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肥城市邊院鎮人民政府經營管理站,山東肥城 271605)
普惠金融是指按照可持續性的原則和機會平等的要求,以可負擔的成本給所有需要金融服務的群體和部門提供有效、適當的金融服務。我國在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普惠金融覆蓋面廣,可涵蓋到“三農”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因此,研究和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相比之下,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較為欠缺,特別是一些交通不便及偏遠山區的貧困農村,在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相當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機構為鄉村振興發展服務的成本。同時,我國農村居民多分散居住,在金融需求方面具有分散化、額度小等特點,加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大大提高了金融機構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如交易談判成本、搜集決策信息的成本、監督成本等。總的來說,當前普惠金融在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面臨著服務成本高企不下的問題,這對普惠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一方面,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容易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導致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自然風險較為突出。在農業生產中干旱、洪澇、冰雹、臺風等惡劣自然氣候災害會導致農作物大幅減產,使農業經營主體的收入顯著減少。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幅度大,且波動較為頻繁,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市場風險較為突出,他們無法對農產品的價格進行合理預測,時常會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因農業經營主體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較為突出,因此其收入很不穩定,金融機構從風險可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發,不愿意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
首先,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覆蓋率不高,部分金融機構甚至撤并了一些在農村的網點,導致農村居民很難得到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一些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專業技能,工作積極性不足,綜合素質水平有待提升,這些因素對普惠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造成了不利影響。其次,缺乏可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多層次、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和服務產品。就信貸產品而言,主要表現為貸款額度不高,缺少能夠滿足農民抵押擔保條件的信貸產品;就保險產品而言,主要是農業保險產品在保險金額、補貼標準、賠付標準等方面還不完善,缺少可進行多種風險轉移的保險產品。
由于農業經營會面臨較大風險,農民收入缺乏穩定性,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也會面臨較大風險。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造成了一定影響,不利于發揮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應有作用。首先,農村產權退出、交易機制缺失,對農業設施、土地等進行處置變現、財產評估等存在較大難度,大大加大了金融機構對抵押物進行處置的風險。其次,農村缺乏完善的擔保機制,現有農村擔保機構存在規模小、數量少、擔保能力不強等問題,很難有效分散金融機構的風險。最后,我國農村地區尚未形成由銀行、政府、保險機構、擔保機構、借款人等多方參與的金融風險補償機制,不利于金融機構分散風險,這也對普惠金融助推鄉村振興造成了一定阻礙。
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村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通訊設施等一些基礎性設施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為此,政府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通過PPP模式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籌措更多的信貸資金。可通過政策引導的方式,讓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道路硬化、電網改造、網絡通訊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期性、中大額資金需求,為順利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良好發展環境。此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村生態宜居環境的創建、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等都需要政策性金融給予支持。
為更好地應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出現的風險,應切實加強農村保險體系建設,確保農業經營主體獲得穩定的收入,為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助力。首先,應對新農合、新農保等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進行完善,強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其次,對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進行完善,激發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政策性保險的熱情,對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有效分散,確保農業經營主體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再次,對農村多層次、多元化商業保險體系進行完善,以更好地適應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的個性化需求,保證他們有較為穩定的收入。為此,應對農業經營主體、政府、保險、銀行等多部門參與的保證保險、信用保險等信貸類保險產品進行不斷完善,使金融機構更愿意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
對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中的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進行完善,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首先,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助推商業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積極構建覆蓋面廣、競爭適度、層次多樣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在貧困邊遠的農村地區適當增設金融機構網點,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的覆蓋面,為廣大農民特別是農村殘弱人員或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務。其次,對農村普惠金融產品進行優化,積極引導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探索更加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多元化金融服務模式,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更多適合的保險、信貸、期貨等普惠金融產品,更好地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在金融方面的需求,有力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首先,應在農村土地承包權、所有權、經營權分立的前提下,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和產權交易規則進行完善,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和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中介服務組織,提高農村房屋、土地等交易流轉的市場化水平,實現農村生產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動。其次,建立健全銀行、政府、保險、擔保機構、借款人等共同參與的金融風險補償和分散機制,對參與方應各自承擔的風險比例進行科學合理的確定,對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進行合理分散和共擔,徹底消除其后顧之憂,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油助力。
農村普惠金融可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有效解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為此,可采取發展政策性金融、完善農村保險體系、建立多元化普惠金融體系、加強風險分散及補償等多項有效策略,促進農村普惠金融健康快速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