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凱
(盤山文蛤原種場,遼寧 盤錦 124010)
文蛤是遼寧省盤山縣養殖場的主要水產品之一,近幾年,由于對文蛤的高度放養以及濫用藥物等情況的影響,導致文蛤的抵抗力逐漸下降,發病率也比較高。而現如今文蛤在池塘養殖中還是頻頻出現死亡,為養殖場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要對文蛤展開全面的了解。
文蛤大多都是生活在河口附近的,從小到大會逐漸往低潮地區移動。大多數成年的文蛤都會生活在淺海。文蛤還會隨著水溫而進行移動,在夏季的時候會生活在灘涂的表面,在冬季的時候由于水溫較低,文蛤會往深處移動。文蛤的生長環境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1 溫度。文蛤對溫度是有一定要求的。據養殖人員的觀測可以發現,文蛤在水溫為十度以上才會開始生長,如果水溫在十度以下,文蛤就會停止生長。文蛤的正常存活溫度在六度到三十二度之間,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是十五度到二十七度之間,而在二十五度到三十度的時候,生長特別迅速。
1.2 密度。文蛤在外界廣闊范圍的鹽分濃度變化中是能繼續生存的,因此,文蛤可以在低鹽海水中生活。文蛤在密度1.003以下,存活率也能高達百分之九十五,而小文蛤并不能很好的適應淡水生活。經研究表明,文蛤最適宜生活在密度為1.010到1.022之間,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都會影響文蛤的正常生長。
1.3 陰干。文蛤在干燥的地方也是可以生存一段時間的。但其生存的時間是由溫度以及大小決定的。大文蛤在十六度到二十五度的干燥環境,能存活十天左右;中等文蛤在十度左右的干燥環境,可以存活一個月左右;而小文蛤在二十多度的干燥環境只能存活幾個小時。
1.4 潮區。文蛤會隨著自身生長的大小從低潮移動到淺水區。大文蛤會生活在淺水區;中等文蛤會生活到中潮區;小文蛤則會生活到高潮區的下部分。
2.1 池塘的建筑。在對文蛤進行池塘養殖的時候,一定要對池塘的建筑進行規劃。首先,池塘一定要修建成長方形,池塘的四周都要有溝,在池塘的中間要建造一個平臺。在池塘的底部一定要鋪一層沙泥,還要修建進水以及排水的管道,并設有獨立的閘門。
2.2 投入蛤苗的時間以及數量。在春季以及秋季進行投放蛤苗是很適宜的,但投入的數量要取決于蛤苗的大小。如果蛤苗的殼在兩厘米左右可以投放大概一百千克左右,如果蛤苗的殼在三厘米左右則可以投放二百千克左右。
2.3 養殖方法。對文蛤進行養殖的同時也可以與魚類以及蝦類進行混養。文蛤主要食用一些有機碎屑以及浮游植物,如果只專門養殖文蛤,可以為文蛤投喂豆漿及攪碎的魚肉等。
2.4 管理。在對文蛤進行管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水的溫度以及顏色。如果水的顏色發生了變化一定要換水,并經常清理水中的滸苔等有害生物。在春季和秋季時節,池塘水深要達到五十厘米到七十厘米之間;在夏季和冬季時節,水深要達到一百厘米。
文蛤在死亡的時候會表現出以下幾種特點:第一,文蛤的死亡通常都是一批一批的,由于文蛤的傳染性很強,如果一只死亡就會發臭并感染周圍的文蛤,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導致整個池塘的文蛤死亡。但大文蛤的死亡率要高于小文蛤;第二,如果文蛤的放養密度過高就會導致文蛤大量死亡;第三,即將要死亡的文蛤,它的殼并不能緊緊合上,可以看到文蛤的內臟特別的瘦小;第四,如果文蛤死亡會發現池塘的底質特別不好,池塘底部的青苔也會爛;第五,文蛤死亡后,池塘中的水透明度特別大,還可以發現池塘中的餌料特別少;第六,文蛤死亡后的池塘如果進行消毒,或者將被感染但還未死的文蛤放入另一個已經被消毒的池塘養殖,并沒有什么效果,還是會大批死亡。
4.1 自然死亡。文蛤在成熟期會將精卵排放出來,而有些文蛤在排放精卵之后,身體會特別瘦弱,從而極易死亡,這種死亡也就是自然死亡。而這種原因的死亡率并沒有很高,有些文蛤的年齡較大,就會容易導致死亡。
4.2 性早熟。在池塘中是可以將文蛤與魚類以及蝦類進行混養的。但有些養殖場將文蛤與蟹類一起進行養殖,從而向池塘中投放的餌料特別豐富。由于營養過于豐富,并且水溫也比較適合,就會導致文蛤性早熟。而性早熟的文蛤抗病能力較差,對生活環境也比較敏感,因此,極易導致死亡。
4.3 密度高,餌料貧乏。對文蛤的放養密度過高,就會導致餌料嚴重缺乏。從而影響文蛤的生長,體質也會變得特別虛弱。尤其是剛剛繁殖完的文蛤,由于獲取不到充足的餌料,體質就會很難得到恢復,從而導致死亡。
4.4 養殖污染。由于文蛤的幼苗品種以及產地不同,因此很難保證其質量。而很多養殖場為了達到高產并沒有對蛤苗進行科學的投放,池塘并不大還加大投放;而對文蛤進行養殖就需要投放大量餌料,而過多的餌料就會導致排泄物以及浮游生物進行分解。由于分解需要大量的氧氣,最終導致文蛤缺氧,直至死亡。而死亡后的文蛤又會發臭腐爛,從而導致健康的文蛤被感染,最終整個池塘的文蛤都會死亡。
4.5 水體污染。如果發生暴雨以及臺風就會使池塘的水體受到污染;除了自然條件還會出現污水排放的現象,這樣會影響水體,尤其有些工業用水會含有很多有害物質,從而危害文蛤的健康。
4.6 底質污染。池塘的底質受到污染主要是因為沒有定期對池塘進行清理,或者清理的不干凈,最終導致池內的青苔一直繁殖,以及覆蓋池面,從而使文蛤窒息并死亡。
4.7 病菌感染。經研究表明,文蛤會由很多病原體引發死亡。其中常見的有寄生蟲病以及弧菌病等等。如果患上了弧菌病就會引起腸道疾病,最終腸道腐爛致死。當水體遇到污染的時候就會導致文蛤的體質急速下降,抗病的能力也較差,從而致使大量病菌進入到文蛤的體內,最終發病而亡。
4.8 管理問題。管理問題主要是因為在文蛤繁殖之后,會進行大量的排水以及放水,這時就會影響池塘的水溫,還會將水中的營養物質排放出去,影響文蛤的正常生長。還會因為濫用藥物以及不關注池塘的環境而導致文蛤大批量的死亡。
5.1 檢查產卵情況。要定期檢查文蛤的產卵情況,如果有即將產卵的文蛤一定要保持池塘中的水量以及溫度穩定,不能大量排水以及大量放水。如果必須要排放池水,也一定要少量排放,減少對文蛤的刺激。
5.2 清理池塘。用來進行文蛤養殖的池塘一定要定期清理。在每一次投放蛤苗的時候都要對池塘的污垢進行清理。要想徹底清理干凈,可以使用高壓水泵進行沖刷,還可以用人工進行清理。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一定要清理干凈。
5.3 蛤苗質量。在選購蛤苗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并且還要重點關注蛤苗的運送方式。如果蛤苗的質量并不高就會嚴重影響文蛤的成活率。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挑選大小相差并不多、顏色光澤、干凈、形狀正常的蛤苗。
5.4 消毒。池塘要定期進行消毒,可以使用石灰以及漂白粉。從而將池塘內的有害物質進行吸收以及消滅。但是一定要注意,在用石灰進行消毒的時候一定要加一點水,從而保證能起到化學反應,進行有效的消毒,要注意在消毒之后一定要進行沖洗。
5.5 投苗。通常情況下,文蛤是在春季進行投苗的。而且一厘米的文蛤是需要養殖兩年才可以上市的。另外,在投苗的時候一定要投放均勻,不能在一個位置投放大量的蛤苗,以防大量蛤苗覆蓋。在投苗之后,一定要保證蛤苗都已正常存活,才可以將原來的池水排出,放入新水。
5.6 有害藻類。在養殖文蛤的池塘中,會出現的有害藻類主要有綠藻以及絲藻。藻類如果大量的繁殖會覆蓋在池面上,影響文蛤的正常呼吸,極易造成文蛤窒息并造成死亡。與此同時,文蛤還會在成長過程中抑制浮游生物的成長,從而導致文蛤缺少其中的營養,影響文蛤的正常生長。
綜上所述,只有具體了解文蛤的生長環境,以及池塘文蛤死亡的特點,才能分析其死亡原因,并對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防控對策,從而促進文蛤養殖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