來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而新時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是要靠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比如培育優質的新品種提高農業效益、發展新型的種植技術降低耗能、通過科技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等等,科技的進步是合理開發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加大農業科研資金的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或者以補貼的形式加強廣大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主動性,提升農業科技的創新力度和能力,完善農業產業結構,又比如整改一些污染較嚴重的化肥廠,農業工廠等等,要持續加大對農業科技自主研發與創新,使其能夠有效的支撐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建設初期,我國的行政制度一直強調行政機制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市場和社會群體的力量,個體主體責任突出,社會化責任強調不足,導致環境保護制度在實踐中效率低下。只有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進行調節,建立政府行政加上市場調節的雙輪驅動的長效機制。在農業環境的綜合治理上,強調社會責任,形成政府、社會和各市場主體的監管體系。
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一直都是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熱點和趨勢,目前,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狀態等等,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是不可取的,農業生態環境的諸多方面走在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需要我們去不斷的改進完善。國家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也好,加大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也罷,我們必須明白關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件事是真真切切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污染排放量進行農業活動,采用科學環保的農業種植方式等等,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主動的去防止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并且為后代保留發展生存的自然資源空間,一起推進農業環保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