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連
(渾源縣農業農村局,山西渾源 037400)
黃芪作為我國常用的大宗中藥材之一,自古以來就有著“十藥八芪”的稱號,不僅能當作中藥,還能作為保健品的原料,我國民間也將黃芪做成藥膳進行食補。作為優質正宗黃芪的傳統生產地,曾經山西的黃芪產量占據了我國黃芪產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在資源模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之后,現在的山西省只是傳統黃芪產品的最大生產商,其中的主要產區是渾源縣。
渾源縣生產的黃芪的質量在我國屬于一流的水平,這與渾源縣所處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渾源縣地處山區,黃芪的生長地域寬廣,且有著適合黃芪生長的環境,該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每天的日照時間充足,可以使得黃芪的營養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渾源縣周邊的水資源豐富,空氣質量優良,土地的pH值非常適合黃芪的生長,且土壤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使得渾源縣生產的黃芪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也因此渾源縣被稱為黃芪之鄉。
渾源縣的土質為花崗、片麻巖母質風化而成的粗骨性沙壤土,這種土壤的土質松軟,透氣性優于其他土壤,而且具有較強的蓄水性能,這種土壤中包含以鉀元素、硒元素為主的豐富的礦物質。此外,渾源縣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地區有著適合黃芪生長的環境,該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每天的日照時間充足,可以使得黃芪的營養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渾源縣所產的黃芪條長且順,每根的粗細均勻,質地堅實,且重量大具有優秀的粉性。
在我國,渾源縣的蒙古黃芪被公認為是營養價值最高的產品,是“正北芪”原產地和國家道地藥材生產基地,渾源黃芪也成為我國黃芪產品的代名詞,素有“中國黃芪之鄉”的美譽。因此,受到世界范圍內的關注。目前,在渾源縣已經收到國內外數家大型制藥廠在渾源縣建設生產基地的請求。例如,山西省內的非醫藥行業的國新能源集團在渾源縣成立澤青芪業開發有限公司,計劃將渾源縣傳統規范種植黃芪的生產基地擴大至0.4萬hm2以上;山西振東道地藥材在渾源縣建設傳統種植黃芪的生產基地333.33 hm2,并且為了擴大黃芪飲片的生產規模,在渾源縣特地新建了口服中藥飲片GMP生產線,為黃芪飲片提供了專業的產業基地。渾源黃芪的品牌優勢不僅會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我國的中草藥產業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山西渾源縣種植黃芪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從清朝就開始種植黃芪。在長期種植黃芪的過程中,渾源縣當地的種植戶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例如種植前對黃芪種子進行處理的方法,種植時間的選擇,與別的農作物一起種植保證黃芪既能遮陰養墑,又能防止雨水的沖刷又能阻止水土流失。此外,如何對黃芪進行采摘、加工都有其獨特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巨大的財富以及優勢,而這些優勢也為渾源縣黃芪的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是世界上黃芪的唯一出口國與生產地,在國際上有著獨占性優勢。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后,我國黃芪移栽種植技術得到突破并且在短時間內得到大規模傳播,這種移栽黃芪的技術顯著減少了黃芪的生長年限,并且可以使用專門的農業機械進行機械化采挖,因此,黃芪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與之對應的則是,種植戶利用傳統種植方法生產黃芪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一些傳統種植的優質黃芪的種類,例如黑龍江地區的“寧古塔芪”和“卜奎芪”,內蒙古的“口芪”和“武川芪”,都已經消失了。這使得我國傳統黃芪的產量急劇減少,渾源縣保留的傳統黃芪藥材又幾乎全部供應國外,因此國內市場上很少見到傳統的黃芪。
渾源縣雖然有著悠久的種植黃芪的歷史,但是在當地并沒有形成產業化、集中化種植的生產基地的模式,種植戶大多分散種植,加之種植黃芪的地區雜草、灌木叢生,開發難度大且生產成本高,使得渾源縣黃芪的產量常年維持在年產1 000 t左右。因此,渾源縣黃芪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黃芪的產量過低,總體年產量達不到預期值。
黃芪產區主要以偏遠山區為主,位置大多是交通難以到達的崎嶇之地。渾源縣當地的經濟水平落后,居民人均收入較低,而且大多數農戶為了子女上學、兒女的婚姻大事也都已經外遷或者正在準備外遷,年輕人也外出務工,使得當地許多村莊的勞動力不足,老年人沒有能力種植黃芪,年輕人也只有在秋季黃芪收獲的季節回來幫忙采摘黃芪,因此,當地的黃芪產業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另外,包括渾源縣在內的其他傳統黃芪種植的產區也都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大型的企業想要承包黃芪坡卻承包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黃芪坡荒廢但是農戶卻由于缺乏能力和動力不想去開發種植黃芪,同時也不愿意將自己手里的土地交給政府進行管理。因此,當地的黃芪產業依然處于落后狀態。
隨著渾源縣傳統種植的黃芪的產量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逐年減少,使得市場上傳統黃芪的貨源大量減少,許多商戶由于渾源縣產量少轉而去尋找別的合作伙伴,使得渾源縣的黃芪在市場上的占有量減少,導致市場萎縮。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生津養血”等功效,在中醫上屬于典型的一藥多效的藥材,且同時有著補益和祛邪兩種相反的功效,與人參相比,黃芪的藥效更加的溫和,幾乎沒有上火的問題存在,但是由于黃芪沒有系統的安全性評價技術報告以及適用人群的研究,因此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關的政策法規的限定,黃芪只能用在保健品中。雖然我國民間有著食用黃芪、利用黃芪做藥膳、藥酒的歷史,但是卻被禁止用于食品生產中,這也就阻礙了黃芪類食品的生產上市,限制了黃芪的應用范圍。
緊抓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圍繞具有競爭力優勢的黃芪產業,按照“科技支撐、生態優先、循環發展”的思路,優化品種結構,堅持貫徹執行綠色發展理念,應用現代栽培模式、省力化栽培、機械化作業,擴大基地規模的同時,突出地方特色,以新型經營方式推進產后整理與銷售,提高市場競爭力。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原則,加強品牌建設和保護,全面提升產品質量、附加值和產業效益。一是加強質量監管。建立完黃芪質量生產標準、檢測檢驗和監管體系,嚴格管控黃芪生產、流通、倉儲、銷售等環節,實現全程可追溯,提高質量安全“公信力”。二是實施品牌提升建設,支持當地成功企業進行黃芪品牌經營管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經營機制,努力提升品牌黃芪規模和效益。三是重視品牌管理。制定并嚴格執行品牌黃芪使用管理規則,并規范使用程序與其行為,做好黃芪品牌商標、域名的監督管理和依法保護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品牌商標和標識的違法活動。
強化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隨著黃芪產業發展的優化發展,對黃芪種植、生產、銷售技術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出現了現有技術人員專業技能與產業發展不相符的矛盾,因此,必須加快培養當地的鄉土人才,健全鄉土人才評聘機制,壯大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同時,要積極引進一批高層次、高學歷專業人才,填補當地黃芪產業產學研人才斷層,增設職稱崗位數量,積極爭取龍頭企業和高級人才、優秀人才的進駐,為技術干部創造學習提高的機會,不斷使其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青壯年勞力都進城務工,留守的老幼婦孺從事農業生產效益不理想,導致大片土地撂荒,因此,需要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積極探索多種土地流轉形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為黃芪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基礎。重點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經營大戶,探索金融扶持模式,提高黃芪產業生產規模和效益。
黃芪產業要想壯大發展,需要在傳統種植方法中,打破固有思維,要敢于創新,積極推廣由政府推動,科技創新驅動,有實力的企業帶動由此來吸引黃芪種植農戶積極參與的模式,由此形成渾源縣黃芪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根據對渾源縣黃芪產業的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相信隨著我國黃芪產業化標準的不斷完善,農戶種植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以及種植的規模化不斷擴大,渾源縣的黃芪產業會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進步,而且可以為我國其他中草藥的生產指引生產方向,為我國中草藥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