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董云忠
(1.云南會澤駕車鄉農科站,云南會澤 654218;2.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會澤 654200)
會澤縣23個鄉(鎮、街道)均有馬鈴薯種植,其中:常年種植面積達0.33萬hm2以上的有3個鄉鎮,0.2~0.33萬hm2的有9個鄉(鎮);0.13~0.2萬hm2的有8個鄉(鎮、街道),0.067~0.13萬hm2的有2個鄉(鎮、街道)。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之間的山區和半山區。
會澤縣是云南省馬鈴薯脫毒種薯(種苗)及商品薯基地縣之一,便利的交通、明顯的立體氣候、豐富的種質資源,成就了會澤成為云南乃至西南地區馬鈴薯優勢主產區之一。2020年,會澤縣馬鈴薯種植面積5.41萬hm2(大春4.642萬hm2、小春0.632萬hm2、秋作0.136萬hm2),較2019年4.64萬hm2增0.77萬hm2,增6.55%;平均單產(田間實測)2 159.73 kg(大春2 156.39 kg、小春2 387.13 kg、秋作1 200 kg),較2019年1 815.26 kg/667m2、增產344.52 kg/667m2、增18.98%;總產鮮薯175.18萬t(大春150.15萬t、小春22.63萬t、秋作2.4萬t),較2019年124.975萬t增產50.205萬t、增40.17%;總產值301 270.94萬元(大春225 224.15元、小春70 046.79萬元、秋作6 000萬元),較2019年230 515萬元增70 755.94萬元,增30.7%。
會澤縣95.7%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之間的山區、半山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最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地區,同時也是優良種薯生產的良好區域,這些地區氣候冷涼,種性退化慢,增產幅度大。會澤縣擁有功能齊全的曲靖市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及會澤縣良種場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國家級脫毒種薯標準化示范基地1萬hm2、4個萬畝豐產示范基地,形成了百畝同行、千畝同種、萬畝連片的規模化生產格局,具備了年繁殖脫毒組培苗500萬苗、生產原原種薯2 000萬粒、擴繁原種0.24萬t、擴繁一級原種1.48萬t、擴繁二級原種30萬t、脫毒良種35萬t、生產商品薯80萬t的能力。通過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繁育,延長了優良品種的使用期,提升了會澤馬鈴薯的品質,提高產量。
通過多年的建設,會澤縣馬鈴薯研發中心已初具規模,2014~2016年3年投資1 000萬元,建成功能齊全的組培綜合樓1 500 m2,標準鋼架防蟲網室11 800 m2(基質生產),玻璃溫室400 m2(霧培生產),種薯倉庫5 000 m2,冷庫200 m2;2017年投資110萬元對標準鋼架防蟲網室改造升級;2018年投資150萬元對組培室進行改擴建,建成全封閉式組培室2 000 m2,會澤縣馬鈴薯研發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多年來,會澤縣農技中心與省科研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農學院、云南師范大學薯類所等合作,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選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會-2號、合作88號、合作23號、合作001號、合作002號、合作003號、會薯9號、會薯10號、會薯11號、會薯14號、會薯15號等11個品種已通過省級審定,會薯8號已通過2017年國家馬鈴薯品種冬作組生產試驗,會薯13號、會薯16號已通過2015—2016年云南省馬鈴薯品種春作組區域性試驗,會薯17號、會薯18號已通過云南省2017~2018年馬鈴薯品系多點比較試驗,會薯19號已通過云南省2018—2019年馬鈴薯品系多點比較試驗,會薯20號已通過云南省2019—2020年馬鈴薯品系多點比較試驗,會薯21號已通過西南區春作2019~2020年馬鈴薯品種聯合試驗,會薯22號在云南省2020—2021年馬鈴薯品系多點比較試驗中表現較好,會薯23號、會薯24號提升參加西南區春作2021—2022年馬鈴薯品種聯合試驗,會薯25號提升參加云南省2021—2022年馬鈴薯品系多點比較試驗,這些高產優質馬鈴薯新品種的育成與應用,既提高了會澤馬鈴薯的產量、又提升了會澤馬鈴薯的品質,保障了會澤馬鈴薯產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會澤縣年種植面積上0.67萬hm2的主栽品種有會-2號、合作88等,年種植面積上萬畝的品種有會薯8號、會薯14號、會薯15號、會薯16號、會薯19號、麗薯6號、青薯9號、云薯505、云薯304等,年種植面積上千畝的有會薯10號、會薯11號、會薯13號、會薯17號、會薯18號、會薯19號、云薯902、云薯921、靖薯7號、宣薯6號等。
會澤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探索栽培集成技術創新,一是探索和推廣大、小春馬鈴薯窩塘覆膜集雨抗旱栽培、大春馬鈴薯平播后起壟形成高壟雙行抗逆栽培或側膜覆蓋集雨抗旱栽培、小春馬鈴薯高壟雙行全膜覆蓋栽培,推廣小春薯、大春薯、秋馬鈴薯三季串換留種,加快了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商品薯基地建設,使馬鈴薯種植從過去單季種植大春薯,向小春薯、晚秋薯反季發展,從一年一熟轉變為一年三熟擴展,實現了從季節性供給到全年均有鮮薯上市的歷史性轉變;二是積極探索施肥技術創新,依托會澤縣土肥站,根據土壤情況和作物養分需求,采用網格法取土化驗,測土配肥,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節本增效;三是積極探索山地夏播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避開不利于馬鈴薯出苗及正常生長的冬春初夏干旱的影響而獲得高產;四是積極探索馬鈴薯組培苗直栽大田繁種技術,有效緩解了馬鈴薯種薯繁殖系數低及脫毒種薯供應不足的壓力。
1)雖然有良好的種薯繁育基礎設施,但仍不夠健全。目前年生產2 000萬粒的原原種,對于馬鈴薯種植大縣來說,脫毒種薯推廣應用率也不高,加之馬鈴薯繁殖系數低、用種量大、儲藏調運難等原因,馬鈴薯脫毒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滯后,脫毒良種的生產和供應不足,馬鈴薯良種覆蓋率僅有70%,單產不穩,比較效益偏低,會澤馬鈴薯生產總體水平與高產區相比,仍有差距。
2)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會澤縣馬鈴薯主要以大春作為主(占85.85%),并且95%以上種植在山地,都是靠天落雨,水利基礎條件嚴重不足,加之近幾年連續干旱,嚴重制約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3)機械化程度不高。由于馬鈴薯大多數都是種植在山坡上,較其它作物而言,條件差。
4)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多、亂、雜。適合本地發展的專用型馬鈴薯相對較少,加之原料較高,導致了一些加工企業原料不足。
5)產業鏈短,馬鈴薯的產值不高。
6)中耕管理粗放。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加之機械化程度較低、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價格持續上漲、馬鈴薯市場價格偏低,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不高,中耕管理不及時、不到位,導致馬鈴薯產量偏低。
一是加快冷涼山區種薯繁育基地的建設,降低生產成本,確保種薯質量;二是強化對種薯生產及市場的監管執法力度,確保質量穩定。
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向農業生產領域投資,改變會澤加工企業少、單一的現狀,加速發展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加工升值。
一是實行統一良種、統一種植節令、統一栽培規格模式等辦好核心展示樣板,二是抓好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抽調干部職工定點掛鉤,參觀現場會、開展科技培訓,同時深入村組、深入農戶,手把手教。
一是培育引進龍頭企業;二是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積極爭取項目扶持,搭建產銷平臺,無償提供經營設施,吸納市內營銷企業和營銷戶;三是市級以營銷戶為支撐,組建馬鈴薯營銷協會,鄉鎮以農技中心為依托,建立農產品營銷服務公司,培植營銷戶,建立農產品營銷網點;四是制定了企業標準,注冊商標,統一包裝;五是爭取鐵路車皮運輸代辦權;六是積極組織參加各種商展活動,七是開通綠色通道,降低運輸成本。
加大投入,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會澤農業生產條件差,大部分是山地,大部分是“雨養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要通過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集約化生產水平。
會澤馬鈴薯種植區,多數地塊坡度大、地塊小而不規整,機械化操作難度大,加之馬鈴薯種植面積大、勞力不足夠、耗時費工,導致請工難、工價高、農戶急需適宜山區種、耕、收的小型農機具,建議農機研究生產單位重視小型農機具的研制和生產,滿足農戶需求。