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陳秋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企業生產經營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而部分企業更看重其自身創造的經濟利益,忽視其帶來的社會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是什么原因導致諸如瘦肉精、地溝油等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發生呢?毫無疑問,內部控制的不完善是問題的根源。2008年審計署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加強和規范企業的內部控制行為。接著2010 年發布的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 4 號——社會責任》明確規定了企業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六個方面應履行的社會責任[1]。這是從法律層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了制度的規定,拓寬了企業內部控制的范疇,說明了國家非常重視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使命。為使企業能持續在良性軌道上健康發展,企業有必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積極踐行企業所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如何將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進行充分的耦合,使其共同作用于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
美國學者謝爾頓于1924年最早提出有關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在《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第一次把企業的資金周轉運動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利益充分結合起來。國內學者對于社會責任的研究開始得較晚,而且因為地域因素、研究范圍以及經濟制度的差異,對于社會責任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采用《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關于社會責任的界定: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應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承擔應有的社會職責,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均衡。
內部控制是指基于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等目標之上,由公司管理人員、董事會以及所有職工齊心協力進行執行,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內部控制涵蓋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五個要素。
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內部控制視角提高對自身行為的約束,雖從短期來看,占用了企業一定的財力、物力及人力,但企業由此可能收獲良好的口碑及信譽,從而為企業帶來一些隱藏的效益,這對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從屬于企業的內控,即是將內控的五要素應用到社會責任的各個層面。它是為了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由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員工等控制主體實施的一系列控制程序、策略、舉措和政策的集合[2]。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形式上是對社會責任全過程進行管理,本質上是一種資本與權益的控制機制。其目標是在制定企業戰略方面充分考慮社會責任,并對社會責任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地識別、評估、分析和控制,保證各利益相關者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人和社會和諧共處的同時,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基本職能是監督和控制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均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建立公司有關社會責任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實現規范管理的自身需求。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的最終目標均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保證兩者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將社會責任理念植入人心,將其內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
第一,有效的內部控制能為社會責任行為的合規性提供保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在運轉過程中自我約束、自我調整的機制,而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制度正是內部控制應用于社會責任實踐方面的體現,使企業可以充分評估自身的生存環境,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并建立相應信息的溝通和協調機制,規避社會責任風險,從而實現社會責任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第二,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甄別、評估和應對社會責任風險。在企業擔負社會責任行為的過程中,企業履行度不足容易使企業面臨社會責任風險。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有助于識別社會責任相關潛在風險,并通過監督和控制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行為,充分應對其風險,保障社會責任舉措的順利執行[3]。
良好的社會責任觀對內部控制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保障內部控制制度的順利執行。企業社會責任是在原股東價值最大化基礎之上衍生出來的歷史階段性產物,其需要兼顧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強調的是達到多元化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創造除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社會利益,對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持。
作為鍥約組織的主體,企業周轉運營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之上的,充分調動起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的互動機制,才能保障企業契約的順利履行[4]。
參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的規定,企業應按照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先決因素。
1.加強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環境建設
企業應建立規范完善的公司治理機構,包括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審計委員會等,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尤其要加強董事會職能,建立科學的董事會組織結構,不斷提高董事會成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道德水準,以便具備充分的實力來甄別高層管理層的行為,盡量減少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另外,企業應提高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管理者若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制定具體經營決策時,就不太可能出現目光短視、過分關注近期經營績效的情況,就會追求企業更為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2.營造濃厚的與社會責任相契合的企業文化
實踐表明,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有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而企業只有從戰略層面充分考慮社會責任,其在踐行過程中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企業管理層應著眼長遠利益,將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經營運轉的方方面面,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企業文化通過影響股東、管理層及企業員工的認知思維方式及具體行為,使社會責任意識在企業的每一個具體工作崗位上、每一名員工意識內形成常態化存在[5]。
對風險進行評估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在實施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時,必然會面臨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因此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個體企業的實際經營現狀及時進行風險評估,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的風險管理要以預防為主,應重點關注如下因素:第一,董事、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是否關注社會責任,員工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程中是否具備社會責任理念;第二,觀察企業經營模式是否符合行業特點及企業特色,企業的業務流程設計是否充分考慮了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第三,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績效及現金流量是否良好。承擔社會責任會耗費企業一定的財力、物力及人力,因此只有具備相當的財務績效及現金凈流量做支撐,才能為踐行社會責任提供強大的后盾;第四,企業員工健康、營運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第五,市場上是否存在更先進的技術會對企業經營造成致命性的沖擊;第六,企業是否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運營。第七,企業周邊是否屬于自然災害易發地帶。
針對以上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企業應充分聘用專業人員,組成風險控制中心,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并嚴格按照規范程序進行風險的化解。
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應充分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通過常規性預防控制和突發性發現控制方法,將控制活動嵌入企業日常周轉中,將其風險降到最低。在控制活動當中,應充分調動企業的各個部門及員工的積極性,齊心協力為企業高效完成內部控制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常規和突發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企業應制定如下相關控制措施:第一,關于安全生產方面,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重視在設備、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務必確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施行。員工是為企業創造利益的骨干力量,應定期開展安全防護意識培訓,增強員工安全保護理念。第二,關于產品質量方面,企業應規范生產流程,構建完善的產品質量控制制度,并針對完工產品展開嚴格檢驗,嚴把產品質量關,確保把安全健康無瑕疵的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產品的售后服務也是企業要去思考和努力的地方,以確保消費者消費過程中體驗愉悅。另外,構建產品內部控制可追溯制度,明確每批產品的來源,萬一產品發生質量問題,可快速找到問題的根源,將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第三,關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企業應充分重視節能減排,積極開發或者使用節能產品,引進環保設備,降低污染物對環境產生的破壞。第四,關于員工權益保護方面,應秉著同工同酬、多勞多得的理念,不額外過多占用員工的休息時間,建立科學完善的工資基本制度及激勵制度,并加強工會組織建設,真心實意為員工籌劃更多的福利。積極定期開展員工專業技能的培訓,為員工注入全新的能量。
企業應建立有關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信息與溝通制度,確實落實企業與債權人、消費者、供應商、中介機構、員工及內部各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及溝通。如對員工來說,通過內部的信息交流機會,也會更加了解并掌握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制度、管理層的戰略決策等,可以更高效更有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對于溝通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報告并處理,把對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而企業對所獲取的所有信息也應進行篩選、分析和整合,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為企業進一步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針對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企業應制定內部控制監督制度,建立社會責任內部審計機構,針對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實施情況進行審查,及時發現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缺陷,并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進一步修整方案,及時地調整內部控制的措施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