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緒
(復旦大學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200433)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們黨提出了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黨領導中國人民先用十五年的時間,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此后,再奮斗十五年,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并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這意味著,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奮斗階段。
建設現代化的中國,實現全體人民的幸福,是全國各族人民為之持續奮斗的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目標,并一直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之努力。在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為黨的治國理政提出了嶄新的目標,指出了前進的方向,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理論探討,經歷了初期探索、逐步成型到全面確立的階段。在粉碎“四人幫”以后,黨中央將20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重新確立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要目標。改革開放以后,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黨帶領全國人民展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至此,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基本形成。本文試對中國共產黨現代化思想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逐步形成全面現代化思想的奮斗歷程展開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全面現代化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展示其強大的理論力量。
自15世紀歐洲海上強國興起開始,歐洲國家逐漸對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廣大亞非拉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被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壓迫,喪失國家主權,被剝奪了建設獨立國家、發展現代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尊嚴的機會。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自由幸福為奮斗目標。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的奮斗,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當前,我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實現。放眼全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全世界不發達地區,除了幾個小型經濟體以外,只有中國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穩步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也是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逐步發展和成型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就國民經濟的發展,大會宣告了“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這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寫進了黨章。中共八大黨章的總綱規定:黨的任務就是“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盡可能迅速地實現國家工業化……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表明,在新中國成立后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黨已經形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
在1957年2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同年3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提法把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包含到工業的現代化中,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隨后,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國防四個現代化的內容。他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問題指出,在原來提出的工業、農業、科學文化三個領域的現代化之上,“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p116)。1964年,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2](p503)。至此,中國共產黨的四個現代化任務正式成型。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建設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時間定在“20世紀內”,這也是我黨后來提出“二〇〇〇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來源。遺憾的是,三屆人大召開后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動蕩,四個現代化的重要工作實際上被打斷、打亂了①關于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在建國初期對現代化問題的探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參見王紹光:《堅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六十年》,《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毛澤東提四個現代化目標》,新華社,2009年9月17日。。
1975年,在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陰謀后,黨和國家的工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在這種背景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當時鄧小平同志復出,協助周恩來同志主持國務院工作,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整頓,努力將國家的工作重點集中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周恩來同志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并重申了三屆人大提出的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安排。這個安排分兩個階段實現:首先,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隨后,在“本世紀內”(20世紀結束之前),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從那時起,我們黨確定了“二〇〇〇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3],為全國人民指出了振奮人心的前進方向。
粉碎“四人幫”以后,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再次確認了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最重要成就是決定全黨把工作的重心重新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由此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相應地,中國共產黨建設現代化的實踐探索與思想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全國人民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早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而進行這一偉大事業同時也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化思想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偉大的鄧小平理論,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體系、實現步驟、發展方式、制度建設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結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引領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史放在全球歷史和全世界長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鄧小平理論是后發社會主義國家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包圍下,積極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偉大理論創新。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在于,為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對此,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①參見《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10月12日)。。
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以后,列寧帶領布爾什維克黨創建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形成了以國有制、公有制為經濟生產主體,以計劃經濟為手段,以大型重工業為目標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對于如何看待和使用市場經濟(最早稱為“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種經濟手段,一度有很激烈的爭論。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路線。此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②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表述不斷發展。其中,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而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采取了積極對外開放的戰略,全面融入世界市場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這是鄧小平同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出的重要方向,即積極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經驗。同時,對資本主義經濟體,我們要加以利用并開展合作。鄧小平同志科學地總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我黨抓住了西方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的機遇,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市場。這樣一種以出口經濟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幫助我國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快速地實現了工業化。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總的說來就是改革開放。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革新原有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過程中,還要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開放就是通過吸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的資本和技術,逐步進入世界市場,逐步實現產業升級,成為世界的貿易大國、工業大國。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抓住了20世紀末世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引起西方發達經濟體產業轉移和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后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大跨步前進這兩個重要機遇。從1993年起,我國推進了財政、外貿、投資、金融、企業所有制等一系列重大的經濟體制改革,并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明星。依靠黨的正確領導和勤勞的中國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鄧小平理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找到了一條光輝的道路。關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從理論上解決了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通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和市場,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致開幕詞時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①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1982年9月1日。另參見吳曉東:《黨的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走出康莊大道》《中國青年報》,2021年3月29日。。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功實踐是這一偉大論斷的真實寫照。
鄧小平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設立了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的階段性目標。鄧小平同志這一構想,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狀與對未來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當時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差距。1978年,接近十億人口的中國,經濟總量只有一億多人口的日本的五分之一多一點②根據聯合國的數據,1978年日本的名義GDP為1.01萬億美元,而中國僅為0.22萬億美元。。當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56美元,不僅無法和日本或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甚至遠低于非洲的貧困國家③當時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人均GDP平均數是490美元。。全國84%的人口的生活水平低于國際貧困線標準④即低于每天1.25美元的生活標準。。小平同志指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特點”[5](p163-164)。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該盡快體現在國民經濟比較快速地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較顯著地提高上。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正式把鄧小平提出的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的構想確定為20世紀最后二十年中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鄧小平進一步設想,在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后,全國人民繼續奮斗30—50年,到21世紀中葉,我國可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將這一設想確定為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在實現第一步的基礎上,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即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將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實現前兩步目標的基礎上,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①參見《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進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當初的預期。到1987年左右,我國即已經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而翻兩番的目標也在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實現②根據有關資料,到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實現比1980年“翻兩番”;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比1980年翻兩番。。在這種情況下,我黨開始謀劃“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即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安排。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重申了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③參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在我國總體上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安排,要在21世紀的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基礎上,還將在經濟、政治、科教、文化、社會、民生等領域繼續發展和提高。就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言,黨的十六大繼續堅持了“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線④參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總的來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期間,我黨的現代化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發展。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形成的“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的目標體系。實踐證明,這一目標體系的提出與發展,適應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給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黨又創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思想和理論成果,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思想體系。
“新發展階段”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持續奮斗,已經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發展階段即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
21世紀頭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還是第一大工業國——2019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是美國的1.6倍,是日本的4倍,德國的5倍。“‘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臺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6](p9)。客觀地講,我國的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達到或超過了西方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黨在改革開放前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已經實現了。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年來持續提高,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即將步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①目前,按名義匯率計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00美元,即將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GDP12700美元的標準。。根據預測,在2030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到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將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20%以上。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②參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大會一方面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綱領、路線、方法,并設立了嶄新的目標。從2020年到21世紀中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將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第一個十五年的戰略安排。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自2035年起,中國人民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②。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正式確立。
全面現代化思想是我黨長期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全面深刻分析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與革命和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發展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從社會科學的意義上講,現代化的概念最初指的是近代西歐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技術、經濟和社會模式的發展與轉型[7](p28-32)。從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為現代的工業社會后,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和經濟模式及生產方式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社會模式和社會生態也在不斷地變化[8](p43-48)。工業化帶來城市化并使得整個社會系統不斷地復雜化,社會經濟生活向諸多行業、部門、領域的協同、交匯、競爭等模式轉型。因此,現代化不僅是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等領域的技術發展與技術革命的過程,更是一個全社會生態系統的發展與變化過程。
社會科學研究還表明,現代化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社會組織方式、社會生態的發展變化過程。從貧窮落后的社會發展進入現代的經濟、社會生活后,全體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和對幸福生活的要求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個人將逐步脫離求生存、求溫飽的要求,形成獲得性、進取性與成就型的價值觀[9](p1-52)。當現代化進入較高的程度后,社會成員的進取性、成就型的價值觀會相應弱化,而形成幸福型的價值觀[10](p114-133)。人民的這種“生存—成就—幸福”三個階段的價值觀變遷,是現代化國家發展的持續推動力。現代化的過程,因此也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國家和社會治理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要求也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③英格爾哈特的理論可以稱為一種新的現代化理論,十分強調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如經濟增長、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基礎上,人的價值觀念和需求的現代化,以及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即一種普遍的人類發展理論。參見克里斯蒂·韋爾澤、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漢斯-迪特爾·克林曼:《跨文化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開放時代》2012年第1期。。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這一深刻變化做出了科學的解讀。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提出,要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根據人民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幸福生活的需求,規劃和設計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手段、方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為社會主義的全面現代化夯筑堅實的物質基礎、制度基礎、能力基礎。同時,中央適時地制定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事實上,自新時代以來,黨對經濟、社會、國家治理、科技、生態、環境、民生等領域都提出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要求。這些實踐與理論建設,最終形成了黨在十九大提出的全面現代化的思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分兩步走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的戰略安排。
2020年1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就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具體建議[11]。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目標確定為國家發展的方向。具體而言,社會主義現代化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
一是經濟實力、科技水平的現代化。這體現在我國經濟總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科學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進入世界的前列。我國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是在政治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與政治發展方面,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三是在文化、教育、體育方面,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四是在生態領域,我國將“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我國的生態環境將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將會基本實現。
五是在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將更為寬裕。就全社會來講,我們將形成“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的良好局面,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達到較高的水平。
此外,現代化的中國也將在社會治理、安全、國防等領域達到更高的水平,確保國家和人民擁有長久的和平與平安[13]。
有經濟學家測算,單從人民生活水平、人均發展水平、國民富裕程度和百姓期望能過上的美好生活的程度來計算,到2035年,在人口超過500萬的中大型國家中,中國將進入前30名的行列。按照2020年全世界的數據,人口達到500萬以上的國家,正好有120個。到2035年,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在5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將進入前四分之一的行列[14]。
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不會停步不前,而是會繼續乘勢而上,向21世紀中葉——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進。有經濟學家測算,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而言,屆時我國將進入500萬以上人口國家中的前十名。也就是說,在全球120個左右的中大型國家中,中國人民的富裕水平將進入前百分之八的行列[14]。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21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進行了初步的描繪。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后,我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繼續全面提升”。到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時候,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參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和理論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人類現代文明的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6](p7-8)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包含的重要思想內涵和顯著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面現代化是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努力與奮斗實現的現代化。自歐洲興起的現代化,是建立在歐洲殖民帝國對非洲、美洲、亞洲人民和資源的剝削與掠奪之上的。最先實現工業革命的英國,其技術與經濟的騰飛是建立在對印度等亞洲殖民地的壓迫與剝削之上的。其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損害了國人的健康,摧殘了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向歐洲輸送了大量的財富。英國和其他歐洲列強依靠船堅炮利和毛瑟槍將所謂“自由貿易”強加給世界各地,為歐洲的工業品打開市場,獲取的巨額利潤支撐了殖民母國的工業革命。美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大肆占據北美大陸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乃至對印第安原住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其工業化的成就,極大地依賴由大量黑人奴隸支撐的南方種植業經濟提供的廉價的棉花等原材料,造成美國國內不同種族之間的尖銳矛盾,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社會的健康發展。日本在追趕歐洲列強的工業化過程中,不僅用武力開拓殖民地和市場,而且利用戰爭賠款引進西方技術和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給中國和廣大亞洲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歐洲列強以及后來興起的日本對全球殖民地的爭奪和對全球市場的爭奪,在19世紀就引發了諸多的帝國主義戰爭,并在20世紀上半葉兩次將世界帶進慘痛的世界大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深刻地揭露了歐洲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罪惡,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毫不為過①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0-875;876-8887.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M]//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1-439.。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現代化,是完全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前30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基本的工業體系,大大提高了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為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后的現代化進程,更是一段后發社會主義國家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包圍下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歷史。通過在農村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建設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積極探索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改革,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并在黨的十四大上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黨科學地總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抓住了西方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和經濟、市場全球化的機遇,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市場。這樣一種以出口拉動的發展模式,幫助我國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快速地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貿易大國、工業大國。在此過程中,我們還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就是勤勞勇敢、堅忍不拔的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斷前進的歷史②參見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15-58;68-101;117-122;143-152.。
第二,全面現代化是惠及全體中國人民的現代化。西方早期的現代化是在生產技術革命推動下,由資產階級主導和收獲利益的現代化。發生在西歐的早期現代化,以犧牲工人階級的自由、健康、幸福為代價,為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這一現代化模式進行了深刻揭露與嚴厲的批判,并指出了現代化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必將帶來人的解放,消滅剝削、消滅階級,最終實現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15](p40-50)。隨著社會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已經含有提高各社會階層人民福祉的豐富內容。但是,隨著金融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對國家經濟的控制程度不斷加深,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日益嚴重的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一方面,美國的財富和國家權力被占全國人口極少部分的跨國資本、金融資本的所有者控制,美國的“民主”墮落成了“1%所有、1%所治、1%所享”的民主①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2011年5月在美國著名雜志《名利場》上發表文章的論點。。另一方面,包括有色人種和白人在內的大量美國人口的實際收入、健康水平、預期壽命等持續下降②例如,研究發現,大學以下學歷的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過去三十年來出現顯著下降。參見Case,Anne,and Angus Deaton.“Life expectancy in adulthood is falling for those without a BA degree,but as educational gaps have widened,racial gaps have narrowed.”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No.11(2021).。這種嚴重的貧富分化帶來嚴重的社會割裂,極大地損害了公民個人的福祉。“特朗普主義”“民粹主義”等浪潮的興起,“黑人命也是命”抗爭運動的爆發等,都是美國壟斷資本、金融資本控制的現代化帶來的嚴重社會危機的表現。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16]。通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合理分配社會財富,消除貧困,縮小行業與地區差距,堅持包容性增長,實現全體人民福祉的共同提高[17](p259-287)。因此,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提高幸福感、獲得感、自豪感的現代化[18]。
第三,全面現代化是全方位、全場域、整體性推進的現代化。以西歐工業革命開始的現代化過程,一度被理解為以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革新為核心的現代化。20世紀以來,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一度也只關注不斷追趕、學習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制造業的現代化,并努力實現農業與國防中的科技進步和提高。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在實現工業化后出現的經濟生產模式的信息化、知識化、金融化等趨勢,以及因此帶來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方式、人民的心理與要求的深刻變化,是早期現代化理論和思想沒有預見到的。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進一步揭示了現代化的全方位、全場域、整體性推進的特征。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超越生產技術和經濟組織方式等物質層面和生產領域的現代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是包括現代的城市化、全民教育和知識、健康水平的急劇提高,社會組織與運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現代化過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心理特征變化,形成現代的思想、人格、精神與物質追求的現代化過程。同時,極度復雜的現代經濟生產方式、經濟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方式,人民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和對幸福生活的需求等,又要求政治共同體在經濟管理、社會治理、法治、國家治理、公眾參與等領域,不斷地形成現代的體系與現代的治理能力。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深刻地把握現代化這一全方位、全場域特征,為準確理解現代化事業的目標與方式提供了根本指南。中國的全方位、全場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為世界其他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努力提供了鮮活樣板和重要的借鑒。
第四,全面現代化是面向未來、不斷發展的現代化。西方國家在20世紀率先實現現代化以后,廣大發展中國家一向以西方發達社會作為自己現代化的目標和模板。“實現現代化”的含義很多時候指的就是趕上和達到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包括工業能力、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但是,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歷史表明,現代化是連續向前、沒有終點的過程。這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具有不斷發現新的技術,實現新的科學突破,發現新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的能力。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早期的現代化通過技術革命獲得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也帶來了現代化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破壞。如果人類繼續按照早期歐洲、美國的現代化模式,且不說石油、礦產、動植物等資源終將被消耗殆盡,地球上的土壤、水體、空氣等也將被嚴重破壞、污染,而地球溫度的升高也將對人類生存產生巨大的威脅。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擯棄了破壞式的、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積極擁抱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發和掌握可再生能源技術,努力實現和維持碳中和。中國的現代化將是建設和保護高質量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地球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的現代化。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保護人類子孫后代的發展權利與幸福生活,樹立了新標桿[19]。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持續性,還表現在科學技術創新的持續性與開放性上。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不斷變化,面對現代化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探索和掌握新的技術,應對和駕馭現代化社會中不斷出現的技術、物質、環境挑戰,探索形成保護生態環境、面向未來的生產模式等,都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涵。而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國家治理體系,也具有探索制度創新,不斷自我調適、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能力。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是持續向前、不斷發展、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進程沒有終點,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人類和平與進步的努力也沒有終點,全人類共同建設和維護美好家園的努力也沒有終點[20]。
第五,全面現代化是多樣文明共同發展與繁榮的現代化。在人類過去的兩三個世紀的歷史上,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西方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壓迫與掠奪,極大地損害了亞非拉國家追求發展、實現現代化的權益。19世紀的世界是以歐美早期現代化國家對落后國家的征服、瓜分為內容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世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現代化被視作某些人種、某些國家的特權,而廣大亞非拉國家和人民一度陷入被奴役、被搶掠、被買賣的境地。西方早期現代化國家也一度試圖壓制后發的普魯士德國、沙皇俄國的現代化努力,由此帶來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內的全球性災難。此后,明治維新的日本試圖擠進現代化國家“俱樂部”的理想,演化發展為日本將西方力量趕出亞洲,將亞洲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建設日本的東亞帝國的野心,最終發展為對朝鮮、中國的侵略與法西斯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獲得了名義上的平等。但是,直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初步的成功,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并未發生顯著的改變。西方國家主導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政治秩序,破壞了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和追求現代化的物質、技術、知識條件,限制了亞非拉國家發展和追求現代化的能力。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不平等,還造成了全球價值觀、文化觀、意識形態上的不平等與扭曲。西方中心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美國例外論、后殖民主義等思想,仍然深深地植根于多數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精英心中,主導著全球的話語權和輿論場[21](p18-34,135-24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意味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要找準自己的發展道路,就可以實現內生的、可持續的現代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波瀾壯闊的實踐,堅持開放和共享的理念,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不靠殖民主義、不搞帝國主義和侵略戰爭,但是中國的現代化帶給全世界經濟的拉動力量相當于當年大英帝國崛起的100倍,相當于當年美利堅合眾國崛起的20倍[22](p11-12)。近年來,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構建RCEP、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以及諸多雙邊、多邊經貿發展合作伙伴關系,積極為全世界的發展和現代化作出貢獻。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也打破了現代化是西方國家的特權的神話,為廣大非洲、拉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努力起到示范作用[23]。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意味著,人類正在而且也必須走向多元的、和而不同的現代文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表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價值體系、不同的現代化道路,都有可能取得現代化的成功,都應該享有獲得現代化的權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互相借鑒、共同實現發展與繁榮。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世界與文明對話、多元文明和諧共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①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
“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段光輝歷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偉大工程,將不斷取得進步、不斷向前推進。在這一偉大光輝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也將繼續發展。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現代化思想將不斷發展和豐富當代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