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喜
(山西省五臺縣茹村鄉人民政府,山西 忻州 035508)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涌現出來,在農業生產中應用這些新技術對于提升我國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具有重要價值。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對于實現建設新農村、構建新型農業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因而,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讓新技術和機具能夠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很多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不僅能夠推動當地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轉變,讓當地農業能夠向著農機化生產上轉變,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有效解放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村中的人口向城市大量轉移,使得農村中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新機具的應用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再者,通過推廣應用新機具,能夠有效提升化肥農藥的利用率,讓農業生產資源得到綜合利用,讓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當中的需求降低,改善化肥農藥帶來的嚴重污染問題,符合當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發展需求。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起步時間較晚,在近年國家的政策推行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腳步也在不斷加快。而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讓當地農業的經營模式和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變化,讓農民在新技術上的主觀能動性也能發生變化。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本身的綜合素質和掌握技術能力的水平較低,所以對于新機具和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思想意識還比較落后,使得近幾年來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受阻,因而需要進一步推廣新技術和新機具,才能不斷強化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業的生產模式向著機械化方向發展。
科研成果最終是要得到實際應用,有效轉化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在當前,為了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升農作物產量,推廣新技術和新機具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新技術和新機具都是科研成果的表現,但每一種科研成果的轉化都需要面臨很多障礙,在實際應用前可能會受到夭折、推廣不下去等困難,使得在實際農業生產當中應用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機會非常少。而推廣新技術和新機具讓更多科研成果能夠向社會生產力轉化,讓更多科研成果都能夠體現在實際生產當中,讓地方農業經濟得到發展,讓農村生產力和勞動力得到解放,讓農民能夠切實體會到科技進步的好處。同時,科研成果在轉化過程中也會遇到和當地自然條件不匹配,技術條件不滿足等問題,這會讓科研人員對其進行再研究和改進,讓科研成果的研發效果能夠充分體現出來,讓科研成果能夠在后期的轉化效率能夠得到大大提高。
新技術和新機具在實際農業生產當中得不到很大范圍的推廣的原因在于農民自身的技術素質不高,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使得農民應用新技術和新機具的熱情不高,無法將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的效果體現出來。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工作,為農村輸送農機技術人才,對當地農民進行宣傳和技術培訓,讓農民能夠掌握農機使用技術。在對技術人員進行培養時,應該結合當地新技術和新機具的實際應用情況,有針對性地建設人才培養體系,讓技術人員與當地的農機化更加匹配。
隨著信息化建設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不斷增多,在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管理當中也應該應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具體應該從信息化隊伍建設上入手,構建比較完整的農機化技術信息化管理平臺,讓所有的新技術和新機具都能夠在平臺當中得到登記和顯示,同時還要加強后期的維護和更新,對新技術的信息進行不斷更新。同時,也要加強對信息化平臺的宣傳,通過一些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對信息化管理平臺進行宣傳,讓當地更多農民了解平臺,并且最終能夠通過平臺認識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增強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效果。
當前的推廣模式不太適合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應用,需要創新推廣模式,可以采用指令推廣模式,通過下達推廣指標的方式來進行推廣。同時,也要加強市場調研,通過實際走訪的方式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以及現實經濟實力,合理制訂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計劃,進行有效的推廣工作。在實際推廣過程中,應要求推廣人員做到換位思考,即站在農民的角度,充分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及經濟實力情況為農民展示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操作流程,改變及增強農民對于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實際認識。
在推廣新技術和新機具過程中,鑒于技術人員和農民缺乏相應的支持,沒有制度作為依據,很難在地方開展新農具和技術的推廣工作,因而要想實現農業生產農機化以及推廣新機具和新技術,就需要對技術人員和農民在新機具和新技術運用上的行為進行規范。這就需要構建農機化運用制度,在構建時需要結合當地新機具和新技術應用的方式來確定具體制度,不斷完善新技術和新機具制度,讓當地農民都能夠根據制度來運用機具進行農業生產,從而推動當地農業向著農機化方向轉變。比如,農機化新機具和新技術的運用制度當中可以規定,在農民使用設備之前,需要先對機具的操作進行學習,并熟練掌握相關應用制度和方法,經上機操作考核后方可進行應用,以達到規范農民生產的目的。再者,構建新機具和新技術運用制度,需要相關部門人員結合新機具或新技術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是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制定,從而有效提升新機具和新技術應用的安全性。這就需要相關部門人員強化安全制度建設,有效避免農民在操作時發生安全事故。比如,在制度當中對新機具的應用方法和安全規則進行規定,并要求操作人員嚴格按照相關安全手冊進行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加強新機具在維修、維護等方面制度的構建,規定定期對機具進行維護和維修,保證機具應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從而有效避免新機具和新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生故障,也能夠有效提升新機具和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的使用效果。
雖然新機具和新技術的應用能夠大大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新設備本身的成本較高,有很多農民并不能承擔起高額的機具成本,而且很多農民在沒有真正投入使用機具之前對新機具和新技術帶來的收益并不確定,這些都使得新技術和新機具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的推廣不順。因而,針對成本問題,相關部門可以增加在新機具和新技術方面的投入,具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增加相關設備的購買,并且可以由相關部門對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然后將其出租給農民,這樣既能夠減輕農民在新機具和新技術應用方面的成本壓力,也能夠通過租金來獲得新機具和技術方面的運行、維護成本。比如,有條件的農村可以選擇尋找企業進行融資,利用政府補貼和融資來購買相關新機具和設備,以便能夠讓新機具和新技術在當地農業生產當中得到推廣。同時,可以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模式來不斷強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讓農民能夠更深刻了解新機具和新技術生產和純勞動力生產之間的區別,從而強化新機具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意識。再者,在融資模式上堅持公平、公正,讓每一家都拿出一定金額來購買設備和機具,這樣既能夠減輕個別農民的經濟負擔,又能夠達到當地農業生產向農機化轉變的效果,從而實現新機具和新技術的合理化運用,為當地農業生產推廣新機具和新技術找到之臣,進而推動新機具和新技術在我國整體農業發展當中的應用和推廣,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改革。
總之,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向機械化方向發展,促進科研成果向社會生產力轉化,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新技術和機具推廣的重視,認識到推廣的價值,并積極采取措施比如加強人員培養、加強信息化管理以及改變推廣模式等方式來改變當前農民對新技術和機具的認識,提升農民素質,提高農機化新技術和機具推廣效果,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