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友 尉淑輝
(萊陽市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5200)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手段。十九大強調,當經濟進入“快車道”,如何讓自己的“車”不傷害生態環境,這是我們所需要解決的第一問題。當“低碳漁業經濟”的概念被再度重申,以環保、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水產產業經營模式正在逐步落實。重視自然與經濟活動的和諧相處,在自然環境中“取之有度”,才能為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創造源源不竭的動力。
“低碳漁業經濟”是服務于水產產業的一種可持續循環的生產模式,借由人力的干預,產業額單位可將無污染的各種殘渣、碎屑排放到海水當中,以此來保障海洋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在現階段的水產產業經營活動中,“低碳漁業經濟”以低成本、低污染、可利用效率高等特點被水產產業廣泛應用。從當前的水產產業經營活動來看,其在成本控制、效益管理、最終收益等教育都有不錯的使用價值。一方面,“低碳漁業經濟”借助其他動物的殘渣、食物碎屑來完成水生動物、植物的養殖工作,在控制經營成本的同時,確保飼料能夠被自然真菌、微生物所分解,不會對環境產生過重的消化負擔。另一方面,“低碳漁業經濟”中所使用的投喂飼料并不包含高濃度有機物,即使出現飼料無法被及時分解的問題,其也不會引發海洋生物過度增長、激素含量超標等問題。
現有的水產產業研究表明,“低碳漁業經濟”對海洋資源的合理開采、物種穩定性的保持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借由在源頭上的控制舉措,海洋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原有的生態圈得以被固定,三碳化合物不會在海洋環境中隨意流動,在這種情況下,有機資源被循環利用,無機物被保持在對應的生態環境當中,在實現“能量多級利用”的環保目標的同時,盡可能的實現了水產生態圈的內循環,在源頭上減輕了水產產業的生態壓力。
隨著近年來全國消費水平與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以“水產”為核心的消費模式正在各地區安家落戶。對于“水產”,群眾的理解越發豐富:從原始的“帶魚鯽魚草魚”等魚類產品,到現在的小龍蝦、蟶子和甲魚,標志著我國水產產業的大進步。食材多樣、肉質鮮美,這是水產產品受到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水產消費能力與消費范圍正在不斷上升,僅2019年一年,中國經常食用水產產品的人數便占據受調查人口的42%,對于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區,其人均消費總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5公斤。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基數,水產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對于水產產品的高需求打開了水產產業的經營缺口,吸引了無數經營者紛紛“下海勞動”,在這龐大的漁業養殖市場之下,競爭與秩序正在向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部分養殖戶與產業單位過于注重水產品的養殖,強調大范圍、大數量的市場供給,忽略了對水產品質量的綜合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水產產品質量低、口感差成了水產產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部分水產產業單位與養殖戶甚至沒有形成完善的水產產業基地管理機制,場地不清理,飼料投喂過度,導致水產產品的質量大幅下降,三碳化合物堆積,激素魚、死魚等問題屢見不鮮,越死越養,越養越死,終于進入惡性循環當中。
“低碳漁業經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演化而來的水產產業養殖要求,在保留水產行業的養殖特色的同時,其以低成本、無污染、高收益為標簽,吸引廣大養殖戶和水產產業單位的注意力。但對于部分水產養殖單位來說,其所提出的相關養殖活動、養殖計劃存在較為明顯的“短視性”問題,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面對復雜的“低碳漁業經濟”理論,其主動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
以“控制成本”為標簽引入“低碳漁業經濟”理念,則能夠更好地吸引水產產業單位的注意力,結合“低碳漁業經濟”的相關要求完成行業的“改造”任務。在“低碳漁業經濟”理念下,水產產業單位與養殖戶可配合相關概念重新調整飼料的投放原則、養殖區的最大承受能力,在考慮生存競爭、環境污染等要素的同時確定新的飼養計劃。首先,對養殖區內水產產品的最大數量進行控制,避免因空間狹隘、食物分配不足而造成的水產產品死亡、發育不良等問題,降低養殖區的生態承載壓力;其次,對飼喂方案進行重新調整,以有機飼料、昆蟲幼蟲、自然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確保飼料可被完全吸收;第三,模仿生態圈建立相應的食物鏈,適量加入食腐水生微生物,確保三碳化合物被完全分解。相較于傳統的水產產業經營模式,經營者無需再重復擴大養殖規模、重復投放養殖飼料,只需要對養殖區中的微型生態環境進行控制即可。在“低碳漁業經濟”理念下,環境壓力被降到最低,水產產品的存貨質量直線上升,低成本的經營模式也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受傳統水產產業經營模式的影響,水產產業單位與養殖戶將擴大規模、提高數量視為提高養殖收益的第一手段。但盲目擴張數量只能破壞水產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導致水產產品發育不良、死亡等問題的發生,并不能在源頭上解決“不賺錢”的負面問題。圍繞“低碳漁業經濟”的有關要求,應該將以生態、環保為核心的養殖模式帶入到當前的水產養殖活動當中,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打造更為出色的生態環境,提高水產產業的附加價值。
在水產產業建設活動中,可優先嘗試落實水環境的優化建設工作,提高水環境的附加價值,為水產產品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水產產業單位可圍繞“低碳漁業經濟”的核心要點建設水產產品養殖環境,將水生植物、水產產品與微生物分布在統一空間當中,如蓮花等觀賞性植物與鱸魚的飼養,海藻等食用性植物與貝類的飼養,針對不同生物的活動范圍、活動習性人為建立生態圈,在保障水產產業順利發展的同時,確保水產養殖的“多策并舉”,保障水產產業養殖的能量利用,在源頭上控制三碳化合物的流動問題。目前,該類養殖模式在我國的水產產業建設中應用較廣,由于對環境中的自然資源進行了最大利用,養殖人員所獲得的收益更高,水產產品的質量也更加出色。
對環境友好是“低碳漁業經濟”的最大優勢。在傳統的水產產業經營活動中,飼料的不當投喂、水產產品的死亡、水產產品的排泄物、飼養水的排放都會造成較為明顯的環境污染問題,其中,水體的富營養、土壤板結等問題更是令人頭痛,控制飼料投喂等各個過程,在源頭上實現能量的完全循環,才能保障水產產業的經營活動不會對外部環境產生過大的經營壓力。
在“低碳漁業經濟”的限制下,水產產業單位與養殖戶的養殖行為得到了一定的控。一方面,是對養殖模式的控制,以低成本、高收益為特點的“低碳漁業經濟”在源頭上對水產產業養殖活動進行指導,解決了養殖區中富營養化、水質污染等問題,控制了飼料與激素的投喂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水污染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對環保工作的踐行,在養殖淡季,養殖區內的淤泥、殘渣都是很好的植物肥料,在合理處理廢水之后,可對殘渣和淤泥進行分類處理,將其用于陸生植物的養殖活動當中,在肥田、花木種植環節都有較大的使用意義。“低碳漁業經濟”以“對環境友好”為第一行動目標,通過對三碳化合物的控制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于養殖之后產生的廢水、廢土,養殖戶應在合理處理之后對其進行分類,剔除其中的塑料、石塊、激素等不可分解物,將廢土、廢水分別利用,降低環境污染,對于無法重復利用的廢棄資源,必須在處理之后才能排放。以“低碳漁業經濟”的嚴要求管理水產產業養殖行為,才能實現水產產業養殖的長治久安。
總的來說,“低碳漁業經濟”能夠從成本、收益和環境三大角度對水產產業的養殖活動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對環境友好、對養殖戶友好的經營目標,在“低碳漁業經濟”理念下,水產產業單位與養殖戶能夠獲得處理污染物、科學養殖的一系列方法,從而在源頭上解決養殖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