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玲 陳豐年 劉俊美
(1.襄城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許昌 461700;2.鄢陵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許昌 461700)
小麥播種及預留行的設置。小麥播種時,按20cm行距播2-3行小麥,預留80cm空檔,形成一個播種帶,有利于小麥的機械收獲,有利于三櫻椒機械播種,又有利于小麥收獲后三櫻椒的田間管理。 整地、底肥、小麥品種選擇。整地要求深耕細耙,耕深25cm左右;麥播整地時每畝施15-15-15(N-P-K)三元復合肥30kg做底肥;選用早熟、矮稈、抗病能力強、直立性好的小麥品種,如矮抗58、偉隆169等。
整地,三櫻椒播種前整地宜早不宜遲,應于冬前中耕,特別是土壤粘重的地塊,凍融交替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消除明暗坷垃,殺死地下害蟲蟲卵,減輕地下害蟲的發(fā)生。 施肥, 利用冬前農閑施有機肥每畝2000-3000kg+三元復合肥40kg或辣椒專用肥40kg;用微耕機對預留行進行中耕、耙細,旋耕深度20-25cm,要做到深、透、細、平,無明暗坷垃。
三櫻椒出苗期正是地下害蟲危害的活躍期,特別是金針蟲的危害,常常會造成辣椒苗的缺苗斷壟,還會對滴管帶造成破壞,使滴管帶灌水效果嚴重降低,甚至無法使用。為了防治地下害蟲對辣椒苗和滴管帶的危害,進行藥劑處理,可在整地、施肥同時用辛硫磷、敵百蟲等農藥進行田間處理,防治地下害蟲。
種子丸粒化是利用專用設備將含有農藥、微肥、生長調節(jié)劑、保水劑、增氧劑和輔助材料等專用配方制劑進行包衣,制成直徑3mm大小的丸狀顆粒,利于機械化精量播種,起到播種—出苗期防治病蟲危害、防止脫肥、抗輕度干旱等作用,促進苗齊苗勻苗壯、促根發(fā)育,抑制雜草生長,為三櫻椒在小麥收獲前后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
麥套三櫻椒播種采用一機四行兩組的播種模式,每兩行一組,在小麥的預留行中間位置播種,行距30cm,穴距12cm ,播深2cm左右,每穴播種5-7粒, 每畝丸粒化種子用種量2kg左右;組間距70-90cm,組間是生長中的兩行小麥;小麥收獲后,自動形成寬行70-90 cm,窄行30 cm,寬窄行種植,對三櫻椒的生長和管理十分有利。三櫻椒播種機采用專用的懸掛式播種機,播種、覆膜、鋪設滴灌帶一次完成。播前要認真檢修、調試播種機,確保運轉順暢;將播種漏斗內清理干凈,保障下種順利。將種子倒入播種漏斗內,在平整地面檢查、調試,達到勻播要求后進行大田播種;播種時機械行走一定要勻速慢行,提高播種質量。
三櫻椒直播采用鋪設滴灌帶、覆膜、播種一次完成,對滴灌帶和地膜有一定的要求。滴灌帶采用直徑15mm通用滴灌帶,播種時由播種機自動鋪設于每組兩行辣椒的中間位置,用于三櫻椒生長中的水肥供應。地膜采用寬50cm,厚0.01mm的黑色除草膜,主要作用是保墑、防草、提高地溫等,由播種機自動覆蓋于小麥的預留行內,并把滴灌帶覆蓋在地膜下。
適宜播期。丸粒化三櫻椒的適宜直播期為三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地溫穩(wěn)定在5℃時三櫻椒即可萌發(fā)、出苗。由于麥苗形成的田間小氣候和地膜的雙重保護,倒春寒對辣椒苗的影響不大。底墑要求。直播底墑以黃墑為宜,3月底、4月初氣溫地溫達到出苗要求時,即可滿足種子萌發(fā)對水分的要求。 播種深度。三櫻椒的丸粒化直播采用鋪滴灌帶、覆蓋地膜、播種一次性完成,采用先覆膜后播種工藝,排種器在鋪好的地膜上均勻開孔、打穴、播種,穴深2cm左右,播后無需覆土,種子包衣及穴內的少量碎土即可保證種子萌發(fā)、出苗。
8.1 墑促苗。3月下旬,地溫穩(wěn)定在5℃時,根據土壤墑情要通過滴灌帶及時補墑,補墑要做到土壤濕潤,墑情均勻即可,忌大水漫灌。滴灌帶管徑較細,過長時遠端灌溉效果較差,生產上,視地塊的實際長度可分段灌溉,每段長度50m左右為宜。8.2間苗定苗。播種后10天左右開始出苗,20天左右可出齊苗;出苗后要及時査苗補種,發(fā)現(xiàn)地下害蟲危害時要及時滴灌殺蟲劑,確保全苗。直播辣椒苗期由于氣溫較低,6月份以前地上部分長勢較弱,以根系生長為主;小麥收獲后,地上部分進入快速生長期;當植株達到5-7片真葉,株高8-10cm,苗令45天左右時,及時間苗、定苗,一般每穴雙株留苗,每畝定苗10000株左右。8.3適時摘心。直播辣椒在與小麥共生期間,地上部分生長比較緩慢,節(jié)間較短,株高較低。定苗20天后,9—11片葉,苗65天左右,于6月中、下旬,要及時摘心打頂,摘心時要保留莖生葉6-8片,抑制主莖生長,促使植株矮壯,增加有效側枝數(shù),多分枝多開花多結果,提高單株結果率,爭取6月下旬-7月初封壟,每畝達到10-12萬分枝,結果100-150萬個。8.4肥水管理。麥套三櫻椒在施足底肥基礎上,根據各個生育階段對養(yǎng)分的要求科學追肥,促早發(fā)、健壯、不早衰,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三櫻椒從定植到收獲一般追肥3-4次,每次追肥間隔不低于15天。追肥要隨水沖施,以水溶肥為主,追肥澆水要依天氣情況靈活掌握。 二是最后一次追肥的時間不晚于7月20號。三是追肥應視天氣變化而定,忌高溫時追肥,忌濕土追肥。8.5病蟲害防治。三櫻椒病蟲害主要有枯萎病、炭疽病、疫病、日灼病、病毒病,蚜蟲、棉鈴蟲、飛虱等,“防重于治,治早治小”;三櫻椒出苗前,對小麥病蟲害進行普遍預防一次,防止小麥中后期用藥(唑效類)對三櫻椒苗期產生藥害。5月初,用多菌靈+毒死蜱800倍灌根或隨水沖施,防治立枯病、猝倒病等苗期病害及地下害蟲;在小麥收獲前20天,用吡蟲啉或阿維菌素等防治蚜蟲、飛虱、葉蟬、薊馬等,切斷辣椒病毒病的傳播途徑,預防病毒病的發(fā)生。6月初多菌靈、疫霜靈等預防辣椒疫病、炭疽病、斑點落葉病。7月后重點防治辣椒日灼病,用吡蟲啉+微肥(鈣)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9.1 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9.1.1 品種混雜退化。農民一次購種,多年種植,并且不進行株選,三櫻椒種植分化導致田間混雜。
9.1.2 苗弱不壯。小麥三櫻椒共生期長達60天左右,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止滯后,猝倒病、立枯病發(fā)生嚴重,造成高腳苗、病弱苗。
9.1.3 病蟲危害。日灼病、病毒病嚴重,造成減產;把茶黃螨危害誤認為病毒病,延誤防治。
9.1.4 商品性差。果形長短不齊,粗細不一,色澤除深紅外,還有淺紅、黃紅、黃白,另外也有病蟲果。
9.2 應對措施。
9.2.1 選擇科研或專業(yè)育種單位生產的種子;收獲前選擇株型緊湊、結果多而集中、符合本品種典型性狀的植株選種使用。株選自留種可使用2年。
9.2.2 培育壯苗,標準是株高15~20厘米,12片葉,色澤濃綠而肥厚,莖粗3厘米,手感有彈性,根多而白無病斑。
9.2.3 加強管理。一是合理密植,出苗后及早間定苗,穴距15~20厘米,每畝定植10000株左右。二是間作玉米,小麥收獲前7~10天,在辣椒行旁邊按0.5~0.6米株距間作早熟玉米, 辣椒玉米間作,棉鈴蟲一般只取食玉米心葉,三櫻椒受害率顯著降低。三是適時摘心,加強肥水管理,收麥后,及時摘心,要摘小、摘早,促側枝生長,壯苗宜早,弱苗宜晚,一般18~20片葉時摘心。 四是病蟲害防治,收麥后,及早用2.5%撲虱蚜2000倍液、2.5%功夫2000倍液、50%避蚜霧交替噴施,消滅蚜蟲、白粉虱,預防病毒病,此后視蚜蟲發(fā)生情況7~10天噴施1次。預防病毒病,7~10天噴施1次病毒K600倍液、5%病毒清300倍液、20%病毒A400倍液、交替用藥,連噴5~6次;防治日灼病,除間作玉米外,可在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噴施0.5%硝酸鈣溶液2~3次,間隔7~10天噴1次; 防治棉鈴蟲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及時到田間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蟲卵、幼蟲可用綠福800倍液、47%樂斯本800倍液防治;發(fā)生期間5~7天噴施1次,連續(xù)2~3次;關鍵是在蟲卵期、3齡幼蟲前徹底消滅。
9.2.4 適時打頂。打頂期為9月10日左右。若不打頂,后期果掛果晚,收獲時為淺紅色、紫色、更多的是青色,曬干后色淺、皮薄、果輕、質量差、價格低、經濟效益下降。
9.2.5 適時拔秧,及時采收。在寒露至霜降拔秧、晾曬。或在拔秧前7~10天用40%乙烯利1000倍液在晴天上午噴施,促使營養(yǎng)轉化,利于果實轉紅。在采果過程中,將自然成熟、果形正常的與未完全成熟的青果及果形太小、病蟲果分開,實現(xiàn)優(yōu)質優(yōu)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